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破山寺后禪院》全詩內容,意思,表達什么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中間兩句不僅寫出環境的極靜極美,而且體現出詩人內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致,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2.題破山寺后禪院寫古寺獨特環境氣氛句子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一、鑒賞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
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
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
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
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
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
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
二、考題:1、《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被譽為千古名聯。
2、《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中寫景的句子是(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3、《題破山寺后禪院》寫花名句(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4、常建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借寫景抒發隱逸之情的詩句是(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5、.《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描繪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詩句是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以動顯靜,因情生景、含蓄雋永的詩句是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6、大自然美麗的湖光山色滌蕩了我們的心胸,,讓我們心清如水;愉悅了百鳥的性情,使它們在山林間盡情歌唱。
這真是“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
(填寫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詩句)7、《題破山寺后禪院》表現了禪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的詩句是:(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3.題破山寺后禪院的名句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詩文解釋】
清晨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里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沉寂,只聽到那悠悠鐘磬的回聲。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常建資料
生平簡介:常建唐著名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 )登進士第。天寶十二年(753)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蘇盯眙縣)尉。后去職,隱居于鄂渚(今湖北東南)一帶。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卻頗具詩名 。殷璠編《河岳英靈集》就將常建列為首位,評價很高。他長于五言,以山水田園詩著稱,意境清遠,風格淡泊,造語警拔,構思精妙。同時,邊塞詩也頗有成就。
主題思想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致,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4.題破山寺后禪院的句子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一、鑒賞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
二、考題:
1、《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被譽為千古名聯。
2、《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中寫景的句子是(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3、《題破山寺后禪院》寫花名句(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4、常建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借寫景抒發隱逸之情的詩句是(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5、.《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描繪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詩句是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以動顯靜,因情生景、含蓄雋永的詩句是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6、大自然美麗的湖光山色滌蕩了我們的心胸,,讓我們心清如水;愉悅了百鳥的性情,使它們在山林間盡情歌唱。這真是“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填寫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詩句)
7、《題破山寺后禪院》表現了禪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的詩句是:(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5.唐代詩人常建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寫出優美意境的詩句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這兩句話形容后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譯文: 清晨,當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萬物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由于詩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覽名山古剎,尋幽探勝。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竹徑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僅使鳥兒歡悅,而且令人雜念頓消。中間四句不僅寫出環境的極靜極美,而且體現出詩人內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6.常建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借寫景來抒發隱逸之情的詩句是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 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
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
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 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心聲。
應該是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意譯為 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僧人的房舍掩映在花木的深處。 后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即一種離開世俗的意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