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贊美蘇秦張儀的名句
贊美張儀名句:
蘇秦: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司馬光: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而儀、秦、衍最著。
蘇軾: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
邵雍:“廉頗白起善用兵,蘇秦張儀善縱橫。”
司馬遷: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 于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 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贊美蘇秦名句:
荀子: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
張儀: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
《呂氏春秋·知度》:“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
司馬遷: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曹操: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賈島: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國興亡事系君;今日凄涼無說處,亂山秋盡有寒云。
蘇軾: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
司馬光: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而儀、秦、衍最著。
王安石:已分將身死勢權,惡名磨滅幾何年。想君魂魄千秋后,卻悔初無二頃田。
邵雍:廉頗白起善用兵,蘇秦張儀善縱橫。
二、中國歷史簡介
蘇秦 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
縱橫家興于戰國后期。時群雄相爭,除用武力外,還需展開外交、政治上的攻勢。
縱橫家應運而生,他們并不專崇一種主張或觀點,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構成了所謂的一縱一橫。西漢時稱縱橫之說為“長短說”,長說、短說和一縱一橫含義相同,都是說縱橫之士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觀點去說服對方的一種方法,到戰國晚期,因秦強六國弱已成為定局,故聯合關東各國抗秦者即為合縱,而秦設法破壞合縱就是連橫。
如《戰國策》就把秦和六國對立起來,并總以蘇秦、張儀為合縱連橫策略的代表性人物,雙方各自為六國或秦的利益而進行辯護。 《漢書·藝文志》肯定了縱橫家“權事制宜”的這一長處。
但過分的靈活性也易流于欺詐,《史記》說六國時“謀詐用而縱衡長短之說起”,《漢書》也稱其”上詐狡而棄其信”。 盡管如此。
縱橫家在戰國晚期仍受到各國君主的重視,故韓非說:“山東言縱橫,未嘗一日而止也。” 有關蘇秦的事跡見于《戰國策》和《史記》等書。
《史記》說他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受業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數歲,一無所獲而歸。遭到家人的譏笑。
于是他發憤用功,得周書《陰符》而讀之,領會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奧秘。 他先去游說周顯王、秦惠王和趙肅侯,但都未成功。
接著又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并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趙、韓、魏、齊、楚幾國去游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長,“并相六國”。
到燕易王時,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齊,到齊閔王時,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刺之。 他在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后可用叛齊之罪名而處車裂之刑,這樣做以便于找出刺殺我的兇手。
蘇秦死后,其弟蘇代、蘇厲也到處游說而“乞顯諸侯”。 司馬遷在寫《蘇秦傳》時,發現不少有關蘇秦的記載不可信,有張冠李戴之誤。
但他在處理蘇秦的事跡時,特別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錯誤。 如他把蘇秦最初游說趙、燕等國定在趙肅侯、燕文侯時,將其卒年定在張儀之前。
經過不少學者的考訂,明確了蘇秦應在燕昭王、齊閔王之世活躍于六國間,與其同時的著名人物有孟嘗君、李兌、周最等。蘇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系,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
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后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閔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于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
于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于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里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
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后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并論。
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贊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 《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
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蘇子》三十一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后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跡的匯集,其中似也包括蘇代、蘇厲的一些游說之辭。
《蘇子》是縱橫家類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見從戰國到西漢,縱橫家中屬于蘇氏弟兄的作品或有關材料分量很多,流傳也最廣。 漢以后該書已亡俠。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縱橫家書》,其中有十一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于《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于《戰國策》,這十三篇是現在了解蘇秦事跡的重要新材料。 張 儀 --------------------------------------------------------------------------------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
魏國貴族后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
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借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
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 他是秦國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
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 張儀拜相后,積極為秦國謀劃。
他采用連橫術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并與公子華(桑)攻取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又游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包括少梁 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陜縣(今河南陜縣)。
這樣。
三、蘇秦的故事
我國傳統上有“三教九流”之說,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縱橫家”。
戰國時期,所謂的“縱橫家”,不外乎兩個人,即蘇秦、張儀。二人皆為“鬼谷子先生”的門生,施展“合縱”、“連橫”之術,將戰國晚期各諸侯及天下形勢掌握于股掌之中。
太史公司馬遷曾經評價二人,“此兩人真傾危之士!” “合縱”之祖——蘇秦 一、懷才不遇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人氏,年幼之時,曾與張儀在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拜鬼谷先生為師。 學業成就之后,曾先后去東周(當時周王朝已經淪落為“國”并分裂成東西二周)和秦國請求出仕欲施展抱負,不想卻均未被錄用。
蘇秦得到如此待遇卻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奮的學習。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頭懸梁、錐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懸梁刺股”的佳話),刻苦攻讀有關兵法、醫學、經濟和法令等方面的書籍。
對當時各國的具體形勢作了充分的研究。當時,列國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最為強盛,而七國之中又首推秦國最強。
于是,蘇秦經過反復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對抗秦國的戰略思想,即“合縱”。出于對自己新戰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到各國游說。
誰知他這一去,使中國歷史上多了“縱橫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 二、牛刀小試 辭別故鄉的蘇秦首先來到相對來說最為弱小的燕國。
晉見燕文侯時,他陳述了燕與別的國家結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夠安樂無事,不受到強秦的侵犯,是因為南面有趙國作屏障。 秦要功燕,必須經過趙而跋涉千里,趙要功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
趙國之所以不攻打燕國,全因為強秦在后面牽制,而燕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趙國結盟,共同抵抗強秦,防患于未然。所謂“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
于是,蘇秦建議燕侯先與趙國結好,然后再與其他各國聯盟抗秦,這樣,燕國就可保安全。 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語中的的言論打動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車馬金帛助他去趙國游說。
蘇秦來到趙國之后,便以燕國使者的身份晉見趙侯。他向趙肅侯指出,秦國強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
憑各國的實力,都難以單獨抵抗強秦,如若各國都爭相討好秦國,將來勢必被秦國各個擊破。 若各國聯合,則“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國而各國援助,則秦雖強,亦不敢輕舉妄動。
各國亦可相安無事。因此,蘇秦請趙侯出面倡議六國合縱抗秦。
趙侯當即就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且拜蘇秦為相國,派他去游說各國,以訂立合縱盟約。蘇秦遂又以趙國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國說以利害,并成功的得到各國君主的贊同。
回到趙國之后,被封為武安君。至此,蘇秦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單憑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國同盟。他的身價也雖之提升百倍。
三、“合縱”始末 不久之后,六國國君于趙國洹水(今河南境內)之上,歃血為盟,合縱抗秦。封蘇秦為“從約長”,佩六國相印。
并派人將六國盟約之事向秦國通報。自此之后,秦國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關“雷池”一步。
秦國得知六國合縱抗秦之后甚為吃驚。隨即,秦惠文王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國之間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縱。
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國,歸還了從魏國奪來的幾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遠的燕國,將女兒嫁給了燕國太子。 于是,魏、燕兩國同秦國和好起來。
趙侯得知之后,責問蘇秦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蘇秦十分惶恐,立刻出發,去平息這場同盟中的“內亂”。
蘇秦首先又來到燕國。此時,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為燕易王。
齊國趁燕國辦喪事之機攻燕,連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齊國歸還城池為條件,命蘇秦以“從約長”的身份出使齊國。
如若齊國歸還城池,燕國便同秦國斷絕來往。 蘇秦去齊,晉見齊威王,先行祝賀之禮,接著又行哀悼之禮。
齊威王不解,問其原因。蘇秦道,人餓的再厲害也不會去吃有毒的烏頭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
燕和秦是聯姻之國,齊國占領燕國的城池就等于是與強秦結下了仇怨。 這就如同饑餓之人去吃烏頭籽一樣!齊國實在是大難即將臨頭。
齊威王聞言大驚,忙向蘇秦請教解危之法。于是蘇秦就建議齊威王歸還奪來的城池,這樣燕王喜歡,秦王也一定會高興。
齊威王以之為是,竟然立刻照辦。 四、人心叵測 回到燕國之后,蘇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賞。
這卻引發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蘇秦見自己再呆在燕國不安全,就假裝得罪燕王,逃到了齊國。
齊威王用他為客卿。誰知后來齊國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傭刺客向他行刺。
臨終之前,他向齊王建議,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這樣就一定能抓到刺客。 齊王依計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誅。
一代縱橫家也就以這樣慘壯的形式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
連橫之父”——張儀 一、系出名門 張儀,蘇秦的同窗好友,據傳說,是戰國時期魏國貴族之后。與蘇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門下。
蘇秦創合縱之法,游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后,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游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 與張儀一同演繹戰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
二、出試。
四、描寫魏冉的詩詞
秦三·魏謂魏冉
作者:劉向
魏謂魏冉曰:“公聞東方之語乎?”曰:“弗聞也。”曰:“辛、張陽、毋澤說魏王、薛公、公叔也,曰:‘臣戰,載主契國以與王約,必無患矣。若有敗之者,臣請挈領。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臣請挈領,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國依冉也,而事臣之主,此臣之甚患也。’今公東而因言于楚,是令張儀之言為禹,而務敗公之事也。公不如反公國,德楚而觀薛公之為公也。觀三國之所求于秦而不能得者,請以號三國以自信也。觀張儀與澤之所不能得于薛公者也,而公請之以自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