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體現唯物辯證法的成語
吐故納新、瑞雪兆豐年、盲人摸象、坐井觀天、滄海桑田
1、吐故納新:是新舊的聯系并且發展。
【解釋】: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多用來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自】:《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譯文】:吹吸氣,吐所以接納新。
2、瑞雪兆豐年: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解釋】:瑞:吉利的。適時的冬雪預示著來年是豐收之年。
【出自】:曲波《橋隆飆》十九:“俗語道:‘瑞雪兆豐年’,明年的小麥一定收成好。”
3、盲人摸象: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經驗來判斷事物,以偏概全。
【解釋】: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出自】:《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
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譯文】:它碰到牙的就說象形像蘆菔根,他撞了的話象簸箕,他觸頭的人說大象像石頭,他的觸摸鼻子的人說大象像杵,他觸腳的人說大象像木臼,他觸脊的話像床,他撞到腹部的話像甕,他撞到尾的話像繩子。
4、坐井觀天:把部分當作整體的錯誤觀點。
【解釋】: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出自】: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譯文】:坐在井底觀察天空,說天空很小,其實天空并不小。
5、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物競天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解釋】: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出自】: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譯文】:麻姑自己說,服侍以來,已發現東海三為桑田。
二、【體現唯物辯證法矛盾有那些觀點】
矛盾的含義原理: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方法論: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矛盾是客觀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還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為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結合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得出對應的方法論: 方法論:我們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就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三、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句子
1、唇亡齒寒. 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唇齒相依.又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同屬此理. 2、竭澤而漁. 違背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后相繼發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3、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這是說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部離不開整體,否則,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所以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如,“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等,同屬此理.。
四、麻煩幫忙找一些 體現實踐、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格言、名言、人生智慧
實用點的話你可以進入一次人為的瀕死經歷不就好了
去感受下自己的意志在生理衰竭下的崩潰就知道所謂的文學文字所謂的古人的文字有多么脆弱,有多么浩瀚了。
人類的意志支持是通過記憶和生理記憶來完成的
堅強也是一次次的崩潰之后所形成的直覺
畢竟世界上的真理太他媽的不是一般的多,所以一條一條找太難
人們只是找到最實用的,但是呢有時候是現實太過于脆弱而不是自己的真理是絕對的真理
絕對的真理只有一條
人會死 只有活著一切才會有意義 不要去學先烈
那是SB 被活著的人襯托出的 死人是不會在意的
也許死人會成為神明 但是相對于活著的人而言那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先烈是最大的謊言
也就是說
當生理逐漸崩潰的時候,人類的生理所延伸出的一切,意志啊,人格啊,理想啊,都會逐漸的崩潰
所以世界時唯物的,你可以稱之為絕對并走到你人生的盡頭也不會錯
但是那卻不是絕對的真理
只是因為生理只是勉強能觸及到三維世界的極限
而思維就是所謂的生理的延伸體能觸及到四維,當然相對于現在的你是毫無意義的,四維的并存體也許就是真理本身 沒有思維,也不可能去思維,沒有意識,也所謂意識,既沒有生理感官,也不需要生理感官,只是
至誕生之日一直存在的永恒之物,即找到開始,也尋不到結束的東西
而這種東西可以被拉扯到現實世界,
而理性或者說智慧就是橫在于此之間最大的鴻溝
我對老子 莊子沒什么好感 也不認為他們是什么偉人
只是想給LZ說 但愿你有生之年 能觸及到這種東西吧 即使觸及不到有點啟發總是好的
五、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什么哲學道理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的學說,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理論相結合,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作為其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而其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又是其《資本論》的理論基礎。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就是三大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是說,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其內部相互對立統一的矛盾從量變到質變的的否定之否定的運動過程。也就是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而運動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同時認識又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促進相互對立的矛盾之間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