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和元曲繁榮的根本原因是
宋初是令詞繼續發展和長調勃興的時期,晏、歐等詞家主要承繼南唐詞風,柳宗則大力創作長調,擴大了詞的容量。
北宋后期為詞的雅化時期。柳永將詞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滿。
蘇軾進行了題材內容上的開拓,“以詩為詞”;周邦彥則主要在藝術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詞壇的兩個流派。 南宋詞風轉變,愛國志士感于亡國之痛,以詞抒發愛國思想與身世之感,趨于蘇軾一路。
至辛棄疾,遂極大開拓了詞的境界,影響巨大,形成辛派詞人群體,豪放派得以確立。 姜夔重音律,格調騷雅,宋金形勢漸趨穩定之后,南宋后期詞人大多以姜夔為宗,刻意追求音律諧和、韻味悠長和形式精美,導致宋詞韻高和寡,無以為繼。
如果從廣義上說,可以參考以下原因:1.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為詞曲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2.市民階層擴大,要求豐富娛樂生活,適應了市井生活需要。
3.宋元時期階級和民族矛盾尖銳,詞曲更能表達作者的感情。4.科舉制度的推動,社會的變遷。
2. 唐詩、宋詞、元曲的區別
首先,他們形成的時代不同.唐宋元三個朝代不同,自不消說;其次,他們的格式不同,唐詩講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韻.宋詞,體式靈活,又稱“長短句”.元曲繼承了唐詩和元曲的主要特點,只是更加靈活一些.再次,產生的背景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詩是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統和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誕生的.唐人總結了詩經和樂府等前人詩歌的成就基礎上,將詩歌的格律進行系統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詩的創作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體式.為了區別于以前朝代的詩歌,史稱“新體詩”.宋詞是在唐詩以后形成于青樓樂坊,用來和著音樂進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稱“詞牌”),所以將創作宋詞稱為“填詞”.元朝以后,蒙古人統治中國,對漢族的知識分子實施打壓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轉入到民間戲曲的創作中來.所以,促進了元曲的大繁榮.。
3. 請問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它們繁榮的原因各是什么
唐朝詩歌在我國文化史上是空前絕后的,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我國文化對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貢獻。那么為什么這種文化現象會出現在唐朝呢,而不是其他朝代呢?下面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第一是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是文化因素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在沒有經濟活動的基礎上是很難創造出較高水平文化的,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能夠很好地證明這個命題,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之前的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即三國時代和南北朝時期,這其中雖然有晉朝的統一,但是在生產力水平上沒有超出漢朝水平,經過北方戰事的沖擊,帶來北方生產力水平的下降,大量土地荒蕪,大量勞動力或死或逃亡,這時江南雖然有一定程度的開發,但是這種增長勢頭沒有能夠彌補北方戰事的沖擊,在總體水平上中國的生產力在下降。
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由于時間較短和對外戰爭的原因,生產力水平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是短時間內又陷入了戰事,文化的發展遵循長線效應,因此,文化在隋朝雖然略有發展,但是在高度上還沒有達到教高水準。
經過唐王朝的統治,特別是前幾朝的休養生息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策的帶動下,大量閑置的土地得到開發,大量勞動人口的出現,促進了經濟水平的發展,生產力有了教大發展,這可以通過唐王朝時代出現的大量生產工具來證明,物質財富大量積累,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這些經濟因素的出現促進了文人對那個時代的謳歌,因此為文化的向前發展準備了物質動力和思考的源泉。
第二是政治因素。
唐朝較其前朝的任何時代在文化政策上都是比較開放的。我想這與唐王朝出身于北方少數民族(當時條件下)有關,他們雖然了解中原文化,特別是漢朝以來的儒家文化,但是唐朝統治者們有自己的理解,這對漢朝以來的儒家文化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異質性文化理解,正是這種異質性的理解方式,使得唐王朝的統治者們可以推行一種不同于前朝的文化政策,而他們推行的文化政策正好是文化理解與文化共融,這種政策符合了當時民族融合的趨勢,適應了當時文化發展的規律,促進了唐王朝文化的發展。
第三是文化因素
在前面兩種因素的作用下,唐王朝的文化在向前發展著,在這種文化發展的推動下,文人所面臨的就是文化模式的選擇問題。這種文化模式的選擇在今天看來是有必然性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六朝門閥的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浮靡文風,是當時文化所不能選擇的,因為這種文化模式不能很好地表達當時的要求。而詩歌模式是中華民族所早就有的,因此當時的文化對這種原有的文化模式進行了模式上的創新,就形成了唐朝的詩歌模式。
當然還有其他模式,這正是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模式。
宋詞的繁榮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詞的文體特點有密切的關系。詞產生于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宋代由于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時,就公開鼓勵大臣們“多買歌兒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個社會形成了競相追求享樂的風氣。又由于宋代(特別是北宋)社會相對安定,政局相對穩定。詞這種帶著濃厚的娛樂色彩,幾乎沒有傳統的政治、道德負荷的文學形式,在宋代終于找到了最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所以便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起來了。
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明清小說1.國家統一,有良好的經濟條件。
2.明代自萬歷之后,許多地方沒有執政長官,許多地方處于無政府狀態,民間積極發展迅速。
3.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工場出現,勞動力大大堅強。
4.消費水平上升,人們需要消遣方式。
5.文學發展良好,有一大批職業小說家:馮夢龍,凌萌初
6.前朝積累下來的文學經驗,唐傳奇,宋元話本
4. 唐詩宋詞元曲發展的原因
詳細原因分條陳述如下: 一、唐詩繁榮的原因
1、政治上,唐朝很開明,科舉制的興盛使唐詩能夠大力發展.
2、經濟上,國富民強,尤其是邊疆地區的開發,唐代及以前特定的歷史背景,為詩歌內容提供很多的素材.唐詩是一部歷詩.反映題材廣泛,時代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
3、唐代社會開放,開明的對外文化經濟政策,民族融合的影響.思想文化十分豐富,
4、魏晉南北朝的詩的演變發展,在唐朝成熟.
5、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則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所以說唐詩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它是不可再生和復制.唐詩為何在唐代繁榮,是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的一面.
二、宋詞繁榮的原因
宋詞應當是唐詩的發展和延伸.它們有著很多共同的特點.宋詞的繁榮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詞的文體特點有密切的關系.詞產生于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
1、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2、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3、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元曲繁榮的原因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暫的,但是國力空前強大的,元曲能和和唐詩、宋詞并例齊名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戲曲興盛原因
一、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
1、城市
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2、觀眾
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
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
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并稱的地位.后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歷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于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
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
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準備了故事內容,并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
1、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2、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5. 唐詩興盛的歷史文化背景
淺論唐詩興盛的原因
唐朝是廣為認知的詩歌天堂, 所謂”唐詩宋詞元曲”, 其中把詩歸結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詩歌歷史上的地位與壟斷之勢. 而關于唐詩繁盛的原因,從古至今,眾說紛紜. 總和起來, 就是唐朝的經濟, 政治, 文化, 歷史這四方面都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 從而使得其在唐朝達到一個空前絕后的頂峰.
唐代發達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在歷史上, 唐朝時期的中國是個可稱之為天朝大國的時代 大唐王朝則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頂峰. 如此繁榮的經濟給藝術這一類的東西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簡單來說, 就是如果人民還吃不飽肚子, 腦袋隨時可能搬家的狀態下, 恐怕不是大發詩情的好時機. 而唐代國富民強, 前有太宗貞觀, 后有玄宗開元. 杜詩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社會幾乎達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這樣國泰民安的時代, 詩歌找到了能讓其茁壯發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實行的寬松政治政策, 也對詩歌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統治者所實行的儒釋道并存、廣開言路、經詩賦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詩繁榮的又一社會原因。
首先作為統治這個朝代的王族, 唐帝國一代雄主傲視群倫, 胸襟眼界之開闊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 連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統,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備了前所未有的開明. “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對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積弱之宋實難企及,明清兩代,國勢漸衰,也難望其項背。” 大唐朝奉行的國策是‘中國既安,四夷自服’,講究對待外族一視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華文化之中,呈現一片天朝大國的風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詩人具備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般如許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齊放, 萬家爭鳴.
其次, 唐朝極重詩才, 嚴羽的《滄浪詩話》曰:“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雖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開科取士, 第一場既考詩賦,考五言排律,每詩要求 12 句, 太宗開[文學館]「弘文館」以征文人.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唐代的統治者之好詩詞歌賦, 猶甚往朝. 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 錄入四萬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則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對此十分重視. 不僅如此,王室成員中的后宮佳麗,公主王孫,能言詩的也不在少數, 他們所起的引領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
再有, 唐皇帝重視詩,更重視詩人, 很少廣興文字獄而聳人聽聞.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賀知章歸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連犯了死罪的詩人照樣為他們編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寬容,歷代少有. 唐代詠史詩、諷喻詩,直露且鋒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貶的蘇東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誅族慘案, 唐代的詩人是很幸運的. 他們的君王既不特別神經過敏, 也不過于疑神疑鬼, 否則以當時的文風, 十有八九是要殺頭的.
第三點文化, 也是唐詩不可或卻的興盛條件之一. 在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說. 其一, 唐朝上至宮廷秘聞, 下至生活百景無一不可入詩, 內容比前代豐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并存, 古體近體兩種詩體共生. 豐富的文化背景, 給唐詩帶來了絢麗多彩的發揮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當中的另一點, 就是唐代詩人不僅限于王侯將相, 清代編撰的《全唐詩》,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將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販夫走卒、和尚尼姑,孌童妓女,漁民樵夫,神棍藝人,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個思想十分自由開放的社會, 給唐代文學的空前發達繁榮提供了機會。在這種文化氛為之下, 唐詩的蓬勃發展是絕對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趨勢的表現.
最后的原因, 則是相對貧乏的歷史積累給唐朝詩歌的君臨天下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唐詩之前雖有詩經楚歌,陳宮梁體, 但并無任何需要仰視的高峰. 能白紙為畫, 從心所欲, 自然揮灑自如毫無顧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猶如泰山在望, 遮陰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離隙, 時有心生戚戚之感. 魯迅先生曾說“唐后無詩”, 也意由此.
匯總上面所說, 唐詩的興盛確有其原因. 無論從經濟, 政治, 文化, 歷史哪一方面來說, 唐朝都具備了更甚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條件, 給詩詞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絕佳環境,使唐詩如一顆燦然明珠, 在中國文化史上爍爍生輝, 艷壓群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和元曲繁榮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