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曲玉管》整首
【年代】:宋
【作者】:柳永——《曲玉管》
【內容】:
隴首云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
立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
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作者】: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留連于秦樓楚館,終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稱柳屯田。創作慢詞獨多,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擅長白描手法,鋪敘刻劃,情景交融,以俚語入詞,多吸收生活中的語言。其詞當時廣為流傳,影響頗大,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樂章集》。
【注釋】:
隴首:山頭。
忍凝眸:不堪久望。
錦字:用竇滔、蘇蕙夫婦故事。
難偶:難以相會。偶,遇也。
【賞析】:
此詞寫離愁別恨,詞人登高懷遠,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音律諧婉。
2.宋詞三三七七七格式雙段有那些
詞牌名:桂殿秋
桂殿秋
宋·向子諲
秋色里,月明中。
紅旌翠節下蓬宮。
蟠桃已結瑤池露,
桂子初開玉殿風。
詞牌名:章臺柳
章臺柳
韓翃
章臺柳,章臺柳!
往日依依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
也應攀折他人手。
詞牌名: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芳菲節。
所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
縱使君來豈堪折!
詞牌名:瀟湘神
瀟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琴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差不多了`````````````
3.【有些宋詞不符合格律辛棄疾的《賀新郎》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宋]
我仔細看過一遍,辛棄疾這首詞是完全合律的.那字表“什么”,“怎么”,“哪里”的時候古時是多音字,可以有平、上兩種讀法,現代只留下上聲一種了.平聲《廣韻》讀諾何切,上聲《廣韻》讀奴可切.辛棄疾這里是用了平聲讀法.你查版本全的《平水韻》或《詞林正韻》,都可以在平聲歌韻里找到“那”字.其他部分也合律,有些古入聲字(屬仄聲),今讀平聲,如這里的歇、別、黑等字,都是古入聲字,要注意甄別,不好以今律古,認為出律.宋詞是有出律的,比如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有幾個字出律,但他是名家,有時候辭不害意嘛.大體上看出律的詞當然占極少數,初學詞的時候盡量對自己要求高點會比較好.。
4.關于宋詞韻律知識和平仄
平仄的分類標準
平仄律是從文學音律的角度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共四個聲調。平是指平聲,仄指上、去、入聲。元代后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中,而平聲逐漸演化成陰平和陽平兩類。近代漢語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調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指標準拼音中的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聲、去聲(指標準拼音中的三、四聲)稱為仄聲。有些原在古漢語中屬入聲的字現在雖歸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目前還沒一個完全可以立即判別平仄的標準)
押韻的標準
同屬一韻部即可。
今韻和古韻有何區別,是否讀音、輕重不同?
主要區別就是入聲了,讀音、輕重不同。如果不是北方人的話就好判斷,直接用方言讀就行了。比如:“一”字為入聲,用方言發音“一”和“衣”,就能判斷其中的輕重等區別
以下兩首詞,哪首填得正確?厄,你認為哪里錯了?
(我只用中華新韻,或者偶爾看看平水韻。剛剛才看了下詞林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