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詩歌中成就很高的有唐詩宋詞元曲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2、宋詞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辛棄疾、柳永(婉約派)、李清照。
3、元曲
元曲又稱夾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2. 我國唐詩成就最高的是那首,有中國古代詩人通有的意象
崔顥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54),一生仕途坎坷,長期漂泊羈旅。
一日,他登上黃鶴樓,看眼前鶴去樓空,望天際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覺慨然于歲月不再,人世茫茫,寫下了這首為嚴羽高評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的千古名作《黃鶴樓》。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
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
“白云”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
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濃濃的鄉愁。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極富人情味:艷陽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佇立在眼前。
和煦的陽光灑滿江面,溫暖著親人。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游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筑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
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詩作具有的濃郁民歌風味,景到言到情到,語如聯珠,自然天成,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把鄉愁情懷抒發得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峰巔,成為被后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3. 唐詩宋詞的藝術成就
《唐詩宋詞專題》授課教案 主講教師 劉振婭教授 一、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學習,使本科學員系統而有重點地學習并掌握唐詩宋詞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唐詩宋詞的發展歷史、主要作家群體及主要流派的藝術成就;2、通過重要作家作品的學習,培養學員具有閱讀、鑒賞、分析、評論唐詩宋詞的能力,為從事大中小學語文教學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堅實基礎;3、通過優秀作品的學習,陶冶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自學與治學能力,用先進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提高教學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參考書 教材: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編; 2、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二冊。 并參考以下書目: 1、《中國文學史》(二)(三)游國恩等編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1版 2、《中國文學史》(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年7月北京第1版 3、《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趙義山、李修生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4、《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羅宗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 5、《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6、《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主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1版 7、《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8、《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三、四卷 郁賢皓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9、《中國歷代詩歌選》林庚、馮沅君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 10、《中國詞學批評史》方智范等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 三、課程內容 上 編 唐 詩 第一章 唐詩的發展狀況 第一節 緒 論 一、唐詩繁榮的原因 (一)客觀環境(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士人心態)對文學的影響: 1、國力的強大,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 2、士人的人生信仰對唐詩的繁榮產生積極的影響; 3、唐代文化繁榮的環境對詩歌的積極影響(史學、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對唐詩繁榮的積極影響); (二)唐代士人生活對文學的影響。
舉如: l、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風影響到唐詩的內容與風格; 2、幕府生活; 3、讀書山林的風氣; 4、貶滴生活對唐詩內容的豐富。 (三)從哲學思想上,佛、道二家對唐詩的影響 1、佛教的影響:①在詩中直接講佛理;②表現一種禪趣,一點禪機,它給唐詩帶來一種新品質;③唐代出現了大量的詩僧;④拓廣了文學的體裁。
2、道家道教的影響:主要是使詩人返歸自然,產生一份自然的親和力。詩人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思想還極大地豐富了唐詩的想象力,使其更富浪漫色彩。
(四)從文學發展自身說,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唐詩的分期 三、唐詩繁榮的盛況及當代對唐詩研究的成果 思考題: 1、論述唐詩發展的原因。
2、比較本、專科教材,指出本科教材在論述唐詩發展的原因時在哪些方面體現了拓寬和加深。 3、舉例說明唐代士人的人生信仰對唐詩繁榮產生的積極影響。
4、舉例說明唐代士人生活對唐詩創作的影響。 5、為什么說:“從文學發展自身說,沒有魏晉南北朝文學,就沒有唐文學的繁榮”? 6、綜述唐詩發展的軌跡。
第二節 初 唐 詩 壇 初唐詩歌包括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二年(618-713),96年。是我國文學思想史上一個重要轉變時期的開始,是唐詩發展的一個思想奠定期,是盛唐詩歌到來前夕的思想理論準備時期。
一、初唐前期:又稱“初唐之始制”,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擁德二年(618一665)。 l、貞觀詩壇 從高祖立國之初到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三十年間,一般簡稱“貞觀詩壇”,該時期本掌詩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邊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如魏征、虞世南 上官儀等等)。
該時期的文學思想是基于對南、北文學不同藝術特色的清醒認識,提出“各去所短,合其兩長”的文學主張(詳見史219頁所引魏征《隋書·文學傳序》)。 這種文學主張在當時對安定作者,活躍創作是有效的,也為唐詩的發展奠定廣一個很好的基礎。
貞觀詩壇的詩人們,一方面,從政權的得失著眼,堅決反對綺靡文風,重政教之用,重乎氣質(指北朝詩歌特有的真摯樸厚的情感力量和氣勢);但同時,又重視文學的藝術特征,沒有否定魏晉南北文學的藝術成就,提出一種文質并用,合南北文學之兩長的理想文學主張,既沒有讓南朝的綺靡文風流蕩忘返,又容許了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對文學的藝術特征、文學的藝術技藝的自覺探索得以繼續發展。這一時期在南、北朝文學由對立走向融合的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2、上官儀(608?-644)和“上官體” 上官儀在貞觀年間所作的應制詩,就以屬對工切和寫景清麗婉轉而顯得很突出。這種筆法精細而秀逸渾成的詩作,把五言詩的體物寫景技巧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成為人們模仿一種新詩體。
上官儀的“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他提出的“六對”、“八對”之說,以音義的對稱效果來區分偶句形式,已從一般的詞性字音的研究,擴展到聯句的整體意象配置。
其創作成為代表當時宮廷詩人創作最高水平的典范,在唐詩發展史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