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再來說幾句,關于勤儉節約的詩句
1:知勤儉,是美德。一粒米,不丟棄;一滴水,不浪費;一頁紙,正反用;一顆心,不奢侈。世界勤儉日,大家快行動起來吧!
2: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3:一粒糧食莫小看,時時節約堆滿倉;一滴水源莫小看,積少成多可抗旱;一度電能莫小看,長久浪費能源荒。世界勤儉日,平時節約一點點,社會和諧無災年!
4:不鋪張,不浪費,勤儉節約最珍貴。勤勞工作創碩果,節儉持家家富裕。粒粒米糧來不易,滴滴水源救人命。世界勤儉日,養成勤儉好習慣,幸福生活每一天!
5:素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里。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罷,斷魂流水。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勤儉節約的詩句 60句勤儉節約的詩句 60句。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簾半掩,明珰亂墜。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6:能力是一個人的長度;勤奮是一個人的寬度;善于抓住機遇構成這個人的高度。長度、寬度、高度的乘積,就能算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容量。
7:月光不是錢的錯,沒有節儉來生活,花錢太多不是罪,沒有節儉更快活,人生幸福能幾何,勤勞拼搏機會多,快意人生不能多,勤儉持家實在多,世界勤儉日,幸福貴在勤儉,快樂來自生活。
二、誰知道有關節儉的名言警句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儉破由奢 ●勤儉永不窮,坐食山也空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小錢不知省,大錢將濫花(英國) ●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 ●眼下胡花亂鋪張,往后日月空蕩蕩 ●一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薩克族) ●辛苦得來的果實,不要一口氣把它吃完(維吾爾族) ●家有萬石糧,揮堆不長 ●殺牛吃肉,不如留著擠奶(藏族) ●有錢時擺闊,沒錢時挨餓 ●欲求溫飽,勤儉為要 ●緊緊手,年年有 ●勤能補拙,省能補貧 ●思前顧后,吃穿常有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 ●精打細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當屋賣鍋 ●小富由儉,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煙,三年省下無數錢 ●節儉是致富的秘訣(英國) ●節儉本身就是一宗財產(英國) ●積小利,成巨富(英國) ●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 ●小處不省錢袋空(托·莫爾) ●錢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托里安諾) ●節約一分錢,等于生產一分錢(英國) ●節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麥) ●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 ●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 ●細水長流,遇災不愁 ●省下煙酒錢,急難免求人 ●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 ●好處安身,苦處用錢 ●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 ●年年有儲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國) ●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安格爾)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興奮,又使人衰弱(卡爾)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種社會腐化的現像,決不是原因(魯迅) ●不擇手段地追求高級物質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級的(潛夫) ●奢侈乃德義之滅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點(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希臘)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
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飯汗珠換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吃飯要知牛馬善,著絲應記養蠶人 ●成物不可損壞。
三、關于勤儉節約的詩詞或名言警句
自古以來,許多有識之士感發出崇尚廉潔清正的格言警句。
這些言論,言簡意賅,見解獨到,是人生實踐的深刻體驗和思想積累的結晶。 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
[金]元好問《元遺山集》 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經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難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宋]包拯《乞不用贓吏疏》 注解: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岳飛 注解:文官清正廉潔,武將拼死報國,這樣國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宋]朱熹 注解:世上的路沒有比貪欲更險惡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誤了一生。 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戰國]《荀子?正名》 注解:人的欲望雖然是不能消滅的,但對欲望的追求是可以節制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李商隱《詠史》 注解:遍觀歷代圣賢治國治家的經驗教訓,成功皆因勤儉,敗亡皆因奢侈。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注解: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味貪圖安逸享樂,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宋]蘇軾《范增論》 注解:東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爛,蛀蟲才能生出來。人一定是先產生疑心,以后讒言才能聽進去。
財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豈在塵埃里?[宋]邵雍《男子吟》 注解:錢財使人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聲使人驕傲,權勢使人專橫。
一個須眉男子,如若能夠免去財、色、名、勢這四種禍患,難道他還會是世上的普通人嗎? 養心莫善于寡欲。[戰國]孟子 注解:修身養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各種欲望。
窮不忘操,貴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注解:人雖然不得志,不能忘記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記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戰國]《孟子?騰文公上》 注解: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厲害。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漢]劉向《說苑?至公》 注解:給公家做事,不能考慮個人的事,就不能講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晉]傅玄 注解:主持政務關鍵在于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擇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擇。[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選擇,然后再交往;小人卻不同,一見如故,顯得異常親熱,然后才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
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春秋]管仲 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賢人志士之于子孫也……貽之以言,弗貽以財。[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注解:賢明者與有志之士對于子孫……留給他們有教益的話,而不是留給他們財產。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漢]《禮記?大學》 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唐]王勃《騰王閣序》 注解:人老了,應當更有雄心壯志,豈能因為滿頭白發改變過去的想法打算?境況艱難困苦,應當更加堅強,不能因此而喪失凌云壯志。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
[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 注解: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惟獨在于得到人才。用人不當,必定難以達到治理。
現在任用人,必須以道德品行、學問見識為根本。 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 注解:求得正人君子而用之,則心正行善的好人都會互相勉勵繼續行善;一旦誤用心邪行惡的壞人,那么壞人們就會爭先恐后地鉆進朝堂或地方官府。
獎賞那些該獎賞的人并且所獎所賞與其功勞大小相稱,那么沒有功勞的人自然就會主動退后;懲罰那些該懲罰的人并且所懲所罰與其罪過輕重相當,那么做壞事的人就會引以為戒,感到畏懼。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不如一士之諤。
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趙良語 注解:一千張羊皮,不如一領狐腋;一千個隨聲附和的庸人,不如一個正色直言的人。
周武王因為左右有許多實話實說的直臣而興國安邦,殷紂王因為群臣不敢吭聲而亡國殺身。 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
[漢]《淮南子?兵略訓》 注解:做事為群眾謀利益,大家就會跟著他幫助他;做事為個人撈好處,大家就會離開他拋棄他。 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舉天下之賢。
[元]張養浩《風憲忠告》 注解:官僚士大夫有天下為公之心,然后才能推舉天下之賢。 公生明,廉生威。
[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 注解:官員一心為公、辦事公正則會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則會樹立威信。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春秋]《論語?里仁》孔子語 注解:財富和高官顯爵,是人們都想得到的。
但對有道德的人來說,如果它們來路不正,就不要它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論語?子路》孔。
四、關于勤儉節約的古詩詞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儉破由奢 ●勤儉永不窮,坐食山也空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小錢不知省,大錢將濫花(英國) ●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 ●眼下胡花亂鋪張,往后日月空蕩蕩 ●一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薩克族) ●辛苦得來的果實,不要一口氣把它吃完(維吾爾族) ●家有萬石糧,揮堆不長 ●殺牛吃肉,不如留著擠奶(藏族) ●有錢時擺闊,沒錢時挨餓 ●欲求溫飽,勤儉為要 ●緊緊手,年年有 ●勤能補拙,省能補貧 ●思前顧后,吃穿常有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 ●精打細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當屋賣鍋 ●小富由儉,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煙,三年省下無數錢 ●節儉是致富的秘訣(英國) ●節儉本身就是一宗財產(英國) ●積小利,成巨富(英國) ●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 ●小處不省錢袋空(托·莫爾) ●錢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托里安諾) ●節約一分錢,等于生產一分錢(英國) ●節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麥) ●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 ●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 ●細水長流,遇災不愁 ●省下煙酒錢,急難免求人 ●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 ●好處安身,苦處用錢 ●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 ●年年有儲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國) ●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安格爾)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興奮,又使人衰弱(卡爾)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種社會腐化的現像,決不是原因(魯迅) ●不擇手段地追求高級物質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級的(潛夫) ●奢侈乃德義之滅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點(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希臘)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
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飯汗珠換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吃飯要知牛馬善,著絲應記養蠶人 ●成物不可損壞 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出處:《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處】《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出處】朱柏廬《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君子以檢德辟難。
(君子以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克勤于邦,克儉為于家 (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沒一粒都是這么辛苦得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旺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