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幫我找幾首有爭議的宋詞,最好是李清照,辛棄疾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這個爭議比較有名了,一說朱淑真,一說歐陽修。
月上柳梢頭這一句很經典。最早的兩首詞,《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簫聲咽》是否李白寫的有爭議。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是歐陽修寫的還是朱淑真寫的有爭議。《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否岳飛寫的有爭議。
2. 宋詞 詞由幾部分組成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由于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3. 著名的宋詞有哪些
白居易 《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周晴川 《十六字令》
眠,
月影穿窗白玉錢。
無人弄,
移過枕函邊。
李煜 《望江南》
多少恨,
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清照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溫庭筠 《夢江南》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余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有哪些有爭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