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訴我們,多親身實踐的重要性的詩句
1、體現親身實踐重要性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原文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注釋
①示:訓示、指示。子聿(yù):陸游的小兒子。
②學問:指讀書學習,就是學習的意思。遺:保留,存留。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余力、竭盡全力。
③少壯:青少年時代。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始:才。
④紙:書本。終:到底,畢竟。覺:覺得。淺:膚淺,淺薄,有限的。
⑤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行:實踐。躬行:親身實踐。
4、譯文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5、簡析
首聯詩人贊揚了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頷聯是說做學問的艱難。詩的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詩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后兩聯,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詩人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于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
二、關于真知的詩句
《題玉山觀禪師蘭若》韓翃
玉山宴坐移年月,錫杖承恩詣丹闕。先朝親與會龍華,紫禁鳴鐘白日斜。
宮女焚香把經卷,天人就席禮袈裟。禪床久臥虎溪水,蘭若初開鳳城里。
不出囂塵見遠公,道成何必青蓮宮。朝持藥缽千家近,暮倚繩床一室空。
掖垣揮翰君稱美,遠客陪游問真理。薄宦深知誤此心,回心愿學雷居士。
《西江月》薛式
一是金丹總數,河圖象出真機。誰知罔象盡玄微。大道從茲孕起。
斗柄璇璣正位,陰中卻抱陽輝。昆侖子母著緋衣。此是乾坤真理。
《游竹林寺》方干
得路到深寺,幽虛曾識名。蘚濃陰砌古,煙起暮香生。
曙月落松翠,石泉流梵聲。聞僧說真理,煩惱自然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過沙頭》楊萬里
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三、麻煩幫忙找一些 體現實踐、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格言、名言、人生智慧
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名言格言1、天地和氣,萬物自生。
宇宙之間的萬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這說明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又如,我們常聽到的一些神話故事、宗教傳聞、科學幻想,也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虛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明了物質在先、意識在后,沒有物質就不會產生反映物質的意識。
充分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4、掩耳盜鈴。
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愿望代替客觀現實。
又如,“畫餅充饑”、“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亦屬此義。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說明了意識正確與否,與一個人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又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等,也是這個道理。
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明同一事物,由于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說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推動事物的發展進程;反之,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又如,“滿招損,謙受益”、“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心靈手巧”等亦屬同理。 8、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
又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是說宇宙間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亦屬唯物論。 9、心外無物。
是說物質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意識之外無物。這與“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等,同屬唯心主義。
10、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這是**同志的一貫主導思想,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和迷信盲從的奴隸主義。
也就是說要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 1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12、刻舟求劍。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屬此類。 13、人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
說明客觀事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與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走向了極端,否定了相對靜止,是一種不可知論。
14、天行有常,不為饒存,不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它不因為饒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
表明生物的運動都是遵循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 15、揠苗助長。說明生物成長過程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試圖用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性,必然要受到懲罰。
又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16、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功。 17、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說明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在規律的指導下,克服困難,贏得勝利。 18、量力而行。
是說在實際工作中,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強要做的事,使主觀違背客觀。 19、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觀事物不斷地變化、發展,要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就必須破除舊觀念,破除迷信盲從;實事求是就是說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規律性,按規律辦事。這兩者是統一的,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也就談不上實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輔相成”與此同理。 21、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體現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又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滿招損,謙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著矛盾同一性原理。2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又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等同屬此類。 23、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一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同屬此類。
24、對癥下藥。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以及“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萬物無相異”等都包含了這一原理。 25、對牛彈琴。
比喻不分對象,用同一方式對待不同的事物,違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張冠李戴”、“照辦照抄”、“一刀切”、“一風吹。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體現實踐的觀點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