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行論》第五品頌詞
《入行論》第五品頌詞《正知正念》。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 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 未馴大狂象,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 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虎獅大象熊,蛇及一切敵, 有情地獄卒,惡神并羅剎, 唯由系此心,即攝彼一切, 調伏此一心,一切皆馴服。
實語者佛言:一切諸怖畏, 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 有情獄兵器,何人故意造? 誰制燒鐵地?女眾從何出? 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若除眾生貧,始圓施度者, 今猶見饑貧,昔佛云何成? 身財及果德,舍予眾生心, 經說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 獲斷惡之心,說為戒度圓。
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 若息此嗔心,則同滅眾敵。 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 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盡制諸外敵, 唯應伏此心,何勞制其余?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 雖久習念誦,及余眾苦行, 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
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 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 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 如處亂眾中,人皆懼護瘡, 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 畏山夾毀者,何不護心傷? 若持此行為,縱住惡人群, 抑*人窩,勤律士不毀。 吾寧失利養,資身眾活計, 亦寧失余善,終不損此心。
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 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 身疾所困者,無力為諸業, 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復住正念。 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 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后, 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 得便奪善財,復毀善趣命。
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 離則思諸患,復住于正念。 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 畏敬有緣者,恒易生正念。
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循此復極易,殷殷隨念佛。 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 即時當穩重,堅持住如樹。 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 決志當恒常,垂眼向下看。
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 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 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前后視察已,續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 時時應細察,此身云何住。
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 緊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精進習定者,剎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 思已欲為時,莫更思他事, 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 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無義眾閑談,諸多賞心劇, 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無義掘挖割,于地繪圖時, 當憶如來教,懼罪舍彼行。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 或欲評論他,或思偽與詐, 或思勤自贊,或欲詆毀他, 粗言并離間,如樹應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
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 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 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
應觀此染污,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厭, 彼乃惑所生,思已應懷慈。 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
吾當再三思,歷劫得暇滿, 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 禿鷹貪食肉,爭奪扯我尸, 若汝不經意,云何今愛惜? 意汝于此身,何故執且護? 汝彼既各別,于汝何所需? 癡意汝云何,不護凈樹身, 何苦勤守護,腐朽臭皮囊? 首當以意觀,析出表皮層, 次以智慧劍,剔肉離身骨。
復解諸骨骼,審觀至于髓, 當自如是究,何處見精妙。 如是勤尋覓,若未見精妙, 何故猶貪著,愛護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飲, 腸胃不適吮,身復何所需? 貪身唯一因,為護狐鷲食。
故應惜此身,獨為修諸善, 縱汝護如此,死神不留情, 奪已施鷲狗,屆時復何如? 若仆不堪使,主不與衣食, 養身而它去,為何善養護? 即酬彼薪資,當令辦吾利, 無益則于彼,一切不應與。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來依, 為辦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顏, 平息怒紋眉,眾友正實語。 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 開門勿粗暴,常喜寂靜行。
水鷗貓盜賊,無聲行隱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勸勉人,未請饒益語, 恭敬且頂戴,恒為眾人徒。
一切妙雋語,皆贊為善說, 見人行福善,歡喜生贊嘆。 暗稱他人功,隨和他人德, 聞人稱己德,應忖自有無。
一切行為喜,此喜價難估, 故當依他德,安享隨喜樂。 如是今無損,來世樂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 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
2.《壇經 ◎坐禪品第五》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壇經 ◎坐禪品第五【原文】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凈,亦不是不動。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凈,人性本凈,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凈,起心看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凈縛①。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凈,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凈。’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注釋】 ①凈縛:追求“凈相”過分而被束縛。【譯文】大師對眾人說:“這個法門中的坐禪,本來就不強調返內視心,也不是觀想清潔凈土,更不是枯坐著一動不動。
如果說返內視心,心原本就是虛妄不實的,既然知道心乃虛妄,所以就沒有什么可內視的。如果說觀想清潔凈土,人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只是由于產生了妄想胡念,才把真如佛性給遮蔽住,只要沒有了妄想胡念,本性自然就變清凈了,著意地觀想凈土,就產生了執著于‘凈土’的妄想,妄想胡念沒有什么固定的生成處所,觀想本身也是虛妄的,潔凈本來也是無形無象的,現在卻要定出一個凈土的具體形象,說看到它才是真功夫,這樣認識的人,那障礙就從自己的本性中產生了,反倒被所謂凈土的觀想所束縛住了。
善知識們,如果修行坐禪不動法門,要能夠看見任何人時,對他的是和非,長和短,好和壞,過失和毛病等都視而不見,這才是修到了自己的本性真正不動的境界。善知識們,迷惑的人打坐時身體雖然不動,一開口就說別人的是和非,長和短,好和壞,這是與佛道根本違背的,就像所謂返視內心,觀想凈土,都是產生智慧障礙的歪門邪道。”
大師又對眾人說:“善知識們,什么叫坐禪呢?金刀落發這個法門中的坐禪,是指消除了任何障礙。對外在一切或善或惡的情況境界都不產生心思念頭,這就叫‘坐’;對內在則能體會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是永不動搖的,這才叫‘禪’。
善知識們,什么叫禪定呢?外在任何事相永遠都不會干擾自己就叫‘禪’,內心永遠平和不紛亂就是‘定’。如果執著于外在事相,內心就會紛亂;如果能遠離外在事相,內心就不紛亂,人的本性自然也就清凈和安定了。
只是因為執著于外在境界,內在的思想境界就跟著亂了,如果對外在一切境界都能心不紛亂,那就是真正的入了‘定’了。善知識們,外在離開各種境界不受干擾就是‘禪’,內在保持不亂就是‘定’,外禪內定,就是禪定。
《菩薩戒經》中說:‘我的本性原初就是清凈的。’善知識們,在自己產生的每一個念頭中,去體會自己的本性原本的清凈,自己修,自己行,那佛道自然就修成功了。”
【評析】在這一品中,六祖主要闡述了禪宗對坐禪的理解和態度,禪宗,要不要坐禪?該不該坐禪?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才是禪宗所倡導的坐禪呢?禪宗學人到底該怎樣理解坐禪呢?在這里,六祖清楚地講:外于一切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這就是說,能夠做到面對一切外境而不起心動念就是坐,這個坐并不是我們講究的要坐在那里,而是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只要你在遇有外境時能夠保持心念不起,這就是六祖講的坐,當然這也包括打坐,也是證道歌上說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境界,在這里,我要說的是:禪宗貴在學人破執,就像文字,不立文字,也不能離開文字。坐禪也是如此,面對一些執著于坐的人,就要為其破掉這種坐相,面對一些鉆研經文的學人,就要說: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這就是打破執著,而且,六祖還講了什么是禪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3.入行論二十五課宋詞的解釋
意幻供養前兩天已經全部講完了,中間開“金剛薩埵法會”時停了幾天課。
這期間,我要求大家念四十萬遍金剛薩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參加了法會,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滿四十萬遍,我們相續中的罪業就會得以清凈,這一點佛陀在經中也有明確宣說。作為一般的修行人,我們沒有造惡業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來還是想不起來的,很多罪業我們都造過,如果沒有懺悔清凈的話,想要成就非常困難。
所以,對有智慧的人來講,“懺悔罪業”相當重要。接下來繼續講《入菩薩行論》。
從今天以后,我們的宣講方式主要從頌詞上講,中間會結合無著菩薩的科判和注釋,釋文不一定全部讀,一方面是考慮到時間問題,另一方面,從頌詞上講一遍,再從注釋上讀一遍,往往都是一個意思,對大家的理解沒有很大幫助。希望你們學習的時候,要看無著菩薩是如何解釋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釋的,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講的內容還是“供養支”,前面講完了真實供養中的無主物供養與有主物供養,同時也講了意幻供養,現在是第四個問題——發愿供養。所謂“發愿供養”,并不需要買什么東西,也不是幻化一個供品,而是在心里面發愿。
發愿與意幻有一定的差別,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種供品作為供養,發愿則是在心中發愿,希望世間上的眾生能夠獲得快樂、息滅痛苦,而在三寶所依面前降下珍寶雨、鮮花雨等等。子四、發愿供養: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愿息有情苦,樂云常住留。
“別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養以外。我們也應該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悅耳動聽、震撼人心的歌樂。
當然,這類供品有器樂、歌聲等多種,尤其是器樂中的敲鼓、吹螺,這些妙音都可以用來供養諸佛菩薩。還有人們吟唱的歌曲,比如現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歡,也可以供養諸佛菩薩。
通過這樣的音樂供養,令所有眾生相續中的貪嗔癡煩惱,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變苦、苦苦等根本痛苦與分支痛苦全部息滅,希望他們永遠沉浸在快樂當中,這種帶來快樂的吉祥云長久地留住在他們身邊。這種發愿有很大的力量,我們平時如果聽到音樂,看書時聽到了念佛機聲,都可以在心里面觀想:以此妙音愿諸佛菩薩生起歡喜心,讓所有眾生的痛苦息滅。
《百業經》中有一個公案:釋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時,帝釋天帶乾闥婆王來到洞口,彈奏妙音供養佛陀,迦葉尊者從禪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贊嘆這種妙音(佛陀本無出入定的差別,但在眾生面前有時會顯現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不管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樂歌舞來吸引眾生的心,吸引過來以后,再對其進行佛教的教育。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的時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現在這個時候,都會讓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剛歌、跳一些金剛舞來供養諸佛菩薩。這些金剛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麥彭仁波切在論典中所說的,即使從表面上看來,也對人們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我們說宣講佛法,不一定會來很多人,但如果說舉行佛教的音樂會、演唱會,這時成千上萬的人就會擁集在這里。學院以前開法會的時候,附近的老鄉不一定參加,但一說要唱金剛歌、跳金剛舞,就有很多人趕過來,到處打聽“你們的金剛歌什么時候唱?我可不可以參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
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團體也經常用這種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所以,攝受眾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別解脫的行為。
有些真正舍棄自己、完全利益他眾的大菩薩,他們的行為我們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樣,他有特別甚深的密意,通過這種方式能使很多眾生獲得快樂。有些眾生的煩惱很深重,平時經常特別痛苦,但他聽到一些佛教音樂時,就能從中獲得清寧慈悲的感受,馬上息滅相續中的煩惱。
所以,對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為,我們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念妄生邪見。當然,按照小乘別解脫的觀點,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這一點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間的歌舞來吸引人,這樣可能不太好,但有時候通過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來幫助眾生是可以的。
現在香港、臺灣好多歌星唱一些觀音心咒、阿彌陀佛、大悲咒、心經,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歡在車里放一下這種音樂,如此能在他們的相續中種下一個善根,我覺得很重要。如果自己的發心特別大,只要對眾生有利,在某些行為上也有開許。
海濤法師到日本的時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說“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說“去去去,沒事的”,于是他說“好,但你們最好不要告訴別人”,去了以后,他就給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將相當一部分演藝圈的人引入了佛門。所以,利他心特別重的話,在某些情況下,也有一些方便開許。
但如果我們的惡劣習氣沒有斷,自己沒有把握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否則,原本你想度化眾生,結果反而自陷其中、無力自拔,這樣是非常可惜的。此頌主要是講,觀想諸佛菩薩隨處都在,然后以自己的發愿力,將這些悅意的歌聲獻給他們,使所有的眾生獲得快樂,應該這樣發愿。
惟愿珍寶花,如雨續降淋,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同時還發愿:愿世間上的瑪瑙、松石等種種珍寶雨、鮮花雨,恒常降臨在三寶所依的法寶、靈塔、佛像面。
4.求宋詞5首
憶君王 北宋--謝克家 依依宮柳拂宮墻,樓殿無人春晝長。
燕子歸來依舊忙。 憶君王,月破黃昏人斷腸。
這首詞是懷念宋徽宗的,最早見于宋石茂良所著的《避戎夜話》。宋徽宗于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虜,過了九年的恥辱生活,死在五國城(今吉林省境)。
據楊慎《詞品》卷五云:“徽宗此行,謝克家作《憶君王》詞”,“忠憤郁勃,使人出涕”。清徐?在《詞苑叢談·紀事一》中轉錄了它。
謝克家是哲宗紹圣四年(1097)的進士,親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擄,在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中,寫下了這首忠憤填膺的詞,其凄涼怨慕之音,纏綿悱惻之感,溢于字里行間,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作品。 《長相思》(宋)王灼 來匆匆,去匆匆,短夢無憑春又空,難隨郎馬蹤。
山重重,水重重,飛絮流云西復東,音書何處通。 憶王孫-春詞-李重元 冷紅葉葉下塘秋, 長與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兩綢繆, 料得吟鸞夜夜愁。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于封閉的心態特征。
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游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后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
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為收束的特征。這一特征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譯文: 你柔軟光滑細膩的手,捧出黃封的酒,滿城蕩漾著春天的景色,宮墻里搖曳著綠柳。春風多么可惡,把濃郁的歡情吹得那樣稀薄,滿懷抑塞著憂愁的情緒,離別幾年來的生活十分蕭索。
回顧起來都是錯,錯,錯!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美麗的春景依然如舊,只是人卻白白相思得消瘦,淚水洗盡臉上的胭紅,把薄綢的手帕全都濕透。
滿園的桃花已經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閣,永遠相愛的誓言雖在,可是錦文書信靠誰投托。深思熟慮一下,只有莫,莫,莫!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綿書難托。
莫!莫!莫! 杵聲齊·古搗練子 砧面瑩,杵聲齊。 搗就征衣淚墨題。
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玉關西。 上片起二句從搗練的工具運思下筆,而字里行間自有搗練之人。
從“砧面瑩”的“瑩”字,可以想見,作為一位征人的妻室,搗練帛,作征衣,早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務勞動的一部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經被磨得如此光瑩平滑。從“杵聲齊”的“齊”字,則可以想見她的搗練操作之熟練,以及與同伴合作之協調,而那一記記有節秦的杵聲中,正傾注了她辛勞持家的全部心力,傳出了她憶念遠人的萬縷深情。
下面“搗就征衣淚墨題”一句,道破題旨,點明其搗練制衣的目的是寄與遠戍邊關的丈夫,而題寫姓名、附寄家書之際,一想到丈夫遠萬里外,歸期渺茫,生死難卜,今世今生,相見無日,不禁愁腸千轉,淚隨墨下。“淚墨題”三字,包含了一位失去家庭幸福的婦女的無限辛酸苦痛。
結末兩句與“搗就征衣”句緊相承接,從戍人的角度進一步加重了這幕悲劇的份量。句中的“玉關”,即玉門關,但此處非必實指,只是極言戍地之遠,也暗含班超上疏所說“但愿生入玉門關”(《后漢書。
班超傳》)及李白詩“玉關殊未入”(《塞下曲六首》之五)之意。 結末兩句采用了翻進一層的寫法。
這兩句先寫玉關之遠,再推進一層,寫戍人所地之遠,從而使上、下句間有起伏轉折之致,而且,每轉愈深,把這一家庭悲劇顯示得更其可悲,把悲劇中女主角的傷離懷遠之情表現得更深更曲。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這負載著她的柔情蜜意的征衣包裹,寄到玉關已要經歷千山萬水,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寄到遠玉關之西的戍人手中,就更遙遙無期了,更不知這包寒衣寄到時戍人是否尚人間。
這樣一個最凄慘、最殘酷而又可能出現的悲劇結局,正是長期籠罩她心頭的一片陰影、不敢去觸動而又時時顫抖的一根心弦,也正是她題寄這包征衣時淚墨難分的一個最痛楚的原因。
5.需要宋詞5首,發過來哪個詞人的都行,要配上注釋,大意,賞析,不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
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 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
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原因如下: 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詞的繁榮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詞的文體特點有密切的關系。詞產生于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
宋代由于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 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時,就公開鼓勵大臣們“多買歌兒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個社會形成了競相追求享樂的風氣。又由于宋代(特別是北宋)社會相對安定,政局相對穩定。
詞這種帶著濃厚的娛樂色彩,幾乎沒有傳統的政治、道德負荷的文學形式,在宋代終于找到了最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所以便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起來了。 先講宋詞的成就。
詞源于唐代的曲子詞,句子有長有短,和樂曲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句子長短不齊的詞也更便于抒發人們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漸興盛起來,取代詩而成為文學的主流。
課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個階段,分別介紹了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與陸游的詞作風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詞壇婉約派的重要代表。
他長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現城市的繁華和男女的悲歡離合之情,尤長于抒寫羈旅的孤寂與鄉愁。他的詞作,多采用俚俗口語,通俗生動,“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因而流傳很廣。
他的詞作,還大量融入鋪敘的成分,不僅擴大詞的境界,也為元曲的發展開啟了門徑。蘇軾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詞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大拓展了詞的內容,并以豪邁奔放的感情,為詞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兩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她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善于用白描手法、淺白詞句,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 南宋的辛棄疾和詩人陸游,主張積極抗金,作品都以豪放為主,深刻地表達了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蘇軾和辛棄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詞作家,教材還在“歷史縱橫”小欄目和圖注中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生平。
必須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為主,但也寫出一些非常動人的婉約詞,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第三章 蘇軾 第一節 生平與性格 一、歷盡升沉的一生 變法前,名震京師,初入仕途,初陳政見 變法時出離中央,歷任四州,烏臺詩案,貶謫黃州。
元佑更化時,重回中央,歷任要職,舊黨分裂,連放外任。 哲宗親政,新黨復起,貶至嶺南海南,徽宗時被赦北歸 二、宏博通達的坡仙性格 蘇軾一生博覽群書,出入儒道,濡染佛禪,雜取各家,并將三家的相通之處融于一身,各有所用,故思想性格宏博開放,靈活通脫。
宋代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狀況在他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在政治態度和任職時期上多取儒家,在人生修養和貶謫時期多取佛道。
既“奮厲有當世志,”又能在失意時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追求自我完善。 總之,他有極其實際的一面,又有非常超脫的一面;既有十分認真的一面,也有十分隨和的一面,在矛盾的統一中,表現出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
第二節 “自是一家”的學士詞 “東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
” 蘇軾對詞的最大貢獻就是“以詩為詞”。就是用寫詩的方法寫詞,把詩的題材、形象、意境、創作方法盡情入詞,使詞‘詩’化,成為新的獨立詞體。”
具體表現為,開拓詞境,提高詞品。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
突破音律,弱化詞的音樂性,使詞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
6.【[詩詞聯]欄目成立五周年慶典暨2011年元旦活動】報名
烏鴉粉絲吃龍哥醋,學習粉絲替他領牌號,謝謝東方老師。
聯欄回憶錄(目錄): 題 一、聯欄與“冬天的陽光” 二、詩詞聯欄四位管理員:時差半日、隨風、東方棋韻、履端揚塵 三、y兄(食古有化) 四、e兄(enilaog2005) 五、塔西兄(塔喜樂成) 六、一品兄 七、枯木兄 八、揭桿兄 …… 跋 ▲題 聯欄一晃五年,五年多少滄桑事!碧玉、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耳順、從心、耄耋,一步步走來。 聯欄5周年慶典,憶往昔,許多有趣事和人,浮現眼前,閑來無事,借這里扯扯,以示紀念、想念,全當聯欄五周年紀念花絮。
詩詞聯欄由對聯欄演化而來,對聯欄再往前是依附在傳統文化欄,沒有單獨平臺。后在聯友們不斷呼吁爭取下,最終被批準獨立成欄。
成欄當天,大家奔走相告,好像很多聯友專門出題寫詩慶祝。 五年了很多聯友仍在,都是見證人,當時的情景大家應依稀記得。
下面“姑蘇寒士”在“七箭江湖”《祝賀對聯欄目改名〈詩詞聯〉》題中寫的聯欄變遷大事記 : * 2005年底,時差半日說: 鑒于民俗傳統區環境不好,建議對聯問題轉移到傳統文化區。 enilaog2005 兄說,鑒于民俗傳統區環境不好(總有人在發歇后語問題,而且我覺得某些人在自問自答),建議所有對聯問題轉移到傳統文化區。
* 2006年 對聯問題轉移到《傳統文化》 * 2006春節 [春節高分征聯活動] * 2006/10/1 中秋高分征聯 * 2007/1/1 07慶元旦楹聯聯歡會 * 2007/元宵 經時差半日,隨風等諸兄的努力,對聯欄目開通! * 2007/5 07五一征聯 * 2007/9 丁亥中秋征聯 * 2007/10/31 對聯欄目改名《詩詞聯》!! ▲一、聯欄與“冬天的陽光” “冬天的陽光”原型,不會拼音,不懂平仄,打字奇慢!一分鐘最多5個,是粉絲頂頭上司,早期其很多回答,都是烏鴉粉絲代勞得以完成。 大概是05年某天,冬天偶然看到“enilaog2005”網友在評一副對聯,一下被吸引,像發現新大陸,來到傳統文化欄并留下。
聯欄成立前,傳統文化欄已聚集許多對聯愛好者,逢年過節,在enilaog2005網友組織下,分初、高級兩個隊活動。因依附傳統文化欄,對聯題散落其間,找起來十分麻煩,此時“冬天的陽光”有了對聯獨立成欄想法。
如何讓愛問批準對聯獨立設欄呢?“冬天的陽光”給了兩點指示: 第一、目前人尚少,為聚集人氣,擴大影響,活躍欄目,能否和聯友們商量,把兩個分別活動的隊合二為一? 第二、廣為宣傳,聯絡好友,爭取外援,讓其它欄目對聯愛好者都來聲援。 接到指示,粉絲積極參與進來。
06年9月6日恰好看到隨風師發文《求求愛問了》,再次呼吁成立對聯欄。粉絲立刻按冬天指示,聯絡外欄好友,給他們發短消息,讓朋友來聲援。
好人只做我自己、天龍八步半、暗香浮動、銀色諾亞(管理員)……等等,都是接到短信趕來聲援的。特別是銀色諾亞(當時不叫這名)特別令人感動!他不但自己趕來聲援,還動員自己欄目網友來聲援。
記得不錯的話,粉絲大約發了近百個短消息,看到曾參與過對聯問題的網友,就發消息(是有針對性發,不是漫無目標亂發),當時目標是力爭100名網友來支持。《求求愛問了》結題時,有38位網友答題支持。
“冬天的陽光”為申辦聯欄,背后下了很多功夫花了很多時間,這些,他不讓粉絲說的。 今天說出來,沒別的意思,只是想念和紀念! 想念那個愛問一起玩的同事——冬天的陽光! 想念那個被封號離開的——“冬天的陽光”! 想念那個被愛問優秀管理員【草之蝶】榮譽封為:“極度仇恨編輯、極度仇恨管理員,攻擊網站制度,攻擊國家制度”的反革命分子——“冬天的陽光”! 注:“冬天的陽光”原號碼08年被封,現號碼是原號碼被封后粉絲從新注冊而來。
▲二、詩詞聯欄四位管理員:時差半日、隨風、東方棋韻、履端揚塵 四位管理員,各懷本領,為人樸實低調,十分欣賞!前些日子愛問評選優秀管理員,特意上來,投了時差半日一票。 隨風師平易近人,禮賢下士,讓賢退位,享受生活,敬佩!東方棋韻為人師表,盡心盡責,好!履端揚塵,風趣幽默,開朗自嘲,大事不糊涂,棒! 真的很欣賞四位管理員!嘿嘿~,夸不是白夸的,有人在盯著你們! ▲三、y兄(食古有化) 粉絲是絕不敢稱食古有化先生為兄的,有時借用“冬天的陽光”號碼,倒是還能過一下和食古先生稱兄道弟的癮。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乃是大快人心之事,也是男兒追求之境界。
初遇食古兄(當時名字是y…)看其帖子,既興奮又懊惱!興奮的是聯欄來了一位敢說敢當敢爭敢辨的較真家伙!懊惱的是,突然發現,自己怎么一下子變得如此無知(實際是一直無知)! 有誰見過為答一道題和朋友討論一個問題,而注冊四次(y1、y2、y3、y4)樣樣灑灑上萬言來回答的?誰見過?(海上逍遙生、時差半日好像也有過。 粉絲不是好學生,記不清了。)
食古兄,之于粉絲,收獲的是學者的執著和堅韌,收獲的是治學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 聯欄相識食古有化先生,幸甚! (悄悄說一聲,食古兄當時說的觀點,粉絲好像并不贊同,只是級別差距過大,不是對手,沒有直接過招。
后來一直再想,有朝一日學成歸來,一定和食古兄好好切磋過下招!食古兄4次注冊洋洋灑灑萬言書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入行論第五品宋詞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