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我想一首形容“彩陶文化”的詩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后,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后,甘肅、青海、陜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于不同的文化類型。
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于不同的文化類型。01.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因1953年首先發現于陜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以卷唇盆和圓底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較單純,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最為生動精彩。它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帶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0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1953年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還出現了甕、罐等。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飽滿、輕盈而穩定。年代約為公元前3900年前后。紋飾有:①植物紋。以旋花紋、葉狀紋居多。②動物紋。有蛙、鳥等,較少見。③編織紋。有線、籃、繩等紋飾。④幾何紋。多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帶狀花紋。03.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 1924年,因發現于甘肅臨洮馬家窯村而得名。分布于青海、寧夏、四川等地。器形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消失。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紋飾有:①人物紋。如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紋描繪5人一組攜手起舞、腰帶隨之飄動。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時代特征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具有強烈的運動感。04.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于甘肅和政半山地區,分布于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以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部分器物的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為中國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05.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于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
二、跟絲綢有關的詩詞
白居易《紅線毯》
“紅線毯,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花,織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踏上歌舞來,襪繡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繚綾》
“繚綾繚綾何所以,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艷,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紋。異彩廳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著,曵土踏泥無惜心。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昭陽殿里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
三、跟龍門石窟有關的詩詞
游龍門詩十二首
宋.韓維
潛溪
李公舊林壑,及此與幾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
我慚疏野人,來值溪花后。
圣善寺
陟逕凡幾盤,坐堂聊一息。
龍去空舊巖,崖崩有遺石。
不見林下僧,鳥啼山寂寂。
石樓
索回陟云根,結構出石面。
河傾八灘惡,野豁兩崖斷。
曠然懷抱開,舉酒臨壯觀。
西溪
我從南嶺來,引轡下云木。
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
涼葉覆山泉,修篁醫茅屋。
香山上方
貪奇忘我勞,上上不復省。
窮游盡人跡,卻立看佛頂。
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
白傅影堂
遠人乘化往,生死不為累。
肖象即當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觴,清風肅然至。
寶應寺
林巒若無路,鐘磬時出谷。
鑿石排僧龕,研金畫佛屋。
日沒上方夕,明燈滿云木。
廣化寺
日照香剎端,風生石門下。
精誠或有禱,嘉況如可把。
安得飛片云,坐看靈澤灑。
利涉塔院
許公讀書地,塵像一來拂。
門掩僧不歸,檐低燕飛出。
高人不可見,石塔鎮寒骨。
盧溪
伊人沒已久,溪溜亦如線。
淳風揖老僧,清陰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鳥聲變。
菩提院望雒亭
茲亭何岧峣,下瞰伊與洛。
惟昔定鼎地,絕云飛觀閣。
姬公安在哉,氣象空回薄。
乾元寺
林深寺獨在,谷轉路猶邈。
徐行出萬木,斗起造雙閣。
一踐清涼境,始知人世濁。
白馬寺詩
宋.李廌
湠漫漢江皋,迤邐楚山岫。
衡門掩半麓,飛甍聳層構。
高林敞華榱,雙泉逼瑤甃。
龜魚水中坻,牛馬飲殘溜。
我卜關外居,此計春可就。
參差菱荇香,猗儺參術秀。
行吟池上篇,來倒壺中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