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人知道蠶為什么要吐絲嗎
“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常被用來贊揚那些有奉獻精神的人們,說 的是像蠶一樣有奉獻的精神,此句源自唐代李商隱的著名詩句“春蠶到死 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那么蠶為什么要吐絲呢? 原來,蠶吃了桑葉后,它肚子里的消化液和各種酶就開始分解桑葉, 桑葉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礦物質等被吸收了,又繼續進行特殊的加 工,制成氨基酸,這種氨基酸通過蠶體內特有的新陳代謝關系,被組成了 絲素、絲膠等蛋白質。 而在蠶身體里有一套結構復雜的、叫做絲腺體的造絲系統。
絲腺體下面有一個叫做擠壓器的吐絲泡,這就像一套完整的“天 然紡織機”。一只老熟幼蟲體內,有兩列細胞組成的絲腺體,它比身體長5 倍,與儲藏絲液的袋狀囊相通。
頭上的肌肉不停地伸縮,將絲液抽壓出來,絲液與空氣接觸后,便形成了絲。 蠶吐絲的時候,先將絲吐出,黏結在蔟器上,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
然后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再以S形方式吐絲,開始 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形成后,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后兩端 向背方彎曲,成“C”字形。
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 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 當蠶由于大量吐絲,形成松散柔軟的繭絲 層,稱為蛹襯。
蠶這樣就把自己包裹起來了,就是人們所說的“作繭自 縛”。
二、蠶寶寶開始吐絲結繭了100字
6月23日星期一
今天早上,我向朋友要了一些蠶子,蠶子小小的,看上去象一粒粒芝麻。我聽說,蠶只有28天的生命!
6月24日星期二
今天中午,我又看了一下蠶子,發現有幾粒蠶子裂開了,有幾只蠶寶寶露出了他們的頭,他們和螞蟻一般大小,也是黑黑的。我連忙去摘了幾片桑葉,細心地擦干凈,放在蠶寶寶的盒子里。
6月25日星期三
我今天又看蠶寶寶的時候,看見盒子里有幾個軟軟的皮,哎呀,蠶寶寶不會是生病了把!我連忙去問媽媽。媽媽說,蠶寶寶是要蛻皮的,就象蛇一樣。仔細看看,綠綠的桑葉下探出幾顆的蠶腦袋,好象長大了不少。
7月8日星期二
我的蠶寶寶已經蛻了四次皮,現在,他們變的白白胖胖了。我用紙疊了一個小花藍,放了一個在里面,忍不住用手摸了摸它的身子----冰涼冰涼的。
7月16日星期三
小蠶寶寶開始吐絲結繭了,結的繭有白色、粉紅色、黃色。漂亮極了。
7月20日星期天
中午我在玩的時候,又忍不住看了看盒子,忽然,我看見有幾個繭子在動!一會兒,有一個有點丑陋的頭露出來,原來,是繭子里的蠶寶寶變成蛾子爬了出來。出來后,它們就尾對尾,又過了一會,它們開始產卵。到了下午的時候我又去看,幾只蛾子都死了。它們把生命給了下一代,就無聲無息的死了。我有點感動,又有點傷心。媽媽說:把蠶子留下來吧!讓它們再次變成新的生命!
三、蠶怎樣吐絲
由于蠶一生只吃桑葉,到老時卻吐盡它那柔軟、光滑、潔白的絲,因此“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就被用來贊揚那些有奉獻精神的人們。此句源自唐代李商隱的著名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蠶蛾屬鱗翅目,蠶蛾科,性情溫柔。蠶兒的幼年要換四次衣,到幼年老熟時,即不食不動好似睡覺,稱為“蠶眠期”,不久即排盡體內的殘渣廢液,開始吐出潔白的絲,織成一個個絲繭。蠶幼在繭中將絲吐盡后,呆上幾天便蛻去那層滿是皺褶的舊皮,變成了圓圓胖胖的黃褐色蛹,人們稱它為“蛹寶寶”。不久又變為帶有翅膀的蠶蛾,掙破自縛的絲繭,獲得自由。由于它們早已被人們從野生馴化為家養,現在的真名實姓叫家蠶蛾。
人們都知道蠶兒會吐絲結繭,可是絲是怎樣制造出來的,卻不一定完全清楚。原來蠶兒幼蟲的身體內,有一套結構完整、構造復雜的叫做絲腺體的造絲系統。絲腺體連接著頭部下面叫做擠壓器的吐絲泡,由這兩個基本部件組成一臺“天然紡織機”。一只老熟幼蟲的身體內,有兩列細胞組成的絲腺體,它要比身體長5倍,并且與貯藏絲液的袋狀囊相通。頭上的擠壓器與周圍的肌肉連接著,蠶兒吐絲時,頭上的肌肉不停地伸縮,將絲腺體中的絲液抽壓出來,絲液與空氣接觸后,便形成細長的絲。
蠶兒吐絲結繭時,它的頭總是時而抬高,時而垂下,并不停地左右擺動著。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蠶兒作繭的絲,是一個個排列得很整齊的“8”字形絲圍,每20多個絲圈叫做一個絲列。當繭的一頭織好后,它會來個1800大轉彎,開始織繭的另一頭,因此,家蠶的繭子都是兩頭稍粗,中間稍細,很像一顆花生。蠶兒每結好一枚繭,需要轉換250一500次位置,編織約6萬個“8”字形絲圍,每個絲圍約有0.72厘米長。蠶兒就是這樣不停地織呀織的,將自己體內的絲完全抽盡后,才化蛹變娥,接種傳代,世世代代為人類造福。
四、關于蠶的詩詞
無題 作者:【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歸園田居 (其一) (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渭川田家 (唐·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蠶婦吟 (宋·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 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