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宋詞鑒賞
淡黃柳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 姜夔(kui二聲)20歲左右的時候在合肥赤闌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236396535橋畔認識了兩個女孩子,是一對姐妹,一個善彈琵琶,一個善彈箏。
姜夔在自己的詞中有時候叫桃根、桃葉,有時候叫燕燕,鶯鶯。名字很顯然不是真的。
這都是他設下的代號,那兩個甜蜜的名字一直藏在他自己的心里。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談黃柳》題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
因度此曲,以抒客懷。 初相逢就是這寒意不退的初春,柳色青青,花蕾初開女孩子羞澀地和他說話,柔軟的聲音讓他有些慌亂。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那個相逢一笑的青暈竟成為他一生命運的底色。
我極力想象姜夔來到合肥時的景象和他本來的心情。當時南宋和金國商議好的以淮河為分界線,合肥處于前線成了邊城。
戰爭帶來的創傷讓這個城市奄奄一息。人們都躲避戰禍走了,合肥差不多已經是個空城,就如詞中說的:“空城曉角 ”,留防的軍營中傳出來的號角,徒增凄涼。
姜夔來到這里謀生應該是迫不得已,不然誰會跑到這種地方謀生。兩個小女孩為什么在這里也不得而知。
大概也是為生活所累,賣唱的吧。 有人說這兩個女孩子是妓女,我不能相信。
從詞里能得出些信息,寒食節的前一天,姜夔自己擠出點錢,勉強買了些酒去女孩子的家小橋宅去。她們都應該很貧窮,似乎也不是什么青樓妓院。
而且從姜夔“ 單衣寒惻惻”的寒酸的經濟狀況來說,他也嫖不起娼。 如果有人硬要說她們操的是皮肉生涯,單獨買春的,我也不知道拿什么來駁斥。
也許是我一廂情愿地把她們想象得更美好一點。 小序中寫道姜夔“客居赤闌橋之西 ,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想必這個江右地帶更為破敗。
只有路邊的柳色,池塘中的荷葉還有一點新鮮的春天的生氣。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滿懷欣喜地沽酒回來,驀然相逢,落花浮在流水上,相互取暖,也為若有若舞的幸福。
這樣用貧窮和相知滋養出來的愛情,自然是純凈而溫馨的。那種滋味只能用心品嘗,輕輕抿一口,仔細地回味。
滋養的景象似曾相識。 姜白石的詞總是含蓄幽深的,結句燕子飛來,呢喃碎語,春天在那里呢?他和她們天真的笑著,慢慢儲存著自己的幸福。
許多年以后,他想起這樣的一幕,依然會問? 燕子來了,春天在那里呢?。
2. 宋詞賞析
如夢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簡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
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
“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
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
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
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
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這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念奴嬌①·赤壁懷古②【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④。
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⑤。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⑥【注釋】 ①又名《百字令》。
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
⑤“笑應我多情早生華發”的倒裝。 ⑥酹: 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品評】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
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
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云”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
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
“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
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
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
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
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
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
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于原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