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有哪些別稱
詞的諸多名稱,或因其音樂特征或因其獨特形式而獲得,諸如曲子詞、樂府、長短句、詩余等等。
詞的每一種“芳名”的討論,都是對詞的性質與特征的各個側面的體認過程。 曲子詞:曲子,是詞的最早名稱,與今時所說的“詞”、“歌詞”意義相同。
但在唐五代卻很少使用“詞”這一稱謂。例如在敦煌藏經洞里發現最早的民間詞集,其名稱是《云謠集雜曲子》(共30首),一些單篇則稱之為曲子《浣溪沙》、曲子《搗練字》、曲子《感皇恩》等。
“曲子”,即指倚譜所填之歌詞而言。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詞集·敘錄》中說:“是今所謂詞,古原稱曲子。
按曲子原出樂府,郭茂倩曲子所由脫變之樂府為‘雜曲歌辭’,或‘近代曲辭’。……是五七言樂府原稱詞(即辭字),或稱曲,而長短句則稱曲子也。
特曲子既成為文士摛藻之一體,久而久之,遂稱自所造作為詞,目俗制為曲子,于是詞高而曲子卑矣。”唐五代之所以把這種配樂歌詞稱之為“曲子”,任半塘認為:“其含義的主導部分是音樂性、藝術性、民間性、歷史性,都較詞所有為強。”
(《關于唐曲子問題商榷》,《文學遺產》1980年第2期)直至宋代,人們還習慣于稱詞為“曲子”。如張舜民《畫墁錄》所載:柳永進見晏殊。
“晏公曰:‘賢俊作曲子么?’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宋神宗熙寧間楊繪編了一冊被視之為“最古之詞話”的書籍,書名是《時賢本事曲子集》。
南宋王灼論詞之起源時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碧雞漫志》卷一)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也說過“長短句今曲子便是”之類的話。
可見“曲子”之稱,影響深遠。稱“曲子”為“詞”,是文人詞出現以后的事。
五代歐陽炯在《花間集敘》中最先提出“曲子詞”這一名稱:“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與歐陽炯同時的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說:“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
至宋,“詞”才逐漸取“曲子”而代之。顧隨說:“詞之一名,至宋代而始確立。
其在有唐,只曰‘曲子’。……‘子’者,小義,如今言‘兒’。
故曰:曲子者,所以別于大曲也。奚以別乎?曰:大小之分而已。
又,‘曲’者,‘譜’義,指聲,‘詞’、‘辭’通,指文字。是故,曲子詞者,謂依某一樂章之譜所制之辭。”
(《釋曲子詞寄玉言》)在現存二百五十余種宋詞之別集中,以“詞”名集者約有一百六十五家(包括詞作甚少近人廣為搜集命名在內)。其著名者如潘閬《逍遙詞》、晏殊《珠玉詞》、張先《張子野詞》、晏幾道《小山詞》、毛滂《東堂詞》、陳與義《無住詞》、李清照《漱玉詞》、張元干《蘆川詞》、張孝祥《于湖詞》、陳亮《龍川詞》、史達祖《梅溪詞》、劉過《龍洲詞》、吳文英《夢窗詞》、朱淑真《斷腸詞》、盧祖皋《浦江詞》、戴復古《石屏詞》、張炎《山中白云詞》、劉辰翁《須溪詞》、汪元量《水云詞》、蔣捷《竹山詞》等等。
如果剔除“詞高曲子卑”的偏見與“詞領導曲子”的誤解,按約定俗成的慣例把“敦煌曲子”稱為“敦煌曲子詞”、“敦煌民間詞”、“敦煌詞”都是可以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把這部書稱之為《北宋詞史》。
樂府:原指漢武帝所設置的音樂機構,其所搜集創制合樂歌唱的詩稱之為“樂府歌辭”,或稱“曲辭”。后世則簡稱“樂府”。
因樂府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創制樂譜、訓練樂工、采集歌辭、受命演出,所以自漢及唐,凡郊祀、燕射、鼓吹、清商、舞曲、琴曲等均在樂府機關管轄范圍之內。因之,漢魏六朝可以入樂的歌詩,包括后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而創作的新題樂府一般均稱之為“樂府”。
而詞被稱之為“樂府”則與上述情況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樂府”這一名稱表述其可以入樂歌唱這一特點,是填詞以配樂的抒情詩。所以不少詞人的別集用“樂府”來命名。
如蘇軾的《東坡樂府》、周紫芝的《竹坡居士樂府》、徐伸《青山樂府》、趙長卿《惜香樂府》、康與之《順庵樂府》、曹勛《松隱樂府》、姚寬《西溪居士樂府》、楊萬里《誠齋樂府》、趙以夫《虛齋樂府》等等。有的詞集為了強調并突出其音樂與作品的時代性,還另創“近體樂府”、“寓聲樂府”之稱。
如周必大《平園近體樂府》、賀鑄《東山寓聲樂府》等。 長短句:本指詩歌之雜言,與詞之長短句有別,但前人則有用以代指詞的創作。
汪森在《詞綜序》中說:“自有詩而長短句即寓焉,《南風》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頌》三十一篇,長短句居十八;漢《郊祀歌》十九篇,長短句居其五;至《短簫鐃歌》十八篇,皆長短句,謂非詞之源乎?”汪森只從詞的字句長短錯落這一方面與古代詩歌相類比,并由此而探詞之本源,自然會流于形式表面而失其根本。
故王昶在《國朝詞綜序》中對此作了補充:“汪氏晉賢敘竹垞太史《詞綜》,謂長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漢之樂府,其見卓矣,而猶未盡也。蓋詞實繼古詩而作,而詩本乎樂,樂本乎音,音有清濁、高下、輕重、抑揚之別,乃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長短,無以宣其氣而達其音。”
從音樂樂譜的旋律高下抑揚變化來看詞之句式長短,就科學得多了。因為它從是否合樂這一本質上。
2.宋詞的別稱是什么
樵歌 “詩余” 詞的諸多名稱,或因其音樂特征或因其獨特形式而獲得,諸如曲子詞、樂府、長短句、詩余等等。
詞的每一種“芳名”的討論,都是對詞的性質與特征的各個側面的體認過程。 曲子詞:曲子,是詞的最早名稱,與今時所說的“詞”、“歌詞”意義相同。
但在唐五代卻很少使用“詞”這一稱謂。例如在敦煌藏經洞里發現最早的民間詞集,其名稱是《云謠集雜曲子》(共30首),一些單篇則稱之為曲子《浣溪沙》、曲子《搗練字》、曲子《感皇恩》等。
“曲子”,即指倚譜所填之歌詞而言。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詞集·敘錄》中說:“是今所謂詞,古原稱曲子。
按曲子原出樂府,郭茂倩曲子所由脫變之樂府為‘雜曲歌辭’,或‘近代曲辭’。……是五七言樂府原稱詞(即辭字),或稱曲,而長短句則稱曲子也。
特曲子既成為文士摛藻之一體,久而久之,遂稱自所造作為詞,目俗制為曲子,于是詞高而曲子卑矣。”唐五代之所以把這種配樂歌詞稱之為“曲子”,任半塘認為:“其含義的主導部分是音樂性、藝術性、民間性、歷史性,都較詞所有為強。”
(《關于唐曲子問題商榷》,《文學遺產》1980年第2期)直至宋代,人們還習慣于稱詞為“曲子”。如張舜民《畫墁錄》所載:柳永進見晏殊。
“晏公曰:‘賢俊作曲子么?’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宋神宗熙寧間楊繪編了一冊被視之為“最古之詞話”的書籍,書名是《時賢本事曲子集》。
南宋王灼論詞之起源時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碧雞漫志》卷一)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也說過“長短句今曲子便是”之類的話。
可見“曲子”之稱,影響深遠。稱“曲子”為“詞”,是文人詞出現以后的事。
五代歐陽炯在《花間集敘》中最先提出“曲子詞”這一名稱:“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與歐陽炯同時的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說:“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
至宋,“詞”才逐漸取“曲子”而代之。顧隨說:“詞之一名,至宋代而始確立。
其在有唐,只曰‘曲子’。……‘子’者,小義,如今言‘兒’。
故曰:曲子者,所以別于大曲也。奚以別乎?曰:大小之分而已。
又,‘曲’者,‘譜’義,指聲,‘詞’、‘辭’通,指文字。是故,曲子詞者,謂依某一樂章之譜所制之辭。”
(《釋曲子詞寄玉言》)在現存二百五十余種宋詞之別集中,以“詞”名集者約有一百六十五家(包括詞作甚少近人廣為搜集命名在內)。其著名者如潘閬《逍遙詞》、晏殊《珠玉詞》、張先《張子野詞》、晏幾道《小山詞》、毛滂《東堂詞》、陳與義《無住詞》、李清照《漱玉詞》、張元干《蘆川詞》、張孝祥《于湖詞》、陳亮《龍川詞》、史達祖《梅溪詞》、劉過《龍洲詞》、吳文英《夢窗詞》、朱淑真《斷腸詞》、盧祖皋《浦江詞》、戴復古《石屏詞》、張炎《山中白云詞》、劉辰翁《須溪詞》、汪元量《水云詞》、蔣捷《竹山詞》等等。
如果剔除“詞高曲子卑”的偏見與“詞領導曲子”的誤解,按約定俗成的慣例把“敦煌曲子”稱為“敦煌曲子詞”、“敦煌民間詞”、“敦煌詞”都是可以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把這部書稱之為《北宋詞史》。
樂府:原指漢武帝所設置的音樂機構,其所搜集創制合樂歌唱的詩稱之為“樂府歌辭”,或稱“曲辭”。后世則簡稱“樂府”。
因樂府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創制樂譜、訓練樂工、采集歌辭、受命演出,所以自漢及唐,凡郊祀、燕射、鼓吹、清商、舞曲、琴曲等均在樂府機關管轄范圍之內。因之,漢魏六朝可以入樂的歌詩,包括后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而創作的新題樂府一般均稱之為“樂府”。
而詞被稱之為“樂府”則與上述情況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樂府”這一名稱表述其可以入樂歌唱這一特點,是填詞以配樂的抒情詩。所以不少詞人的別集用“樂府”來命名。
如蘇軾的《東坡樂府》、周紫芝的《竹坡居士樂府》、徐伸《青山樂府》、趙長卿《惜香樂府》、康與之《順庵樂府》、曹勛《松隱樂府》、姚寬《西溪居士樂府》、楊萬里《誠齋樂府》、趙以夫《虛齋樂府》等等。有的詞集為了強調并突出其音樂與作品的時代性,還另創“近體樂府”、“寓聲樂府”之稱。
如周必大《平園近體樂府》、賀鑄《東山寓聲樂府》等。 長短句:本指詩歌之雜言,與詞之長短句有別,但前人則有用以代指詞的創作。
汪森在《詞綜序》中說:“自有詩而長短句即寓焉,《南風》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頌》三十一篇,長短句居十八;漢《郊祀歌》十九篇,長短句居其五;至《短簫鐃歌》十八篇,皆長短句,謂非詞之源乎?”汪森只從詞的字句長短錯落這一方面與古代詩歌相類比,并由此而探詞之本源,自然會流于形式表面而失其根本。
故王昶在《國朝詞綜序》中對此作了補充:“汪氏晉賢敘竹垞太史《詞綜》,謂長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漢之樂府,其見卓矣,而猶未盡也。蓋詞實繼古詩而作,而詩本乎樂,樂本乎音,音有清濁、高下、輕重、抑揚之別,乃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長短,無以宣其氣而達其音。”
從音樂樂譜的旋律高下抑揚變化來看詞之句式長短,就科學得多了。因為它從是否合。
3.宋詞的類別、別稱、風格
(一)、類別: 1、按長短規模分: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 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 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二)、別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三)、風格 宋詞主要有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風格: 1、婉約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內容比較窄狹。 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 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2、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
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一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沾溉詞林后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擴展資料:詞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詞。
4.詞的別名有哪些
詞--起于五代與唐,流行于宋的一種文學體裁。
曲子詞--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 雅詞--宋以后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艷詞--相對于雅詞而言。 側艷詞--即艷詞。
近體樂府--“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 寓聲樂府--自創新曲,而寓其聲于舊調。 大詞--宋人以慢曲為大詞, 小詞--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
南詞--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于北詞(曲)。 南樂--元人也稱詞為南樂。
長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 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詩余--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后面,加上一個類目,就稱為“詩余” 琴趣外篇--后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
5.宋詞的寫法
望速度采納,O(∩_∩)O謝謝!希望您滿意~
詞牌的意義在于規定詞的格式,如下是菩薩蠻的準確格式⊙○⊙●○○▲⊙○⊙●○○▲ ⊙●⊙○△ ⊙○○●△ ⊙○○●▲ ⊙●⊙○▲ ⊙●●○△ ⊙○⊙●△ (○平●仄△平韻▲仄韻)宋·辛棄疾菩薩蠻(詞牌) 書江西造口壁(本詞的題目)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寫詩寫詞要有好的韻律知識和文字功底(讀讀《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有幫助。了解古詩詞的韻律使用-平平仄仄那種),如果您想學寫好的詞,首先建議您去多讀大詞人們寫的好詞,如果要試著作一作,就得按照詞牌規定來作。 古人的東西用于我們今天的時代不必非要套用他們的規格(字數須對等以應詞牌),即便你用現代語言來做一首,也無妨,無韻無妨(但要通順),無平仄無妨,只要有這份詞情,再加上用心學習,將來你也會寫好詞的。說不定你能開創新的詞學也未可知,祝你成功。
宋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倚聲”。詞別名“長短句”。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寫一首宋詞,要先選一個詞牌,比如“如夢令”,“滿江紅”,或是“江城子”等等,選好詞牌后,就按照詞牌的平仄規則往里面填詞就行了。詞牌你可以從網上搜出來。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倚聲”。詞別名“長短句”,且音樂性是詞的本質屬性。所以由此看來,1,你首先需要了解不同詞牌的平仄押韻格律。2,你需要對常見的十三大轍音韻表有所了解。3,多讀一些宋詞,看看成功的宋詞是如何填的,為什么那樣添。4,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己的文學藝術素養,達到文藝審美的地步。這樣,大概就可以寫出美好的宋詞了。最后,祝您創作順利愉快。
6.宋詞詞牌名有哪些
宋詞詞牌名 1. 暗香 詞牌名。
從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紹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個月,石湖拿出詩箋,向作者索要詞章新作,作者填寫了兩首詞。
石湖吟賞不已,命兩個歌妓演唱,音調節律和婉,作者就將這首詞名為《暗香》。 2. 八聲甘州 詞牌名。
3. 拜星月慢 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4. 卜算子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
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 5.. 采蓮令 詞牌名。
6..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詞中又創慢詞,《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于晏殊。
7. 蒼梧謠 詞牌名。 8. 釵頭鳳 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
后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9. 長相思 詞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10. 朝中措 詞牌名。
宋以前舊曲,名為《照江梅》、《芙蓉曲》。 11. 丑奴兒 詞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稱《采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12. 搗練子 詞牌名。
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
13. 點絳唇 又名《南浦月》《點櫻桃》等。 14. 蝶戀花 本名《鵲踏枝》,唐教坊曲名,后改名《蝶戀花》,另名《鳳棲梧》、《一籮金》、《黃金縷》、《卷珠簾》等。
15. 定風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流”一語。此調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
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 16. 東風第一枝 詞牌名。
又名《瓊林第一枝》,此調最早見于史達祖。 洞仙歌 詞牌名。
原是唐教坊曲名。又稱《羽仙歌》、《洞中仙》。
17.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8. 風流子 詞牌名。
19. 風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后取用為詞調。 20. 鳳蕭吟 《詞譜》誤將這首詞的標題“芳草”,當作詞牌。
21. 隔浦蓮 詞牌名。 22. 關河令 詞牌名。
23. 桂枝香 詞牌名。又名《疏簾淡月》。
24. 過秦樓 詞牌名。又名《選官子》、《選冠子》。
25. 漢宮春 詞牌名。 26. 好事近 詞牌名。
又名《釣船笛》、《倚秋千》。 27. 賀新郎 詞牌名。
28. 花犯 詞牌名。周邦彥自度曲。
“犯”:意為“犯調”,是將不同的空調聲律合成一曲,使音樂更為豐富。 29.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 30. 減字浣溪沙 詞牌名。
減字,唐宋曲子詞術語,一般填詞應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數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這首詞實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31. 減字木蘭花 詞牌名。 32. 江城子 又名《江神子》、《水晶簾》。
33. 江南春 此詞牌不曾有別人填寫過。可能是作者從南朝梁柳惲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擇取而名。
34.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
此詞最早創于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35. 浪淘沙令 詞牌名。
36. 酹江月 即念奴嬌,取蘇軾《念奴嬌》中“一樽還酹江月”。 37. 臨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
原曲常用于詠水仙。 38. 留春令 詞牌名。
39. 柳梢青 詞牌名。又名《隴頭月》、《早春怨》。
40. 六丑 周邦彥自創。后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
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
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的名字。”
41. 六州歌頭 詞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時入詞牌。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統稱《六州》。歌頭即引歌。
42. 綠羅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43. 綠頭鴨 詞牌名。
44. 羅敷歌 詞牌名。又名《采桑子》。
45. 賣花聲 詞牌名。唐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過龍門》。此曲最早創自唐代劉禹錫。
初為小令,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其內容專詠浪淘沙。
五代至宋,此調發展為長短句,內容也更廣泛。 46. 滿江紅 詞牌名。
47. 滿庭芳 詞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
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 48. 眉嫵 詞牌名,又名《百宣嬌》。
49. 梅花引 詞牌名。 50. 木蘭花 又作《玉樓春》《西湖曲》等。
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51. 木蘭花令 詞牌名。 52. 木蘭花慢 又名《木蘭花》原是唐教坊名,宋時變為詞調,并演化成慢調。
53. 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作詞牌。
最初始由唐代溫庭筠所作。 54. 南柯子 詞牌名。
55. 南浦 唐教坊曲中有《南浦子》,宋詞借舊曲名另制新調。 56. 南鄉子 詞牌名。
原是唐教坊曲名。 57. 念奴嬌 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絕妙,后人用其名為詞調。
58. 破陣子 原是唐朝開國時創制的。
7.古代有哪些詩詞人有雅稱和別稱
古代人物別名集錄 成鳩(傳說為太古天皇氏的別號) 戲皇(伏羲的別稱。
戲,通“羲”) 蒼牙(伏羲的別稱) 春皇(傳說中古帝庖犧的別名) 農帝(神農氏的別稱) 連山氏(神農氏的別名) 烈山氏(傳說中炎帝神農氏的別稱) 朱襄(亦稱“朱襄氏”。炎帝的別號) 倉圣(蒼頡的尊稱) 蒼王(蒼頡的別稱) 皇頡(對蒼頡的尊稱) 巨唐(唐堯的美稱) 山父(堯時隱士巢父的別稱) 棄瓢翁(亦稱“棄瓢叟”。
堯時隱士許由別稱) 磬叔(磬的創造者無句氏的別稱) 瞽瞍(舜父的別名) 大舜(對舜的尊稱) 重華(虞舜的美稱) 都君(舜的別稱) 黃序(虞舜的別稱。一說,指黃帝) 伯姜(舜臣子伯夷的別稱) 大禹(對夏禹的美稱) 神禹(夏禹的尊稱) 伊公(商·伊尹的尊稱) 伊生(商·伊尹的別稱) 伊衡(商·伊尹的別稱) 保衡 (商代伊尹的尊號,即阿衡) 西山餓夫(亦省稱“西山夫”。
伯夷、叔齊的代稱) 師尚父(齊太公呂望的尊稱) 非熊(姜太公的代稱) 姜太公(太公望呂尚的別名) 磻溪叟(周·呂尚的別稱) 先圣先師(古代對周公、孔子等人的尊稱) 張老(春秋·晉大夫張孟的別稱) 鮑叔(鮑叔牙的別稱) 桃花夫人(春秋時楚國息侯夫人息媯的別稱) 柳士師(春秋·魯·柳下惠的別稱) 冀缺(亦作“缺”。郤缺的別名) 疵面(春秋·晉·趙孟的綽號) 玄元皇帝(亦稱“玄元圣祖”。
老子的尊稱) 圣祖(對老子的尊稱) 青牛(老子的代稱) 柱下(相傳老子曾為柱下史,后以“柱下”為老子別稱) 象帝(老子的別稱) 盲左(春秋·魯太史左丘明的別稱) 夫子(孔門對孔子的尊稱) 孔圣(亦稱“孔圣人”。孔子的尊稱) 圣尼(對孔子的尊稱) 尼父(對孔子的尊稱) 尼圣(對孔子的尊稱( 至圣仙師(對孔子的尊稱) 宣父(舊時對孔子的尊稱) 盜丘(對孔丘的貶稱) 通玄真人(唐代對文子的追號) 西河(孔子弟子子夏的代稱) 夏南(春秋時陳大夫夏征舒的別名) 東王(春秋時周敬王的別稱) 赤精子(相傳為范蠡的別號) 鴟夷子皮(亦作“鴟夷子”。
春秋·越·范蠡之號) 陶朱公(亦稱“陶朱翁”。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名) 西子(春秋時越國西施的別稱) 西氏(西施的別稱) 西村(西施的別稱) 夷施(西施的別稱) 修明(春秋時越國美女鄭旦的別名) 盧醫(春秋時名醫扁鵲的別稱) 西門(西門豹的代稱) 吳子(對戰國衛人吳起的敬稱) 亞圣(孟子的專稱) 孟叟(對孟子的尊稱) 南華真人(亦稱“南華老仙”。
莊周的別名) 企足(傳說中古代莊蹻的別名) 食蚓仲(戰國·齊人陳仲子的別稱) 秦圣(對秦始皇的尊稱) 隆準公(漢高祖劉邦的別稱) 西楚霸王(秦末項羽的自號) 東陵(亦稱“東陵侯”。秦·邵平的別稱) 邵父(對秦人邵平的尊稱) 婁公(婁敬的尊稱) 馮公(漢·馮唐的尊稱) 史談(漢·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的別名) 潁川(漢將灌夫的代稱) 竊桃兒(對漢·東方朔的戲稱) 史遷(漢·司馬遷的別稱) 香尉(時人對漢·雍仲子的戲稱) 潁川(漢·黃霸的代稱) 楊執戟(漢·揚雄的別稱) 邵父(對西漢·邵信臣的尊稱) 仙尉(漢·梅福的美稱) 矍鑠翁(漢·馬援的代稱) 青牛道士(漢·方士封君達的別號) 白虎王(漢、魏、南北朝時對漢·荊州刺史王子香的敬稱) 馬牧(漢·馬瑤的別號) 任圣童(漢·任延的別號) 后鄭(東漢·鄭玄的別稱) 白地將軍(三國·魏·夏侯淵的綽號) 阿瞞(三國·魏·曹操的小名) 虎癡(亦稱“虎侯”。
三國·魏將許褚的別號) 關夫子(對三國·蜀·關羽的敬稱) 關公(對三國·蜀·關羽的敬稱) 武圣(舊時對關羽的尊稱) 美髯公(三國·蜀·關羽的美稱) 髯孫(三國·吳·孫權的別號) 伏鸞(三國·魏·鄧艾的別名) 夜來(魏文帝愛妾薛靈蕓的別名) 山公(晉·山濤的別稱) 阿童(晉·王濬小字) 阿斗(三國·蜀·后主劉禪別稱) 步兵(三國·魏·阮籍的別稱) 杜武庫(晉人對杜預的尊稱) 江東步兵(東晉·張翰的別稱) 張步兵(晉·張翰的別稱) 齊奴(晉·石崇的小名) 白眼兒(晉·王衍對裴逸的鄙稱) 蘇何(西晉僧劉薩何的別稱) 阿龍(晉·丞相王導的小名) 試守孝子(對晉·王綏的謔稱) 林公(對晉僧支遁(字道林)的尊稱) 林道人(晉·支遁的別稱) 山陰(晉·王羲之的代稱) 髯參軍(晉·郗超的別名) 顧虎頭(虎頭,東晉畫家顧愷別稱) 鮮卑奴(晉明帝司馬紹的外號) 寄奴(南朝·宋高祖劉裕的乳名) 五柳先生(亦省作“五柳”。晉陶潛別名) 陶潛小兒(晉陶潛別名) 通子(晉·陶潛小兒的乳名) 顏子(南朝·宋·周續之的美稱) 顏彪(南朝·宋·顏延之的綽號) 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稱) 客兒(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小名) 佛貍(北魏·拓跋燾的別名) 李錐(北魏·李世哲的外號) 射鴟都將(北魏·拓跋干的美稱) 筆公(北魏·古弼的綽號) 休上人(南朝·宋·僧惠休的別稱) 劉石經(北魏·劉芳的美稱) 卞田居(南齊·卞彬的別號) 東山(南朝·梁·何胤的別稱) 阿堆(南朝·梁·任昉的小名) 柳郎(南朝·梁·柳惲的美稱) 癩兒刺史(亦省作“癩兒”。
北魏·瀛州刺史崔暹的鄙稱) 阿士(南朝·梁·劉孝綽的小名) 高齋學士(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