一、跟舞蹈有關的古詩詞
《舞》——唐·李嶠
妙伎游金谷,佳人滿石城。霞衣席上轉,花岫雪前朝。儀鳳諧清曲,回鸞應雅聲。非君一愿重,誰賞素腰輕。
《舞》——唐·張祜
荊臺呈妙舞,云雨半羅衣。裊裊腰疑折,褰褰袖欲飛。霧輕紅躑躅,風艷紫薔薇。強許傳新態,人間弟子稀。
《詠舞》——唐·蕭德言
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對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飛。
《詠舞》——唐·楊希道(一作楊師道)
二八如同雪,三春類早花。分行向燭轉,一種逐風斜。
《詠舞》——唐·虞世南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詠舞詩》——南北朝·蕭衍
腕弱復低舉。身輕由回縱。可謂寫自歡。方與心期共。
舞蹈是八大藝術之一,是于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借助音樂,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舞蹈是形體美的一種表達,是用肢體語言來展現的風貌,那一份的風情,那一份的執著用特別的形式來進行溝通,叫人震撼,叫人驚醒,叫人感嘆。同時它的用途廣泛應用叫人接受自古及今深受歡迎。
二、關于舞蹈的詩句
1、舞轉回紅袖,歌愁斂翠鈿。滿堂開照曜,分座儼嬋娟。
2、水龍吟
呂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里。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罷,斷魂流水。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簾半掩,明珰亂墜。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3、采蓮舞
蕊宮閬苑。聽鈞天帝樂,知他幾遍。爭似人間,一曲采蓮新傳。柳腰輕,鶯舌囀。逍遙煙浪誰羈絆。無奈天階,早已催班轉。卻駕彩鸞,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作者: 杜甫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岐;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五載,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銼,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鴻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三、關于舞蹈的古詩及賞析
歌舞
唐代 李商隱
遏云歌響清,回雪舞腰輕。
只要君流眄,君傾國自傾。
歌聲能止住行云流水聲音清麗,舞腰曲折如雪花回旋飛舞。只要是國君能流露眼光斜看一眼,國君傾向她們國人就自然傾心她們。表達了作者希望得到人們傾心的愿望。
訴衷情(三月八日仲存席上見吳家歌舞)
宋代 毛滂
花陰柳影映簾櫳。羅幕繡重重。行云自隨語燕,回雪趁驚鴻。
銀字歇,玉杯空。蕙煙中。桃花髻暖,杏葉眉彎,一片春風。
觀章中丞夜按歌舞
唐代 許渾
夜按雙娃禁曲新,東西簫鼓接云津。舞衫未換紅鉛濕,
歌扇初移翠黛顰。彩檻燭煙光吐日,畫屏香霧暖如春。
西樓月在襄王醉,十二山高不見人。
《舞》——唐·李嶠
妙伎游金谷,佳人滿石城。霞衣席上轉,花岫雪前朝。儀鳳諧清曲,回鸞應雅聲。非君一愿重,誰賞素腰輕。
《舞》——唐·張祜
荊臺呈妙舞,云雨半羅衣。裊裊腰疑折,褰褰袖欲飛。霧輕紅躑躅,風艷紫薔薇。強許傳新態,人間弟子稀。
《詠舞》——唐·蕭德言
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對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飛。
《詠舞》——唐·楊希道(一作楊師道)
二八如同雪,三春類早花。分行向燭轉,一種逐風斜。
《詠舞》——唐·虞世南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詠舞詩》——南北朝·蕭衍
腕弱復低舉。身輕由回縱。可謂寫自歡。方與心期共。
四、有關舞蹈的古詩詞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cān)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hòng)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qú)塘石城草蕭瑟。
玳(dài )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杜甫寫此詩年已55歲,飽經憂患,卻仍滯留異鄉,自有不勝今昔興衰之感,詩中借幾十年前觀看玄宗開元年間著名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的回憶,傾述了這種感情。
詩序寫得像散文詩,旨在說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聞其先師,觸景生情,撫今思昔,記起童年觀看公孫大娘之劍舞,贊嘆其舞技高超,并以張旭見舞而書藝大有長進之故事點綴。
詩開頭八句,先寫公孫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驂龍飛翔"。接著"絳唇"六句,寫公孫氏死后,劍舞沉寂,幸好晚年還有弟子承繼。"先帝"六句筆鋒一轉,又寫五十年前公孫氏是宮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亂后,"宜春"、"梨園"的人才早已煙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殘存的教坊藝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聲,感慨身世悲涼。
全詩氣勢雄渾,沉郁悲壯。見《劍器》而傷往事,撫事慷慨,大有時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詩以詠李氏,而思公孫;詠公孫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嘆當今衰落之情。語言富麗而不浮艷,音節頓挫而多變。
五、與歌舞有關的詩詞
1、西湖歌舞幾時休宋林升 《題臨安邸》2、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 《燕歌行》3、采蓮時候慵歌舞宋晏幾道 《玉樓春》4、侯門歌舞出如花清吳偉業 《圓圓曲》5、自言歌舞長千載唐盧照鄰 《長安古意》6、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 《燕歌行》7、回首可憐歌舞地唐杜甫 《秋興八首》8、疑是楚宮歌舞妓宋歐陽修 《漁家傲·七月芙蓉生翠水》9、采蓮時候慵歌舞宋晏幾道 《玉樓春》10、歌舞斷宋蘇軾 《滿庭芳 》11、山城歌舞助凄涼宋蘇軾 《浣溪沙》12、青鸞歌舞宋蘇軾 《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13、莫笑醯雞歌舞、甕中天宋黃庭堅 《虞美人·平王本愛江湖住》14、小來歌舞宋黃庭堅 《滿庭芳·明眼空青》15、歌舞闌珊退晚妝宋黃庭堅 《定風波·歌舞闌珊退晚妝》16、每逃歌舞華筵宋賀鑄 《臨江仙·暫假臨淮東道主》17、因歌舞可憐宋晁補之 《菩薩蠻·絲篁斗好鶯羞巧》18、二十四橋歌舞地宋周邦彥 《玉樓春》19、續壽競來歌舞院宋葛勝仲 《蝶戀花·共樂堂深簾不卷》20、不許姮娥歌舞宋朱敦儒 《水調歌頭·天宇著垂象》21、歌舞筵中人易老宋張元干 《蝶戀花·燕去鶯來春又到》22、及時歌舞意何長宋王之道 《浣溪沙》23、且尋歌舞賞明春宋曹勛 《浣溪沙》24、歌舞轉春風宋趙彥端 《水調歌頭·秋色忽如許》25、一年歌舞宋趙彥端 《減字木蘭花·一年歌舞》26、歌舞欲來須更理宋趙彥端 《浣溪沙》27、依約幔亭歌舞宋趙彥端 《水調歌頭·山色望中好》28、歌舞催時日宋辛棄疾 《虞美人·夜深困倚屏風后》29、無限歌舞宋辛棄疾 《永遇樂·紫陌長安》30、人道偏宜歌舞宋辛棄疾 《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31、花馀歌舞歡娛外宋辛棄疾 《鷓鴣天·點盡蒼苔色欲空》32、莫攜歌舞去相催宋辛棄疾 《浣溪沙·艷杏夭桃兩行排》33、長攜歌舞宋辛棄疾 《賀新郎·下馬東山路》34、點檢歌舞了宋辛棄疾 《水調歌頭·十里深窈窕》35、管弦歌舞更旌旗宋辛棄疾 《鷓鴣天·戲馬臺前秋雁飛》36、近時歌舞舊時情宋辛棄疾 《鷓鴣天·綠鬢都無白發侵》37、細腰歌舞嬌姿逞宋無名氏 《滿江紅·五五芳辰》38、歌舞處宋無名氏 《滿庭芳·瑞靄非煙》39、翠蛾歌舞宋無名氏 《滿庭芳·陽復今朝》40、朱門沉沉按歌舞宋陸游 《關山月》。
六、關于舞蹈的詩句
1、舞轉回紅袖,歌愁斂翠鈿。
滿堂開照曜,分座儼嬋娟。2、水龍吟呂同老素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里。
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罷,斷魂流水。
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
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簾半掩,明珰亂墜。
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3、采蓮舞蕊宮閬苑。聽鈞天帝樂,知他幾遍。
爭似人間,一曲采蓮新傳。柳腰輕,鶯舌囀。
逍遙煙浪誰羈絆。無奈天階,早已催班轉。
卻駕彩鸞,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作者: 杜甫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岐;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五載,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銼,獨出冠時。
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
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
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鴻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