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高三語文詩詞鑒賞教案一份
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一)(高三語文復習詩歌鑒賞教案) 內容簡介: 詩歌鑒賞專題1—3 課題: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一) 教學目的: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注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詩歌內容。
通過學習,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學會用現代觀念審視詩歌,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 教學重、難點:詩歌語言的鑒賞 教法: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提高。
教學過程: 一、考場體驗?高考試題 1.(2007年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氛垢:塵埃。
(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 (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 [試題解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
雨后新晴,經過雨水的洗滌,世界出落得晶瑩、剔透;老天作美,雨順風調,又活托出農家奪取豐年的希望。農家傾家出動,忙于耕作,畫面清新、平和而生氣勃勃。
第一問考查“煉字”。“煉字”首煉動詞,其次才是形容詞(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煉“綠”字,“綠”雖為形容詞,也動化了)和其他。
這類題的命題意圖,都是要求考生從煉字的角度來鑒賞詩句的表現力。 第二題第一問考查詩歌形象的鑒賞。
第二問考查藝術表現手法(關涉動靜結合鑒賞點),回答這一問,要點是反顧全詩,看它在全詩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本句論本句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的。 參考答案:(1)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后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2)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
這給前面所繪的一幅靜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 。
2. 急需一篇宋詞加賞析課前五分鐘演講用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聞鷓鴣。 賞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敗無能,準備不足,金兵趁機大舉南侵,如入無人之境。
金兵兵分兩路,一路下建康,陷臨安,猛追高宗,直搗福建。另一路從湖北進軍江西,緊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倉猝南逃,直到贛州才得到喘息機會。
當時,贛西一帶遭受金兵的侵擾,人民的損失極其慘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贛州任江西提點刑獄(主管司法與監察并兼管農桑)時所寫。
作者路過皂口,見景生情,由郁孤臺下的江水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這首詞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集團屈辱求和這一錯誤政策的不滿,抒寫了他關心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上片從江水落筆寫懷舊之情。 作者著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擾江西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并由此而聯想到淪陷的中原地區長期未能收復,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這種心情。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體察細膩,感受深刻,構思新穎,饒有詩意。 這兩句說明,青山可以遮斷人們的視線,但卻阻攔不了人們對中原淪陷地區的關懷與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統治集團可以設置重重障礙,把祖國分裂成南北兩半,但卻無法阻撓人民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末尾兩句以鷓鴣的悲鳴反映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這首詞大處著眼,小處落墨,善于通過具體景物烘托復雜的內心感受。 暗示復雜的斗爭形勢,形象鮮明,語言簡潔,含義深刻,耐人咀嚼。
3. (中考)幫忙總結詩詞鑒賞、文言文、說明文、議論文和現代文閱讀理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 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 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
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
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夸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么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于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 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
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相關內容。
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中考閱讀常見的就是記敘文和說明文,。
4. 如何鑒賞古代詩歌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適量的讀練析強化學生的對古代詩歌的感性積累和鑒賞的思維能力。
2、強化學生適應各種題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觀題。
教學設想:
1、抓住古代詩歌的基本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講析,并進行有效的綜合講析,讓學生對古代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要求學生背誦和欣賞一定量的詩歌作為訓練的補充,以免學生只求做題,而忽略了古代詩歌鑒賞其實是一個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
課時要點:1、此知識點出現的背景分析。2、鑒賞詩歌中的形象之典例
例析
一、此知識點出現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試說明中,有三個變化最大的項,古典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筆試題,增加了試題的難度。國家考試中心張偉明說:
古代詩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所謂初步鑒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概要的賞析,無需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鑒賞。當然,如果詩句用到的典故是我們在課文中學過的,我們應該知道,并能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
1/78頁
巧在命題是可以是綜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設問,也可能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廢。
張偉明的說法指明了古典詩歌欣賞的四個方面,綜合起來說就是“三鑒賞一評價”,
由于這道題是以主觀題型出現,難度不太大,而且與以前的客觀題型應該存在著一定聯系,這個聯系應當是題目語言導向性。就目前所見到的試題而言,具體的題型可分為兩種:有話語引導的填空題型和無話題引導的短評題型,也有的是二者結合,題型很不一致,說明我們還處在摸索階段。但是我們在訓練時不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高能力培養上達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詩分解講析:
(一)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題]
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北京卷)
解題思路:分析詩歌所寫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顏色、特點、形狀等)和內神(品格、精神、氣質等)。
5. 一篇宋詞鑒賞(不少于1000字)
晏殊《浣溪沙》鑒賞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欄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記載:“晏元獻公雖起田里,而文章富貴,出于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楊柳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這段話頗能道出晏殊富貴詞的獨特風格。這首詞前五句描寫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跡,細節刻畫,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錦繡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澤與氣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環境寫得博大高華,充滿富貴氣象。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既不是傷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羈旅思鄉游子的離愁,更不是感時憫亂的深愁,而是富貴者嘆息時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難留的淡淡閑愁。
劈頭“小閣重簾有燕過”點出環境與時令。此句看似平淡,實乃傳神一筆,有破空而來之勢。這匆匆一過的穿簾燕子,莫非是遠方使者,給簾內人傳遞了春將歸去的消息。像平靜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層層波瀾。一下子打破了小閣周圍寧靜的空氣,起著溝通重簾內外的作用。閣中人目隨燕影,看到“晚花紅片落庭莎”。原來時已暮春,庭院滿地落紅。“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謝,形容落花的時間,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節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跡,滿庭莎草已是一派濃綠。“紅片”與“庭莎”,綠肥紅瘦,相映成趣。“曲欄干影入涼波”,庭院中池邊的曲曲欄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涼波”的“涼”既是時已入暮,池水生涼的真實寫照,又是個中人此時此地心境凄涼的折光反射。以上三句寫的是簾外景物,從視覺所及落筆。“重簾”、“過燕”、“晚花”、“庭莎”、“曲欄”、“涼波”諸意象所組成的畫面,其色澤或明或暗,或濃或淡,或動或靜,使整個庭院呈現出一片凄清冷落。雖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處境、心曲,已躍然紙上了。片兩句由簾外轉入簾內,從聽覺著墨,寫閣中人的感受。“一霎”、“幾回”乃互文。雖說是“好風”、“疏雨”,小閣里的人卻聽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見環境是何等的靜,人是多么孤獨。上句“翠”、“生”二字,一為冷色,一為動態,這種化虛為實的描寫,把周圍的景物寫活了,給人以質感。好風入檻,翠幕生寒,孤身獨處,情何以堪。下句“圓荷”即荷葉。疏雨滴嫩綠的荷葉上,聲音本是極細極微,但偏偏閣中人卻聽得清清楚楚。簾外之凄清冷落如彼,簾內之空虛寂靜如此,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況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語作結,總束全詞,興起感情波瀾,似神龍掉尾,極有跌宕之致。
此詞表現了作者優越閑適的生活,卻又流露出索寞悵惘的心緒。結句抒發的亦是富貴閑愁。前人評晏殊詞圓融平靜,多富貴氣象。晏殊自云:“余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悅其氣象。”此詞可見一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閱讀鑒賞總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