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典唐詩宋詞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江城子 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岳飛:滿江紅寫懷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林逋:長相思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
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頭潮已平。王觀:卜算子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康與之:長相思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煙靄中。
春來愁殺儂。郎意濃,妾意濃,油壁車輕郎馬驄。
相逢九里松。辛棄疾:采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破陣子 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青玉案 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歐陽修:蝶戀花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
2. 抄寫15首唐詩,15首宋詞
《
》 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橫斜水清淺,
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絕句 僧志南
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唐】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zd院香。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
似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
》【回唐】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唐】白居易
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
亂花漸欲迷人眼,
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
何處邊?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
竹徑通答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3. 唐詩宋詞鑒賞十五首
1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賞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 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
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 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
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 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
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于詠物背后,寄寓著生活哲理。 2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詩 張九齡 幽人歸獨臥, 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 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 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 何所慰吾誠? 【賞析】: 此詩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隱士,雖然自己被貶官在外,沒有塵世間的雜念,但是一片忠君報國的赤心不滅, 仍然懷念遠在朝延的君王。
詩中以“高鳥”比喻君王,以“飛”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 象新穎。 3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 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賞析】: 讀此詩,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頌》。
詩人謫居江陵,正是桔之產區。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貞操。
詩中前四 句是“比興”,詩開頭二句,托物喻志,以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三、四句用反詰,說明桔之 高貴是其本質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寫如此嘉樹佳果,本應薦之嘉賓,然而卻重山阻隔,無法為 之七、八句嘆惜丹桔之命運和遭遇。最后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詩表達詩人對朝政 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嘆。詩平淡自然,憤怒哀傷不露痕跡,語言溫雅醇厚。
結句以反詰作收,深沉有力, 情味無窮。 4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詩 李白 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 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 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 陶然共忘機。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
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 隱士。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
詩以“暮”開首,為“宿” 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共忘機”。
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同時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種表現。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
然陶詩顯得平 淡恬靜,既不著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等等。
而李詩卻著意渲染。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6 月下獨酌 五言古詩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 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賞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全詩圍繞一個“獨”字,寫一種世無知音的孤寂之情。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 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 不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
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
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 ,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
最后六句為第三段, 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 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 看,卻極度凄涼。 7 春思 五言古詩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
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 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 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
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 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婦刻骨相思的引信, 別具一格,委婉動人。
8 望岳 五言古詩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沈德潛《唐詩別裁。
4. 經典唐詩宋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唐代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千尺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草】似莠而細,無芒,春興新苗與諸草無異,冬枯而不萎,性至堅韌,干熟時正白色,牛馬所嗜。 【梨花】指雪 【瀚海】沙漠 【中軍】古多分兵為左中右三軍,中軍為主帥號令處 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賺太薄。
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都護的鐵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硬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馬蹄印跡。
【賞析】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
“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此詩開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刮風而來,“北風卷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
“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乃西北一種草名,王先謙補注謂其性至堅韌。
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
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后,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
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一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著軟和的“錦衾”也只覺單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著”。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
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一支白雪的贊歌呢。
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
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云,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二句以夸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
“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
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胡琴琵琶與羌笛”句,并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
這些邊地之器樂,對于送者能觸動鄉愁,于送別之外別有一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
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
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
5. 閱讀《唐詩宋詞鑒賞長辭典》,抄錄經典的唐詩,宋詞各10首,按“原
【宋詞】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解】: 1.何時了:無時可了,永無了時。
2.又東風:東風又飄,意又過去了一年。 3.雕闌玉砌:指南唐故宮。
4.問君:是假設詞,是自己問自己。 【賞析】: 此詞為感懷故國之作。
通篇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自問,將詞人度日如年,悲恨相續的慘痛心境全然委婉展現。全詞明白如話,不用典,純以白描直抒胸臆,真實感人。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闌,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注解】: 1.潺(chan2)潺:流水聲,這里指雨聲。 2.闌:殘盡。
3.羅衾(qin1):絲綢做的被子。 4.一晌:一會兒,片刻。
【賞析】: 此詞為懷念故國之作。春雨曉寒,象征著身為臣虜的凄涼處境。
夢里“一晌貪歡”,表明現實的屈辱生活不堪忍受。全詞從夢境與現實、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中,將詞人懷念故國、悔恨、囚居的凄婉心情曲曲傳出,感人肺腑。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鈥。 剪不斷,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注解】: 1.深院鎖清秋:即清秋鎖于深院之中。用一“鎖”字,與作者當時的處境、感情有關。
2.“剪不斷”兩句:形容愁緒紛亂,難以排遣。 【賞析】: 這首詞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抒寫離愁的詞作。
上片描寫作者秋夜獨處的情景,作者借這冷落的環境,抒發懷戀故國之情。下片直抒胸臆,作者難以言狀的離愁進行形象化地、細致入微地揭示。
“剪不斷、理還亂”表現了藝術手法的嫻熟,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秦樓月* 向子 [左“讠”右“湮”的右邊] 芳菲歇, 故園目斷傷心切。
傷心切,無邊煙水, 無窮山色。 可堪更近乾龍節, 眼中淚盡空啼血。
空啼血,子規聲外, 曉風殘月。 【注解】: 1.芳菲歇:謂花草凋零。
2.故園:這里指故國,淪陷的國土。 3.乾龍節:指農歷四月十三日,北宋欽宗皇帝的生日。
4.子規:杜鵑鳥。 【賞析】: 詞抒寫故國滄桑之悲。
上片寫在百花凋謝的暮春,登高遠眺中原故國,然注入眼中的卻是無邊的煙水,無窮的山色,因而感到傷心欲絕。下片寫欽宗的生日已越來越近,而他此時卻身陷金廷,囚居北方。
此詞雖是小令,意蘊卻頗深厚,詞人通過對故園的思念,表達了沉痛的國王淪陷之悲。 *阮郎歸* 周密 江南江北雪漫漫, 遙知易水寒。
同云深處望三關, 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難。
頻聞遣使問平安, 幾時鸞輅還? 【注解】: 1.同去:即彤云,指將雪之時天空的陰云。 2.三關: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
3.鸞(luan2)輅(lu4):皇帝的車駕,代指徽、欽二帝。 【賞析】: 這是一首傷悼舊君之作。
上片寫行進在大雪迷漫的鄱陽道上,聯想到被囚禁在漠北苦寒之地的徽、欽二帝,柔腸寸斷。下片傾訴內心不可抑制的亡國之恨。
詞寫得慷慨悲壯,感情強烈,其忠君愛國之心顯露無遺。 周密 (1232-約1298),字公謹,號草窗、四水潛夫、弁陽老人等,濟南(今屬山東)人。
前期作品主要是寄情山水,吟花詠月,多傷感語;后期作品主要是故國之思,黍離之情,多悲慨語。 *憶王孫* 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 柳外樓高空斷魂。
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 雨打梨花深閉門。
【注解】: 杜宇:即杜鵑鳥,鳴于春末,鳴聲如“不如歸去”,其聲悲苦。 【賞析】: 此詞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首句是因春日見芳草萋萋而引起,次句是登樓望遠、猶不見伊人歸影的必然結果。末句尤比興深遠,言有盡而意無窮。
李重元 (生平不詳),宋宣和間人。南宋黃[上"日"下"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七錄其《憶王孫》(春、夏、秋、冬)詞四首,其中春詞最佳。
*臨江仙*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 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 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西今多少事, 漁唱起三更。
【注解】: 1.午橋:即午橋莊,在今河南洛陽南。 2.豪英:此指文人雅士,作者的友人。
3.長溝流月:月光隨波流去,也比喻時光流逝。 4.堪驚:可驚。
5.看新晴: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6.漁唱:漁歌。
7.三更:午夜。 【賞析】: 詞為撫今追昔之作。
詞寫自己青年時豪情逸興,與流亡時思想生活形成鮮明對照。上片追憶往昔在洛陽時良朋聚集的豪情雅興。
下片以“二十余年如一夢”承上轉下,抒發感慨。在藝術表現上,憶舊寫的意氣豪爽,筆力奇放;抒情寫的蒼涼慷慨,思遠意長。
陳與義 (1090-1139),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
官至參知政事。其詞與朱敦儒的風格相近,頗有清曠之氣。
而作于南渡后的詞,在清曠中帶上了較多的悲愴。有《無住詞》《簡齋集》。
*賀新郎* 張元干 曳杖危樓去。 斗垂天、滄波萬頃, 月流煙渚。
掃盡浮云風不定, 未放扁舟夜渡。 宿鼻鳴鼉鼓。
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
倚高寒,愁生故國, 氣吞驕虜。 要斬樓蘭三尺劍。
遺恨琵琶舊語。 謾暗澀、銅華塵土。
喚取謫仙平章看。 過苕。
6. 介紹唐詩宋詞中的詩句及詩人
李白 (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
漢族,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
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于裴旻的。
與李商隱、李賀三人并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于這方面的記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
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
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有《李太白集》。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李白即誕生于此。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
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西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權貴的讒言,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集詩人、神仙家、驢友、縱橫家為一身的偉大天才。 民間流傳,高力士曾為他脫靴,楊貴妃曾為他磨墨。
杜甫贊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
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一生坎坷。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稱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工部。
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 詩史 ”。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
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父親杜閑有奉天令一職。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
7. 唐詩宋詞賞析
靜夜思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