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賞析宋詞 1000字以上
菩薩蠻 無名氏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梯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這首詞相傳是李白所作,最初著錄于北宋釋文瑩的《湘山野錄》。
據說,魏泰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滄水驛驛樓的墻壁上看到這首詞,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后來到了長沙,在曾布家中得見古集,才知道是出于李白之手。
古集,亦作古風集,今天已經完全不知道是一種什么書。但從此,這首詞就算是李白的作品了。
但從明朝胡應麟的《莊岳委談》起,就因為(菩薩蠻]一曲,據唐人蘇鶚《杜陽雜編》的記載,始于晚唐宣宗的時候,生活在盛唐時代的李白不可能用這個調子填詞,疑心它是出于晚唐人的手筆,而嫁名于李白。近人況周頤的《餐櫻廡詞話》則舉出[菩薩蠻]的曲名,已見于盛唐時代人崔令欽的《教坊記》,以證其早出,可被李白采用。
而浦江清先生《詞的講解》則又說《教坊記》既系雜記教坊掌故的書,后人自然可以隨時增編,并不能斷定(菩薩蠻]曲在李白時即已存在,從而將此詞的著作權歸之李白。我們認為,圍繞著(菩薩蠻]這個曲調出現的遲早進行爭論,似乎難以解決此詞是否屬于李白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走另外一條路,就是從詞體的發展來考察,看這首詞的題材、風格等是否可能出現在盛唐時代。答案是否定的。
中唐文人開始偶爾填詞,從韋應物以迄白居易、劉禹錫的作品,大體上是民歌的摹仿。但從溫庭筠以下,就更其文人化了,而且走上了“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歐陽炯《(花間集)序》)的道路。
像這首[菩薩蠻]中所表現的羈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詞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現的闊大高遠的境界、渾厚清雅的風格,也完全擺脫了花間派以綺艷風情為主的影響。如果拿溫庭筠著名的十四首和韋莊著名的五首[菩薩蠻]與這首詞對照,就不難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應麟所推斷的,出于晚唐溫庭筠一輩人之手,而應當如浦先生所推斷的,是北宋前期的產物。
當時人將其嫁名李白,無非是想為這首詞增高地位,使它得以流傳。這一點,倒是達到了目的。
其實,這首詞是否李白所作,并非重要問題。它是一首杰作,決不會因為不是李白所作而減價;李白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決不會因為作了這首詞而增價。
2. 古詩的語言特點1000字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要準確的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就必須因人而異,了解不同時期不同詩人的風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論詩,才能對詩歌的語言特點作出準確的分析、判斷、鑒賞.對語言整體風格的鑒賞重點是會用一些有關風格類型的專用名詞術語.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平實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還有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2)、含蓄雋永.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于雋永,在于“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于言外,隱于空白.還有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3)、清新雅致.其特點是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美的愉悅.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頭”(《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這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清新、自然. (4)、形象生動.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 (5)、絢麗飄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全詩顯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6) 簡潔明快. 其特點是:語言簡練利落、洗煉(練)、淺顯、明白如話、不加修飾.如賈島的詩、馬致遠的散曲等. (7) 雄渾壯麗. 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如曹操的《觀滄海》顯得胸襟豁達,豪情橫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詩歌中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8) 粗獷豪放. 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頓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郁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郁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壯慷慨. 大凡詩人,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于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臺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 (11)纏綿哀怨. 詩作婉曲,感情細膩.如柳永、李清照、中華語言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尤其是古詩詞語言更是凝練有加,真可謂一字千金.元代文學家元好問曰:“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因此,須細細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一、了解古詩詞言特點 1. 用意十分,下語三分 律詩、絕句、詞、曲這些古詩體裁,有固定的形式,這些形式促使詩人必須利用有限的空間表現出豐富的內容,這就決定了古詩語言往往“用意十分,下語三分”的特點,凝練而含蓄,言盡而意無窮.具體表現有兩方面: (1)講究“準確傳神”.古代“詩話”中流傳著許多關于詩人煉字的佳話趣聞.眾所周知的賈島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等,就是“煉字”的典范,“準確傳神”描摹物態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傳心緒,描繪情景能使人身臨其境. (2)講究跳躍和留白.古詩詞為達到凝神精練,往往會省略一些可省可無的詞語,造成詩句上的跳躍或戛然而上,留下空白,而這些跳躍,空白之處往往是詩意所在.詩味所在,讀者需借助想象和聯想方能完成對詩句的解讀,如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詩句省略了謂語動詞的一些用以銜接的虛詞,我們有解讀時需在意象與意象間補上這些省略成分. 古詩鑒賞(一) ——分析古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目標:分析古詩的語言特色. 閱讀下面這首詩: 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注釋: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
3. 題目開頭是千字的宋詞
《千秋歲·數聲鶗鴂》
作者: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千秋歲·夏景》
作者:謝逸
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千秋歲·水邊沙外》
作者:秦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宋 秦觀
千秋歲 秦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亂,鶯聲碎。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
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北宋·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
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③。
楚臺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
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4. 一篇宋詞鑒賞(不少于1000字)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后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于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后兩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于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游山玩水的。
愁情滿腹,欲借景消愁而終不能去,這只能使愁更濃,情更憂。自古而今,寫愁者不勝計數,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愁之不斷比喻為不斷的春水,寫出了愁的連綿不絕;秦觀的“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將“愁”字化為“雁字”,更是別出心裁。比起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卻還要遜色三分。她再也不是把“愁”放在船上一味地載來載去,而是賦予它以重量,愁苦之不堪,邊小船都無法載動,使人產生了強烈的懷古共鳴,可謂妙絕。
5. 喜歡蘇軾或辛棄疾的某某詩詞的理由1000字以上
辛棄疾留下了六百多首詞,是兩宋存詞最多的詞人.他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將一切可寫之事都引入詞作,“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同時,辛詞中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口語也用得靈動,風格多樣,熔鑄百家,形成了沉郁悲壯的主體風格,也留下了《青玉案(元夕)》這樣的婉約佳作.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淡淡的憂愁,柔柔的惆悵,因為失去,所以尋找,就在傷心絕望之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到最后,我們才恍然大悟:繁華熱鬧的元夕,滿目香艷的女子,都是為了襯托燈火闌珊處“那人”的清寂孤高、與眾不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苦苦尋覓中的豁然開朗,山窮水盡后的柳暗花明.這一神來之筆被王國維引用,作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經的第三種境界.雖已非詞中原意,竟也天衣無縫. 辛棄疾還將大量典故融入詞中,增加了詞的底蘊.但辛詞用典過多有時也會造成詞作枯燥呆板,缺乏鮮明的形象,有些典故過于生僻,令讀者難以理解,因此受到批評. 辛棄疾唱出了南宋詞壇的最強音,他用刀劍作詞,用生命輝煌,形成了雄渾豪放的“稼軒體”.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一些風格與他相近的詞人,人們稱他們為“辛派詞人”.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也許,辛棄疾只是璀璨星河中的一個傳說.他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守著歲月流逝,唱盡世間悲憤.讀著稼軒詞,我突然明白了,誰是天下真正的英雄……。
6. 宋詞1000字讀后感
賦予文字的靈魂 —讀《唐詩宋詞》有感 在我看來,現代人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古人那種字名經典、扣人心弦的文筆來。
最近我喜歡上了讀唐詩宋詞,覺得它們字字句句都是在用綿綿不盡的思想情感來寫的。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凄凄慘慘戚戚”,情意纏綿,字字血淚,讓人一讀就感覺到了詩人那種無法言盡的憂愁。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結尾句,更是將心中逆流成河的愁緒發泄了出來!再看看蘇軾為悼念元配妻子王弗的詞:“……縱使相適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讓我想到了他在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中的頹廢與失落,“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讓讀的人也不知不覺掉下淚來,那種滲進五臟六腑的痛,被表現得酣暢淋漓。 怪不得呢,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的精粹。
幾十個字,雖短,卻成為了被世人贊頌的經典之作。不說詩人詞人們多元化高質量的文字,單憑他們的真情實感,或是表達了一種哲理,或是一種情緒,一件事,就能打動讀者。
像“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的惆悵;“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惘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思念……這些綿綿不盡的思想感情,賦予了文字動人的靈魂。 有些詩或詞,則與以上的不同,它賦予文字的靈魂是哲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在一邊沉醉在夕陽時的美麗中,一邊又陷入已進黃昏的失意。在贊美夕陽的同時,又告誡大家要珍惜時間,不要錯過了人生的大好光景。
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在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色,借景抒情,告誡人們只有努力上進才能取得成就。 你感受到了古代文學的魅力了嗎?或大氣或唯美的字里行間,都注入了詩人詞人們無限的真情,才得以引人入勝。
但空有真情不行,得有扎實的文學功底才能寫出真正的“文學”。 讓我們在閱讀《唐詩宋詞》的同時,提高寫作水平,朝著古人們的字名經典邁進吧。
7. 蘇軾對宋詞的貢獻
蘇軾對詞的貢獻很突出。
蘇軾出現前,詞的內容受傳統念束縛,局限于旖旎溫柔的艷情膩語的范圍之內;蘇軾則吊古傷今、述電詠懷、感嘆時政,描繪山川景色、農村風光,以至談論哲理等題材都進入了詞中,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與意境,為宋詞的民展打開了新的局面。在風格上,蘇軾開創了豪放一派。
《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蘇軾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蘇軾也有一些抒寫“逸懷浩氣”,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詞,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有不少風格婉約的詞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表現了蘇軾以豪放為主、風格多樣的特點 蘇軾的詞是宋詞發展的一座里程碑, “詞為艷科”,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牢固的傳統,蘇軾成功地轉為了這種風氣。
他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舊框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懷古、感舊、記游、說理等向來詩人所慣用的題材,他都可以用詞來表達,這就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為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
這便是蘇軾對宋詞的最大貢獻。而這種新的詞風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對同時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遠的影響。
以蘇軾為中心的元佑詞林,代表著北宋詞壇的鼎盛氣象,一時名家輩出,如秦觀、黃庭堅、陳師道、王安石、謝逸等,都寫出了很多優秀的詞作品。 蘇軾改變了晚唐五代詞家婉約的作風,成為后來豪放詞派的開創者。
在詞的語言上,蘇軾也做了演進,一改花間詞人鏤金錯采的作風,多方面吸融陶潛、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入詞,偶然也運用當時的口語,給人一種清新樸素的感覺。 因此,蘇軾詞在宋詞發展中的作用不僅是開了一派詞風,而且是將詞從狹小的范圍中解放出來,擴大了它所表達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詞內容和風格的多樣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軾是令宋詞成為一代代表性文體的關鍵性人物。 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雖然在蘇軾之前,從相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到范仲淹的《漁家傲》,也有些蒼涼剛健之作,但這只是整個文人詞史上的個別現象。從晚唐五代到北宋中葉,在文人的觀念中,詞始終被視為純娛樂性的“末道小技”,讓歌妓唱來侑酒的風流小曲,寫來寫去轉不出兒女情長、離合悲愁的圈子,其語言風格也因此難脫離柔媚纖巧的樊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