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詩句體現了古人的思想深邃精到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
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
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
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
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
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
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
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哲
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
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
不斷進取.
二、詩句怎樣體現假定性與真實性統一
如何寫詩句的幾個注意點:
(1)提煉詩情。就是從一般感受中尋覓顯示一般感受的獨特感受,從共同感受中尋覓表現共同感受的具體感受。
(2)選取角度。抒發詩情應選擇合適的角度。一般地講,有兩個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詩人直接站出來抒情。
(3)布局謀篇。詩的開頭、結尾怎么寫,各部分之間如何組成有機的整體,需要認真考慮。這就要思索:在這首詩中,我用什么把詩情串連起來?一般抒情詩,“總是以情緒(感情)的變化的層次來貫穿的。
(4)錘煉語言。語言是詩的表現的最重要因素。在構思過程中極為重要。我們將在本章第三節作專門的研究。
(5)寫詩應該重視詩歌構思的技巧沒有新的構思,沒有新的創造,就不要動筆。因此,構思必須做到:新、奇、巧。總結前人的經驗,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鑒的。
三、
C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量變與質變原理,“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體現了量變與質變原理,A觀點體現的是認識的差異性,B觀點體現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C觀點體現量變與質變,D觀點體現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故答案應選C。
點評:學生靈活調動和運用教材的有關知識分析理解古詩詞是做好本題的關鍵。題目難度適中。解答本題的關鍵:一是能正確理解詩句的內涵和意境,二是能準確掌握教材相關知識。本題難度適中。
四、現代詩的結構和常識是什么老師讓寫現代詩呢,怎么寫阿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與古典詩歌比,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韻律。
現代詩主要流派為新月派、九葉派、朦朧派。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劃分,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
現代詩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是不受格律約束,自由抒發思想感情洋溢著濃郁的現代氣息的一種詩歌樣式。 由于現代詩特殊的氣質,它的寫作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視,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表現出了對現代詩的異乎尋常地熱情。
所以,才有將年輕喻作是詩歌一樣的歲月。 和古典詩歌一樣,現代詩的寫作也要定調,取象,抒情,升華,分行,只不過音韻這些形式上因素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寫作更注重些實質性的內容。
詩歌,都很注重情思的表達,但古典詩歌形式感強,而現代詩則將情思的表達擺在第一位,音律、分行、表達技巧,都圍繞情思這兩個關鍵詞轉動。既然是這樣,那么,如何來寫作一首地地道道的現代詩呢? 首先,便是定調子。
所謂調子,就是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的特點。 情緒上或悲傷,或熱烈,抑或憂郁,風格不同;思想可以是愛國,可以是熱念,還可以是某種思考,包羅萬象。
調子是一首詩歌的關鍵,可以說是影響著詩歌的整體風貌。比如有這樣一首詩: 你是我的心肝 小寶貝,每每想起你 便會痛苦流涕 只因為我想你 讀完之后,你覺得,這是詩嗎?第一個反應就是,不是詩。
文字間尋覓不到一絲的感動,反而是一種厭惡,說不來的肉麻。問題出在哪呢?在調子上。
情感顯得蒼白,更無須談什么思想性了。很明顯,這是詩歌的調子沒有定好。
從“心肝”到“小寶貝”,讀來庸俗無聊,而“痛苦流涕”,看似煽情,實際上卻讓人反胃,思想淺薄。這樣的“想”,絕不可有,如果你是投稿的話,第一個斃了的,一定是你。
為什么呢?只因為你感情不真,缺乏思想,也就是說,調子沒定好。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之所以有人說詩歌是文學的“王冠”,很大程度上是緣于情感。
那么詩歌的寫作,首要的便是要有感情,一定要是真感情,這樣詩歌才能從心底里去打動人。 感情的真,又不是你說真,就一定為真的,是要你以情動人,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產生心靈的回響。
且看下面一首詩: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是,我的心變成了一只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的手中 這是詩人食指在《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一詩中寫下的動人的詩句。 這讓一個初次離開家,離開母親,涉足遠方的人來讀,自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對家的不舍,對母親的愛,對前方的茫然,都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所以著名評論家崔衛平在評價的這一段文字的時候,說“也許對心靈來說,能受傷害,才能表示它是一顆心”。
多么深刻的闡述,詩人當時心境的褶皺,仿佛一下子就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詩歌還是智慧的結晶,這便體現在思想上,就是耐讀,給人思考的空間。
詩歌的思想性也就表現在這方面,它是詩歌的生命,讓人久讀不厭,越讀越有味。詩人舒婷的《神女峰》中的詩句至今還回蕩在人們的耳畔:“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在這里,女性思想的細膩,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她們“長期受壓抑的憤慨和悲哀”得到了釋放,誠摯動人。 詩歌調子的拿定,取決于情感和思想。
從這兩個方面來思考,容易激發讀者與作者在理解上的共振,這樣的詩歌寫作,調子便是拿準了,拿到位了。 再次,便是取象。
“象”是什么?這里指沒有負載著情感和思想的物質,可具象為物件,動作,細節等等。整個取象的過程是復雜的,它的內容很繁雜,可以是生活,社會,藝術,體育等諸方面,只要是表情達意的需要,皆可以調用。
既然是取象,就必然要搞清楚“象”的來源,這是至關重要的。 象的常見類型表現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古老文化,這是象的主要來源。
文化的象涵蓋面廣,有意蘊,有深度。這樣象的取得是要狠下一番功夫的,長期的閱讀積累是必要的手段。
勤加閱讀,存放在腦海中,運用起來也就會省去不必要的周折。 比如詩人鄭愁予的《錯誤》一詩,其中對物象“蓮花”的運用:“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可以說寫盡了時光的流逝,容顏的衰老,既帶有點點的感傷,又散逸著古色古香的氣味。
第二類為現實生活,這是象的重要來源。 生活是有質感的,原汁原味,更容易去感染人。
從生活中取象,又不可泛泛地取,要注意典型,這樣的象才有價值,能較為集中的表達生活。詩人海子在詩歌《女孩子》中寫道:她走來/斷斷續續走來/潔凈的腳/沾滿清涼的露水。
行走如同文字“斷斷續續”,潔靜如“清涼的露水”,這些充滿生活意味的象,讓詩歌更有生活,更有韻味,更顯個性的美感。 第三類為聯想想象,這是象的特別來源。
聯想和想象是構思寫作的關鍵要素,在潛意識里還能暗示作者的某種情感和思想的傾向,為讀者解讀作品提供契機。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象常常是扭曲的,變形的。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等你,在雨中》如是寫道:步雨后的紅蓮,翩翩,你走來/像一首小令/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從姜白石的詞里,有韻地,你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