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相見歡》的詩詞及鑒賞
李煜《相見歡》 【年代】:五代十國 南唐 【作者】:后主 李煜 相見歡·秋閨 本調昉于唐,正名﹝相見歡﹞,南唐后主作此調時已在歸宋之后。
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 又因為此調中有「上西樓」、「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
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詞苑叢談》云:「南唐李后主烏夜啼詞最為凄惋,詞曰:『無言獨上西樓』云云。
」顧﹝錦堂春﹞亦名﹝烏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調,此所應細辨者也。 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本調三十六字。凡兩用韻,前半皆用平韻。
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與"搗鏈子"第二句同。
第三句為九字句,于第四字略斷作豆,但也有于第六字斷句者。(萬氏《詞律》)此等九字句盡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后再尋兩字冠之。
后主此詞正用此法。后半起二句換仄韻最宜注意。
萬氏《詞律》云:「斷亂二字,是換仄韻,各譜具失注,是使學者失去二韻,其誤甚矣。」第三句仍協平韻,與前半第二句同。
末句亦為九字句,句法與前半末句無異。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翻譯: 版本1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仰視天空,缺月如鉤。
俯視庭院,寂寞的梧桐樹凄慘的秋色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斷,理它卻還亂的是離別之愁。
此時此刻,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 版本2 靜靜的西閣。
在月光下撿拾憂愁的往事。我們相對無言。
端一樽酒,讓我們今夜長醉。 月,掛在樓上。
鉤起一匹青紗。 院中只有梧桐。
秋風掃落葉。嘩然無聲。
深門內宅中的秋,清,寂。獨坐秋中自銜觴,落葉卷襲漫天黃。
紛紛擾擾的離愁,包裹在心頭。剔不去,躲不開。
裝愁緒的箱篋,卻依然空。 相見歡,分離愁。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既不忍別離,又何必相逢。
人生世事,聚聚散散,只是自尋苦惱罷了。 別離既然愁苦,何相逢。
無奈人生世事皆忙愁。風凄兮,雨陰兮,月寂兮。
悲歡離合依然繞心頭。 賞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
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廷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
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 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三句,采用倒裝的手法,來突出離愁別恨是那樣的深重,無法忘卻,心里越想越亂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種滋味難于言表,讓讀者讀來大有言未盡意無窮之感。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這首抒寫離愁的詞,從渲染孤寂凄涼的環境氣氛入手,形象地展現了心頭無可解脫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訴如嘆,凄婉動人,明白如話,句句精彩。 相見歡 ① 林花謝了春紅,②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③ 留人醉(相留醉), 幾時重,④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下面是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
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謝:凋謝。
②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 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云。
④幾時重:何時再度相會。 翻譯1: 春日喧囂,林中的花,開的開,敗的敗,盛的盛,調的調。
地上已是濕紅。脫去了春色的花,如此蒼白無力。
一瓣花,銜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奇韻,化為香塵。只恨今宵短啊! 輕輕的雨,凌空而降,飄飛零丁。
葉上的雨水,滴落一句句詩行,潤濕了踏青姑娘的羽衣。 夜來風雨。
風,有色。花,無色。
風中的花,翻動生命的琴弦,奏出最后凄美的狂響。 泣血的淚,涌動。
姑娘的胭脂,落去了幾痕。淚,香。
誰說只有酒醉人?一去不復返的。
2.相見歡 詩詞賞析
~~~~~這該是千古名詞了。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
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
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3.15.求高人;閱讀《相見歡》李煜詩詞,寫一篇鑒賞文章,字數300以上
愁溢心中 ——讀《相見歡》感 讀《相見歡》這首詞正是正正是在中學時候,年紀小小的我們并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愁”,只是簡單地覺得這首詞寫得朗朗上口,很是讓人記憶深刻.然而到今天,當我們都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回首往事的時候再翻開這首詞,才真正領悟到了它的“愁”與藝術之美.再與其他寫愁情的詩詞相比較不得不感嘆作者寫詞功力之深,才情之大.在李煜《相見歡》的這首詞中最突出的不外乎是一個“愁”字.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被千古傳頌正是因為他用創造性地運用比興的手法表現“哀愁”捉住了“愁”字這個難以忘卻消去真正的特點并與熟語“借酒消愁”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李煜說的“剪不斷,理還亂”恰恰道出了愁的特點,讓我們有身同感受之感.而他的前一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就是對環境的描寫,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4.相見歡 詩詞賞析
~~~~~這該是千古名詞了。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