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贊美春蠶的一句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蠶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只要它吐了絲,把自己包圍了起來,自己就失去了生命。但,人們有了絲,就可以做出許許多多的棉被,讓人們不再寒冷,讓人們安安靜靜地入睡,進入美好的夢想之中。蠶的絲還可以用來做衣服,例如可以做:羽絨服、毛線衣(毛衣)、外套、短袖、短褲、長褲、長袖……看,人們正在向人們炫耀著自己的衣服是多么的美麗呢,蠶的絲做的衣服還可以幫人們保暖,在冬天,人們天天穿著毛線衣,溫暖極了。蠶的精神與我們的媽媽和老師都十分相似,平凡普通的蠶總是無私的奉獻,蠶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人類的幸福、快樂還有溫暖,換來了人們和許許多多的動物一起的贊揚、敬佩和喜愛。
二、贊美春蠶的句子
贊美春蠶的句子
1、對“春蠶”最早的記錄見于《詩經》,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
---------
2、著名畫家潘絜茲的《春蠶頌》寫道:“春蠶化生,蕞而微蟲,春蠶何取,一桑始終,春蠶春蠶,萬世可風”,他對春蠶的品質進行了高度贊美。
---------
3、春蠶到死絲方盡。你在跋涉的歷程延續勞作精神,人們對你的謳歌,在你嬗變的膚色重疊季節蘇醒的過門,讓偉大的勞動精神涵蓋了不輟勞作的遠行。你吃的是葉,吐出的是絲和血。在你的人生軌跡中,破繭而出的感動囊括了古典傳說膾炙人口的豐韻。你在生命盡頭化蝶成雙,用一束束熠熠發光的金絲感動了世人。
---------
三、描寫春蠶的句子
1、春蠶到死絲方盡(唐·李商隱·《無題》)
2、悟人世、正類春蠶(宋·辛棄疾·《賀新郎》)
3、春蠶得衣耕得食(宋·陸游·《短歌行》)
4、春蠶吐盡一生絲(宋·無名氏·《九張機》)
5、春蠶既無食(魏晉·陶淵明·《擬古 其九》)
6、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詩》)
7、人生如春蠶(宋·陸游·《書嘆》)
8、時聞鐃鼓賽春蠶(宋·陸游·《初夏》)
9、滿懷離緒過春蠶(宋·呂渭老·《小重山》)
10、簌簌鄉春蠶(元·朱唏顏 ·《滿庭芳》)
11、詠春蠶(清·蔣士銓·《水調歌頭》)
12、春蠶起中閨(唐·李白·《贈從弟冽》)
13、春蠶忽忽都成繭(宋·黃庭堅·《古樂府白紵四時歌》)
14、妾似春蠶抽縷(宋·王沂孫·《如夢令》)
15、春蠶昨夜眠方起(宋·趙子發·《采桑子》
)16、殺盡春蠶稅亦無(唐·薛能·《吳姬十首》)
17、春蠶口吐絲(宋·王之望·《雜詩四首》)
18、春蠶有余功(宋·王之望·《雜詩四首》)
19、寧憶春蠶起(南北朝·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章詩》)
20、摘葉喂春蠶(唐·宋之問·《相和歌辭·江南曲》)
四、“春蠶死后絲方”下一句是什么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原意是寫兒女情長的纏綿,現卻用來比喻對事業嘔心瀝血的赤誠和殫精竭慮的執著。 蠶吐絲,吐完了也是死的時候到了,比喻像公仆、老師這樣的人,無私的奉獻精神。
后一句是一樣的,說的是蠟燭燒完的時候,蠟水也就一點一點開始干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
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
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
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
“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
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
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
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 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
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
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云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云鬢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
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
五、描寫春蠶的詩句
1、春蠶到死絲方盡(唐·李商隱·《無題》)。
2、悟人世、正類春蠶(宋·辛棄疾·《賀新郎》)。3、春蠶得衣耕得食(宋·陸游·《短歌行》)。
4、春蠶吐盡一生絲(宋·無名氏·《九張機》)。5、春蠶既無食(魏晉·陶淵明·《擬古 其九》)。
6、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詩》)。7、人生如春蠶(宋·陸游·《書嘆》)。
8、時聞鐃鼓賽春蠶(宋·陸游·《初夏》)。9、滿懷離緒過春蠶(宋·呂渭老·《小重山》)。
10、簌簌鄉春蠶(元·朱唏顏 ·《滿庭芳》)。11、詠春蠶(清·蔣士銓·《水調歌頭》)。
12、春蠶起中閨(唐·李白·《贈從弟冽》)。13、春蠶忽忽都成繭(宋·黃庭堅·《古樂府白紵四時歌》)。
14、妾似春蠶抽縷(宋·王沂孫·《如夢令》)。15、春蠶昨夜眠方起(宋·趙子發·《采桑子》)。
16、殺盡春蠶稅亦無(唐·薛能·《吳姬十首》)。17、春蠶口吐絲(宋·王之望·《雜詩四首》)。
18、春蠶有余功(宋·王之望·《雜詩四首》)。19、寧憶春蠶起(南北朝·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章詩》)。
20、摘葉喂春蠶(唐·宋之問·《相和歌辭·江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