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辭漢賦,宋詞元曲的區別
【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
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
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后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
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后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
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
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后,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
《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
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
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從賦的形式上看,在于“鋪采擒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
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
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于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賦的結構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
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贊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的類別 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
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匯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制。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賦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漢代文體。作為文體名稱,它淵源于 荀子 的《賦》;作為文學體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極大影響。
由于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 賦作為一種文體,早在戰國時代后期便已經產生了。
最早寫作賦體作品并以賦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據《漢書?藝文志》載,荀子有賦10篇(現存《禮》、《知》、《云》、《蠶》、《箴》5篇),是用通俗“隱語”鋪寫五種事物。
舊傳楚國宋玉也有賦體作品,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等,辭藻華美,且有諷諫用意,較之荀賦,似與漢賦更為接近,但或疑為后人偽托,尚無定論。從現存荀賦來看,這時賦體還屬萌芽狀態。
賦體的進一步發展,當受到戰國后期縱橫家的散文和新興文體楚辭的巨大影響。賦體的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接近于散文,但在發展中它吸收了楚辭的某些特點——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手法,因而豐富了自己的體制。
正由于賦體的發展與楚辭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漢代往往把辭賦連稱,西漢初年的所謂“騷體賦”,確實與楚辭相當接近,頗難加以明顯的區分。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余緒,這時流行的主要是所謂“騷體賦”,其后則逐漸演變為有獨立特征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東漢中葉以后,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漢賦的這種發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狀況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一時期 自漢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當時所謂“大漢初定,日不暇給”,封建統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錮不嚴,儒家思想尚未占據統治地位。
當時諸王納士,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的辭賦,主要仍是繼承《楚辭》的傳統,內容多是抒發作者。
2.分析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各自不同的文學特點
詩經藝術特點 ??1、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2、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 ??3、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4、復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為主,間或雜言(二至八言) ??5、動、形容詞的恰當運用,重言迭字擬聲狀貌,雙聲疊韻使聲調優美 ??文學價值 ??1、光輝起點,開創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2、確定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的地位 ??3、其中的優秀之作,在藝術手法、語言和技巧上,對后世文學產生巨大影響 ??4、周代禮樂文化的代表,為儒家所重視和推崇 楚辭:楚辭的特點 作為一種詩體,楚辭的想象力豐富。
楚地巫風盛行,祭祀時往往以巫覡扮演諸神,表演一些神話傳說故事,以娛樂神人。這些都培育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如《離騷》、《九歌》等均是如此。
楚辭“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1]”,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常用語助詞“兮”、“些”等。
并且結構一般比較宏大,篇幅一般比較長。 漢賦:漢朝是賦這種文體最繁盛的時期所以就叫漢賦了~ 像唐詩宋詞元曲一樣的! 賦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兼有散文和韻文的性質,其主要性質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
賦的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它大約產生在戰國后期,接受了縱橫家游說之辭及楚辭的巨大影響,到了漢代瓜熟蒂落,達到了鼎盛時期。漢以后雖然仍有所發展,出現了六朝的駢賦、唐代的律賦和宋代以來的文賦,不乏名篇,但就總體成就來說仍首推漢賦。
唐詩:成就唐代詩歌體制多樣,宋以后的整個中國古典詩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圍。唐人古體詩既可抒情,又可敘事、議論。
由于受近體詩影響,唐人古詩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晉、宋以前古詩的純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猶承齊梁變體,經陳子昂的變革,張九齡、李白的發揚,至杜甫而堂廡頓開。
七言則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詩與精工整煉、有律化傾向的傳統歌行體的雙軌并行。樂府是古體詩中特殊的一類。
唐人樂府多不合樂,或借舊題寫新意,或立新題記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為最高。
五七言律詩是唐代新興詩體。五律經王績、初唐四杰,至沈、宋終于實現體制規范化。
七律興起較晚,至沈、宋和杜審言始有成篇。經王維、李頎和高、岑等人的發展,到杜甫境界大開。
此后,五七言律平行發展。大歷十才子、賈島、姚合、許渾、趙嘏等均是律體名家。
至晚唐李商隱,七律的音調美和語言技巧,發展到更為成熟的境地。律詩中又有排律,多數作者往往逞博矜奧,夸多斗靡。
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寫重大題材,工整流美,成就較高。
3.排序:元曲唐詩漢賦楚辭宋詞明清小說
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漢賦屬于散文,楚辭、唐詩、宋詞屬于詩歌楚辭有些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感覺,每句基本上7~9個字不等,大量使用虛詞,最典型的比如語氣詞“兮”; 漢賦是介乎詩歌與散文的文體,多用排比,也用韻,使用問答體唐詩的基本形式就是絕句和律詩,絕句共4句,律詩要8句,都可以分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個字或7個字);宋詞句式不像唐詩那樣整齊劃一,而是長短錯落參差.詞與詩的區別在于嚴格按曲牌來寫,句式不整齊.元曲,可分為元散曲和雜劇兩種,前者屬詩歌范疇,但要配樂歌唱;和宋詞相比,大量使用無意義的襯字.后者屬戲曲,即一種舞臺表演藝術形式.。
4.分析《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各自不同的文學特色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
語言風格以四言為主,又比較自由活潑,基本上都可以配樂吟唱;現實主義的內容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完成了由口頭文學到書面文學的轉變。楚辭的語言特點,是長短句相結合,比《詩經》的語言顯得更自由活潑,也更有利于抒發情感。
漢賦兼采楚辭和先秦諸子散文之長,講究文采、韻節,兼具散文、詩歌的性質。西漢時期的賦氣勢恢弘,辭藻華麗,講究對仗;東漢的賦篇幅大多較短,以抒情為主,字句平淺,意境較為清新。
唐詩以五言、七言的格律詩為主,內容豐富,流派紛呈,成就輝煌。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派和以杜甫、白居易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派在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你可以試試101教育ppt里面有許多的ppt背景素材可以讓你使用參考一下。
5.從古代藝術中如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任選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岳飛、陳亮等. 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 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首先就文學史來說,你所列舉的代表了各個時期的最高文學成就。
其次,這當中漢賦屬于散文,楚辭、唐詩、宋詞屬于詩歌,而明清小說就不用說了吧? 楚辭有些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感覺,每句基本上7~9個字不等,大量使用虛詞,最典型的比如語氣詞“兮”;唐詩的基本形式就是絕句和律詩,絕句共4句,律詩要8句,都可以分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個字或7個字);宋詞句式不像唐詩那樣整齊劃一,而是長短錯落參差。至于元曲,可分為元散曲和雜劇兩種,前者屬詩歌范疇,但要配樂歌唱;和宋詞相比,大量使用無意義的襯字。
后者屬戲曲,即一種舞臺表演藝術形式。
7.排序:元曲 唐詩 漢賦 楚辭 宋詞 明清小說
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漢賦屬于散文,楚辭、唐詩、宋詞屬于詩歌
楚辭有些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感覺,每句基本上7~9個字不等,大量使用虛詞,最典型的比如語氣詞“兮”;
漢賦是介乎詩歌與散文的文體,多用排比,也用韻,使用問答體
唐詩的基本形式就是絕句和律詩,絕句共4句,律詩要8句,都可以分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個字或7個字);
宋詞句式不像唐詩那樣整齊劃一,而是長短錯落參差。詞與詩的區別在于嚴格按曲牌來寫,句式不整齊。
元曲,可分為元散曲和雜劇兩種,前者屬詩歌范疇,但要配樂歌唱;和宋詞相比,大量使用無意義的襯字。后者屬戲曲,即一種舞臺表演藝術形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楚辭漢賦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