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鈞窯”的詩詞有哪些
《宋代民謠》
進入西南山, 煙火遮住天。
客商天下走, 日進斗金錢。
《寒雅歸林》
姚雪垠
出窯一幅元人畫, 落葉寒林返暮鴉。
晚霞微茫潭影靜, 殘陽一抹淡流霞。
《鈞瓷贊 》
張天正
高山云霧霞一朵, 煙光凌空星滿天。
峽谷飛瀑兔絲縷, 夕陽紫翠忽成嵐。
《賞鈞紅》
乾隆
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
張自立(書)
雨過天晴潤如玉,花留水彩凝成珠;
品綠評紅幻萬象,疑是畫圣神筆圖。
《詠鈞瓷》
洪爐幅透原泥身,釉色斑斕數寶鈞。
極品信從窯變得,成功一件價無倫。
2. 鈞窯的詩詞
“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 ——乾隆《賞鈞紅》
“雨過天晴潤如玉,花留水彩凝成珠。品綠評紅幻萬象,疑是畫圣神筆圖。”
——張自立
“洪爐幅透原泥身,釉色斑斕數寶鈞。極品信從窯變得,成功一件價無倫。” ——李鐸《詠鈞瓷》
3. 宋詞五大名窯
鈞 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后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后,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征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4. 誰告訴我一些關與鈞瓷的古詩詞
禹州的吧!!! 我是禹州的。
滿庭芳 聽鈞瓷 品貌端莊,進我廳堂,瞻遍人間案頭。玉立玲瓏,一管扶寒秋。
霞末赤誠相悅,似偉者,不棄不茍。出圣翁、種花少年、花娘送花花走。
記君殷殷教:尤物請領,莫言囊羞。又贈“望此時”!囑至門首。
想君度我經營?須明日,悉寶皆收。可表白:鐘情書厚,但求天地久。
贊鈞瓷 團團泥土入磚窯,幻化繽紛品色驕。 葡萄石榴火中摘,皓月高天釉底描。
輕嘆素花單一格,驚呼彩柳萬千條。 合什焚香求裂變,青紅紫白艷今朝。
這一首是現代的: 天地本是一大窯,金木水土照天燒。 譬如初始無一物,渾沌洪荒寂且廖; 大神睡醒睜雙目,星云流矢祭靈苗。
中間始見金光現,千手百爪鑄天驕。 萬木蔥蘢空中立,無中生有若瓊瑤; 仙人點火炙四野,遍地尸骸為炭條。
大塊蒸熟盡熱土,先民把住架藝橋! 舀來無根社稷水,和罷黃土若絹綃, 手自摶攣出圓弧,渾天劃地卷狂飚。 起于青萍沒于穴,一洞深邃徹碧霄! 四時寂靜萬物冷,人神不怒形亦銷! 忽有地底雷聲震,曠野無際雨若瓢, 又見巖核爝火生,倏忽來去逞妖嬈, 一山拱起墳且冢,萬象有形在此窯! 嗚呼一氣貫通無上下,霎時地裂海崩人叫囂! 我見神物跳脫來,豁然成器亦豐饒! 才知當年茫茫白地風雪盛,人可作器事可調! 造化原本心造就,封土亦是人世標! 環球世界,靈性人間的陶瓷工藝品,琳琳瑯瑯美不勝收,唯有中國神后燒制的--鈞瓷:以其胎質堅固敦實;造型端莊典雅;釉色艷麗絕倫;氣韻含蓄凝重而獨步天下,雄居世界瓷林之首。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鈞瓷列為御用珍品,每年只準生產三十六件,誥封為“神鈞寶瓷”、“奇珍異寶”、“精妙絕品”、直到清朝才傳入民間,當今仍是我國饋贈各國賓朋的珍貴禮品。 鈞瓷乃皇室的傳世寶,唐玄宗立令“鈞不隨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為稀少。
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亦寥寥無幾。故傳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雅堂無鈞, 不可夸富”之說。
鈞瓷以釉厚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懸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渾活,釉層乳光瑩潤,層次繁多,透活欲滴,立體感極強。
鈞瓷以窯變為神。燒制中同施一種釉,一經燒成即呈五光十色。
故云“入窯 一色,出窯萬彩”。千變萬化的窯變效果,形成了色彩變幻無究的神奇,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滲化,相映生輝。
在不同光線、不同角度下觀賞各有情趣,耐人尋味,并輒有新意。且有“千鈞萬變,意境無窮”“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之稱,所以極具收藏價值。
鈞瓷以開片為奇,開片又稱“迸瓷”,視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開片中出現了人力不可為的奇跡:珍珠點、魚子紋、蟹爪痕、兔絲縷、蛛絲張網,蚯蚓走泥。
即成瑰寶珍品。 鈞瓷以出現景觀為絕。
形品在窯變中出現:暮沉霞飛、紫翠生煙、寒鴉歸林、星辰滿天、仙山瓊閣、杏雨江南。呈現景觀畫幅的鈞瓷,列為空前絕后的極品。
鈞瓷經宋鈞、元鈞、明清之后,特別是當代作品:取‘元鈞’的聚色成形;納千年之傳統技藝;匯百家之精粹秘方,重建起新的輝煌。
5. 宋代五大名窯是哪五大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汝窯 e.g.宋汝窯天青釉盤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64643735物研究所復查并進行試掘,終于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臺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俗稱“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制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制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
官窯e.g.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哥窯e.g.宋哥窯青釉魚耳爐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
鈞窯e.g.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定窯e.g.宋定窯白釉孩兒枕
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