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眾多偉大的詩人光照千古,他們的美詩佳詞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奪目。
詩中的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十分重視審美教育,審美教育能夠促進智育和德育的發展,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那么,我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古典詩詞這種文學樣式的優勢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
詩歌的語言凝練,在學習時不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應品味其中的音樂美。古詩詞都比較注重押韻、對仗,讀來瑯瑯上口,具有音樂美。
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意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學《琵琶行(節選)》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
教師示范后,全班同學輕讀課文,感受節奏停頓。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的抑揚頓挫。
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教師先范讀后,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最后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詩是講究押韻的,本詩換韻頻繁,請同學們齊讀詩歌第一層,感受詩的韻腳。
通過這一步,學生既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又初步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體會畫面美 我國很多古詩詞可以說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
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體會古典詩詞的畫面美。 如《過故人莊》描繪了一幅農村恬靜優美的田園圖。
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中,體會故人莊環境的恬靜美麗,農人勞動的樂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極其洗練的文筆,勾畫出一幅漁翁漢江垂釣圖。
我們應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把“江”“雪”與“漁翁”有機聯系在一起,動靜相襯,虛實結合,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勾畫了一幅陰山腳下美麗富饒、廣闊無垠的草原風貌圖。
我們應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宏觀勾勒、動靜結合描繪出的北國草原壯麗富饒風光的獨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 ?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漁歌子》、《錢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篇,就該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
讓如詩如畫的祖國壯麗山川,在學生的胸中激蕩。讓學生對祖國的山山水水充滿激情,使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學習詩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同樣,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必須讓學生理解作者渴望殺敵建功,報效國家的豪壯膽氣、雄偉氣魄,體味作者雖壯志未酬,仍心系祖國命運的拳拳之心;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就應讓學生學習詩人不屈的精神和豪邁的氣概;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飲酒》就該讓學生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高尚的氣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應引導學生如何珍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學習《過華清宮》、《石壕吏》、《涉江》等,就該激起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對假惡丑的憎惡之情。
?四、發揮想象,領悟意境美 ??發揮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于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
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
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
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
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頭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寫旅途的艱苦;后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偶得投宿處的喜悅。詩中末句的“歸”,意境深遠,既。
2. 小學語文詩詞:唐詩宋詞
詠鵝 憫農 靜夜思 唐 駱賓王 唐 李紳 唐 李白 鵝 鵝 鵝, 鋤禾日當午, 床前明月光, 曲項像天歌. 汗滴禾下土. 疑是地上霜. 白毛俘綠水, 誰知盤中餐, 舉頭望明月, 紅掌撥清波. 粒粒皆辛苦. 低頭思故鄉草 春曉 古朗月行 登鸛雀樓 唐 白居易 唐 孟浩然 唐 李白 唐 王之渙 離離原上草, 春眠不覺曉, 小識不識月, 白日依山近, 一歲一枯榮. 處處聞啼鳥. 呼作白玉盤. 黃河入海流. 野火燒不盡, 夜來風雨聲, 又疑瑤臺鏡, 欲窮千里目, 春風吹又生. 花落知多少. 飛在青云端. 更上一層樓.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憫農(二) 蠶婦 夜宿山寺 江雪 梅花 唐 李紳 宋 張俞 唐 李白 唐 柳宗元 宋 王安石 春種一粒粟, 昨日入城市, 危樓高百尺, 千山鳥飛絕, 墻角數枝梅, 秋收萬顆子. 歸來淚滿巾. 手可摘星辰. 萬徑人蹤滅. 凌寒獨自開. 四海無閑田, 遍身羅綺者, 不敢高聲語, 孤舟蓑笠翁, 遙知不是雪, 農夫猶餓死. 不是養蠶人. 恐驚天上人. 獨釣寒江雪. 唯有暗香來. 語文第四冊: 小池 詠柳 村居 宋 楊萬里 唐 賀知章 清 高鼎 泉眼無聲惜細流, 碧玉妝成一樹高, 草長鶯飛二月天, 綠陰照水愛晴柔. 萬條垂下綠絲絳. 拂堤楊柳醉春煙.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不知綠葉誰裁出, 兒童散學歸來早, 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月春風似剪刀. 忙趁東風放紙鳶. 語文第五冊: 江畔獨步尋花 菊花 登飛來峰 鹿柴 江上漁者 唐 杜甫 唐 元稹 宋 王安石 唐 王維 宋 范仲淹 黃四娘家花滿蹊, 秋叢繞舍似陶家, 飛來山上千尋塔, 空山不見人, 江上往來人, 千朵萬朵壓枝低. 遍繞蘺邊日漸斜 聞說雞鳴見日升. 但聞人語響. 但愛鱸魚美. 留連戲蝶時時舞, 不是花中偏愛菊, 不畏浮云遮望眼, 返景入深林, 君看一葉舟, 自在嬌鷹恰恰啼. 此花開盡更無花. 自緣身在最高峰. 復照青苔上. 出沒風波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元日 唐 劉長卿 宋 王安石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柴門聞犬吠,風雨夜歸人.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四時田園雜興 小兒垂釣 三衢道中 獨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宋 范成大 唐 胡令能 宋 曾幾 唐 李白 唐 孟浩然 晝出耘田夜績麻, 蓬頭稚子學垂綸, 梅子黃時日日睛, 眾鳥高飛盡, 移舟泊煙渚, 村莊兒女各當家. 側坐莓苔草映身. 小溪泛盡卻山行. 孤云獨去閑. 日暮客愁新. 童孫未解供耕織, 路人借問遙招手, 綠陰不減來時路, 相看兩不厭, 野曠天低樹, 也傍桑陰學種瓜. 怕得魚驚不應人. 添得黃鸝四五聲. 只有敬亭山. 江清月近人. 舟夜書所見 送元二使安西 清 查慎行 唐 王維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絕句 早發白帝城 滁州西澗 望廬山瀑布 唐 杜甫 唐 李白 唐 韋應物 唐 李白 兩個黃鸝鳴翠柳, 朝辭白帝彩云間, 獨憐幽草澗邊生, 日照香爐生紫煙, 一行白鷺上青天. 千里江陵一日還. 上有黃鸝深樹鳴. 遙看瀑布掛前川. 窗含西嶺千秋雪, 兩岸猿聲啼不盡, 春潮帶雨晚來急, 飛流直下三千尺, 門泊東吳萬里船. 輕舟已過萬重山. 野渡無人舟自橫. 疑是銀河落九天. 山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杜牧 唐 王維 遠上寒山石徑斜, 獨在異鄉為異客, 白云生處有人家. 每逢佳節倍思親. 停車坐愛楓林晚, 遙知兄弟登高處, 霜葉紅于二月花.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平樂 宋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語文第八冊: 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 四時田園雜興 宋 蘇軾 唐 杜牧 宋 范成大 竹外桃花三兩枝, 千里鶯啼綠映紅, 梅子金黃杏子肥, 春江水暖鴨先知. 水村山郭酒旗風. 麥花雪白菜花稀. 蔞蒿滿地蘆芽短, 南朝四百八十寺, 日長籬落無人過, 正是河豚欲上時.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唯有蜻蜓蛺蝶飛.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贈汪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回鄉偶書 唐 李白 唐 李白 唐 賀知章 李白乘舟將欲行, 故人西辭黃鶴樓, 少小離家老大回, 忽聞岸上踏歌聲. 煙花三月下揚州. 鄉音無改鬢毛催. 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遠影碧空盡, 兒童相見不相識, 不及汪倫送我情! 唯見長江天際流. 笑問客從何處來. 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 夜書所見 唐 李白 宋 蘇軾 宋 葉紹翁 天門中斷楚江開, 橫看成嶺側成峰, 蕭蕭梧葉送寒聲, 碧水東流至此回. 遠近高低各不同. 江上秋風動客情. 兩岸青山相對出, 不識廬山真面目, 知有兒童挑促織, 孤帆一片日邊來. 只緣身在此山中. 夜深籬落一燈明. 楓橋夜泊 別董大 暮江吟 終南忘余雪 唐 張繼 唐 高適 唐 白居易 唐 祖詠 月落烏啼霜滿天, 千里黃云白日曛, 一道殘陽鋪水中, 終南陰嶺秀, 江楓漁火對愁眠. 北風吹雁雪紛紛. 半江瑟瑟半江紅. 積雪浮云端. 姑蘇城外寒山寺, 莫愁前路無知己, 可憐九月初三夜, 林表明霽色, 夜半鐘聲到客船. 天下誰人不識君. 露似珍珠月似弓. 城中增暮寒. 憶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游園不值 飲湖上初晴雨后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
3. 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新《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美的語言可以給學生以美感,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內容極其豐富,需要老師結合教材進行點撥、講解、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那么,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古典詩詞這種文學樣式的優勢滲透審美教育呢?一、創設美育氛圍1.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詩歌的語言凝練,在學習時不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應品味其中的音樂美。
古詩詞都比較注重押韻、對仗,讀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意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 杜甫)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得抑揚頓挫。
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最后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
2.播放音樂,烘托情感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通過樂音的運動,給人豐富的美感,并以特有的旋律、節奏,把聽者帶入特有的意境中,間接地反映出現實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圖。
教學中,如果能使學生通過音樂的渲染感受這種感情變化,也就能在他們心中引起共鳴,使他們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體會到美的意境。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記”一文時,先播放了一首舒緩優雅的古箏曲《漁舟唱晚》,讓學生隨著樂曲細細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樂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現的美好畫面,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了,紛紛露出了陶醉的神情。
接著,在課文講解中,我讓音樂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若隱若現的背景音樂的烘托、感染下,學生很快便被帶入了作品所表現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園景色的環境美,和諧友好的人情美,對于作者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輕松自然了許多。
4.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古詩審美能力
一、全面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立足課內,放眼課外,以聽、說、讀、寫為紐帶和橋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立體型、全方位向課外延伸輻射,以求真正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涵養。
通過課堂上聽說讀寫的訓練,就能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學生各種感官的積極參與,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從而達到全面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優秀的詩篇肩負著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啟示真理。
但它不直接告訴讀者應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靈魂。這就要求學生讀詩時注意體會其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領會詩作的意境,做到詩中有思,讀中有悟。
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美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信念入手,滲透學習目的的教育和愛祖國、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
5. 小學語文所有學過的宋詞元曲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賬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6. 小學語文書上的宋詞有什么
宋詞1.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2.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3.少年游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
4.卜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5.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里,睛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清夜永?6.憶王孫 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7.憶秦娥 萬俟詠 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
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
8.霜天曉角 范成大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云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
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9.生查子 劉克莊 元夕戲陳敬叟 繁燈奪霽華,戲鼓侵明發。
物色舊時同,情味中年別。淺畫鏡中眉,深拜樓中月。
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10.試燈夜初晴 卷盡愁云,素娥臨夜新梳洗。
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
情如水,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11.浣溪沙 吳文英 門隔花深舊夢游,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于秋。12.夜游宮 吳文英 人去西樓雁杳,敘別夢、揚州一覺。
云淡星疏楚山曉。聽啼烏,立河橋,話未了。
雨外蛩聲早,細織就霜絲多少?說與蕭娘未知道。向長安,對秋燈,幾人老?13.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水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薄霧濃云愁水晝,瑞腦消金。14.卜算子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15.好事近 韓元吉 凝碧舊池頭,一聽管弦凄切。
多少梨園聲在,總不堪華發。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
惟有御溝聲斷,似知人嗚咽。16.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寇,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7. 鷓鴣天 周紫芝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
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垂淚。18.柳梢青 蔡伸 數聲鶗鳺,可憐又是、春歸時節。
滿面東風,海棠鋪繡,梨花飄雪。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風月。19.臨江仙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20.點絳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斗。
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
君知否?亂鴉啼后,歸興濃如酒。21.虞美人 葉夢得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
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游絲,千丈裊晴空。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
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22.蝶戀花 賀鑄 幾許傷春春復暮,楊柳清陰,偏礙游絲度。
天際小山桃葉步,白蘋花滿湔裙處。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
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23.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7. 如何提高學生古詩詞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說:“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因為面包是身體的糧食,水仙花是靈魂的糧食。”
詩歌就是真正的“靈魂的糧食”。 中華民族的血脈里奔流著詩的激情,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直至元曲,這些千古流傳的名篇佳句,如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精彩紛呈,璀璨奪目。
可是近年來語文這個最富情感的學科卻失去了“詩意”,古詩詞教學正在變得枯燥無趣,孩子們被困在狹隘的課堂教學的牢籠里。因此新課程迫切呼喚著語文“詩意”的回歸。
一、誦讀+想象,體驗詩詞生活 宋代詩人蘇軾曾提出“三分詩,七分讀”的見解,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詩是讀出來的”。因此古詩詞教學中就需要給學生們大量的朗讀時間,讓他們在讀中入情、讀中悟情,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感之與外,受之與內”。
例如李煜亡國后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樓,過著日夕以淚洗面的凄涼寂寞的日子,他的《相見歡》中描寫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發的是極其沉痛的愁苦之情,誦讀時節奏就要緩慢,調子也要低沉,要讀出壓抑感、悲痛感。再如如曹操《觀滄海》,作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激起了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詩歌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昂揚奮發的精神,感情豪邁奔放,一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躍然紙上。
同時,要想讀懂古詩詞,讀出味道,古詩詞教學還必須積極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再現詩詞中的情境,引導他們深刻體驗詩人的情懷,引起情感的共鳴。正如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有感而發之作,那就需要學生喚起大腦中的形象思維,在心中再現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去親身體驗一下詩詞中的生活,進入詩人的感情世界,與詩人同悲同喜。如辛棄疾的《西江月》這首詞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體可感,再現的難度比較小。
在體會“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好,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你就是辛棄疾:在清風吹拂的深夜,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蟬兒叫個不停,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山前竟然落下幾點雨。
怎么辦呢?行人著急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么不見了?他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突然,他驚喜地發現茅店就在他的眼前。”當我們在這一情境中展開想象與聯想時,詩的意境便紛呈疊出,詩人在詩中寄予的情感也就顯現出來。
二、感悟+繼承,喚醒審美情趣 經典古詩詞歷經歲月淘洗,積淀了中華先民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審美意識,蘊含著豐富的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因素,讓學生們在記憶的黃金時期誦讀這些經典,毫無疑問,會對孩子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成,都有著任何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有的學生很喜歡朗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我想,就是因為岳飛那豪情萬丈的愛國情操:“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深深打動了孩子,每每聽到他們那么盡情的朗讀,我的血是沸騰的!有的學生喜歡讀“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也許他們在朗讀中深深的體會到了張養浩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深切同情,更讀出了對統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所以,他們的朗讀格外的動情,格外的有氣魄!這些都是因為詩人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社會緊密相連,才會吸引、陶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動凝練的古詩詞,意境清新深遠,學生在含英咀華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和熏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且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也能進行心靈的洗滌和美化。
三、運用+創作,為寫作插上雙翼 學生通過對經典古詩詞反復地強化誦讀,可以養成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豐富積淀、增加人文底蘊,還可以為寫作積累用之不竭的語言素材,提高寫作能力。許多作家、詩人,他們在少年時代就積累了不少古詩詞,為以后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基礎。
如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在《往事依依》中引用《千家詩》中的 “春城無處不飛花”、“綠樹陰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的詩句,就將我國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活生生地展現于讀者面前。但現階段學生的作文存在種種弊病,如內容貧乏、語言蒼白、缺少真情實感等,該如何使學生寫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實的火花?其實,古詩詞中蘊含豐富,教師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引導。
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都是詩人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用敏銳的眼睛去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3353863看,用聰慧的耳朵去聽,用細膩的內心去感受,才會千古傳誦。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生活豐富多彩,脫離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體驗的寫作教學是枯燥無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