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曉風殘月”這詞選自哪首古詩
柳永《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名句妙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然而我以為都沒有切中要意。領會這一妙句之“眼”在哪里? 在“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傷”字上,在“酒醒”之后的
“愁更愁”上,一句話,在于借物寄情的貼切,在于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為了把別后之愁更甚于離別之時的情形淋漓酣暢地描摹出來,離人想像出一個“酒醒”之后的“感情場”。在這個“場”中,作者沒有直抒胸臆 ,而是借物寄情,以物傳情。透過“場”中物象的表層,人們發現這些默默無語的景物所能表現的不但不能給離人一絲溫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離人破碎的“傷”口上撒了三把“鹽”。一為“楊柳岸”。離人“酒醒”后若不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也許不會觸景生情,眼前立即閃現出戀人淚流滿面、依依不舍的灞陵折柳贈別的情景,也許心情會平靜些。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個觸動離人內心的“傷心處”——楊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傷痛呢!“楊柳”無情地攪起離人的思親之潮。二為“曉風”。秋天拂曉的風要比傍晚時的風更涼,“酒醒”之后經涼風一吹就更覺清冷,肌膚之寒立即引發出離別戀人的凄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除卻“清秋節”中離別之時的“冷落”之苦,卻不想“酒醒”偏遭涼風吹,真叫人涼上加涼心更冷呵!“曉風”無情地吹皺了離人凄冷的心湖。三為“殘月”。離人多么希望去時有日,歸來有期,盡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這一去要到那煙波浩淼、暮云沉沉、空闊廣漠、千里之外的楚國,飄泊無依,歸期渺茫,何時能與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只有“一醉解千愁”了。斷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簾的卻是“破鏡”般的“殘月”,頓使他“重圓”的希望化為泡影。這豈不是叫人絕望的生離死別嗎? “殘月”在離人和戀人的現在與未來之間豎起了一堵穿不過的“墻”。
楊柳、曉風和殘月是表達依戀、凄惻和訣別之情的三個極富表現力的典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哀婉動人的意境: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綿綿、肝腸寸斷! 真是天亦涼人人更涼,“借酒澆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實現,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這三把“鹽”制造出離人心中事與愿違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歡慘將別”“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極度傷感的氛圍,使籠罩于全篇的離情別恨更加強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近乎白描式的寫法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感染力,關鍵在于作者把濃烈的感情毫無痕跡地揉進這個場景內的三個意象中,借用最能觸動離人情絲的三個極富暗示性和夸張性的典型物象表達離人的離情別緒,不明言情而情卻無處不在,無處不濃,濃到使讀者很難確定究竟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語即無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這些傳統技法的妙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得“楊柳岸曉風殘月”連同他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被傳頌為千古絕唱,真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二、如何鑒賞詩句“今宵酒醒何處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這兩句大意是:今夜酒醒時我將漂泊何方?就在那曉風送寒、殘月慘照的楊柳岸旁。 這兩句因情設景,純屬想象之辭。
作者設想自己與戀人離別后,孤舟一葉,漂泊在“千里煙波”之中。自己借酒澆愁,獨斟獨飲,直喝得人事不省,醉臥通宵。
酒醒夢回,已是清晨,只見寒涼的曉風吹拂著衰敗的疏柳,一彎殘月斜掛在楊柳梢頭,使人感到分外冷落凄涼。作者把這一組令人倍感凄清的秋景集中在一起,使“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意境更加具體可感。
這種“因情設景”的描寫手法,有助于渲染、烘托感情,加強了抒情性,很值得學習。
三、“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李清照的名句嗎
雨 霖 鈴① 柳 永【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②都門帳飲無緒,③留戀處,④蘭舟摧發。⑤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⑥念去去千里煙波,⑦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⑨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⑩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
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
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
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⑧暮靄:傍晚的云氣。
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
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⑨經年:一年又一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品評】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
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
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
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
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
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于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To the Tune of Yu Lin Ling Mournfully chirr the ciadas, As the shower of rain stops And we face the roadside pavilion at dusk。 We drink without cheer in the tent outside the city gate; It is the moment when we are loath to part But the magnolia-wood boat beckons me on。
Hands clasped together we see our tears, So overcome, unable to utter a single word。 Ahead lies a journey a thousand li of misty waves And the vast sky of Chu hangs with heavy evening haze。
Since time immemorial, loves have grieved at parting Made more poignant in the fallow season of autumn。 What is this place where I have sobered from my drunken stupor? The riverside is strewn with willow trees, The morning breeze wafts in with a waning moon。
Our parting will last for years, Fine hours and scenes of beauty have no appeal Even though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tender feelings, But, with whom can I share them? 。
四、曉風殘月 出自哪首詞
宋·柳永《雨霖鈴》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霖鈴》
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dū)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雨霖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nǎ)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注釋
1.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2.寒蟬:蟬的一種,又名寒蜩(tiáo)。
3.對長亭晚:面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長亭:人們餞行送別地方。
雨霖鈴 柳永
4、驟雨:陣雨。
5.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都門:京城門外。
6.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7.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8.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煙波:水霧迷茫的樣子。
9.暮靄:"靄"讀aǐ,傍晚的云氣。
10.沉沉:深厚的樣子。
11.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12.清秋節:蕭瑟冷落的秋季。
13.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復一年。
14.千種風情:形容說不盡的相愛、相思之情,風情:情意。情,一作“流”。
15.無緒:沒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賞析】
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為作者離開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之作。詞中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一幅秋江別離圖。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受。他真實地描述了臨別時的情景。全詞由別時眼前景入題。起三句,點明了時地景物,以暮色蒼蒼,蟬聲凄切來烘托分別的凄然心境。“都門”以下五句,既寫出了餞別欲飲無緒的心態,又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執手相看無語的臨別情事,語簡情深,極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領起,設想別后所經過的千里煙波,遙遠路程,令人感到離情的無限愁苦。下片重筆宕開,概括離情的傷悲。“多情”句,寫冷落凄涼的深秋,又不同于尋常,將悲傷推進一層。“今宵”二句,設想別后的境地,是在殘月高掛、曉風吹拂的楊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風景畫。末以癡情語挽結,情人不在,良辰美景、無限風情統歸枉然,情意何等執著。整首詞情景兼融,結構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時間的層次和感情的層次交疊著循序漸進,一步步將讀者帶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