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燕山亭怎么讀要有拼音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是北宋宋徽宗趙佶的詞作。徽宗皇帝在被擄北行途中,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下這首如泣如訴之詞。上片明寫杏花,借杏花的嬌艷及被風雨摧殘的衰敗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著對帝王生活的痛苦回憶。 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憐花憐已,語帶雙關。下片抒寫離恨哀情,借燕子與做夢層層深入,道出從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的哀痛心情,末尾幾句寫連在夢里見一見故國宮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為連夢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遞進關系,真摯深沉,真可說是字字泣血,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朝代:宋代
作者:趙佶
原文: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閑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拼音
cái jiǎn bīng xiāo ,qīng dié shù zhòng ,dàn zhe yān zhī yún zhù 。xīn yàng liàng zhuāng ,yàn yì xiāng róng ,xiū shā ruǐ zhū gōng nǚ 。yì dé diāo líng ,gèng duō shǎo 、wú qíng fēng yǔ 。chóu kǔ 。xián yuàn luò qī liáng ,jǐ fān chūn mù 。
píng jì lí hèn zhòng zhòng ,zhě shuāng yàn ,hé céng huì rén yán yǔ 。tiān yáo dì yuǎ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tā gù gōng hé chù 。zěn bú sī liàng ,chú mèng lǐ 、yǒu shí céng qù 。wú jù ,hé mèng yě xīn lái bú zuò 。
譯文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涂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艷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 ,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凄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 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2. 古詩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下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
作者: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以下小題
小題1:“朝云橫渡”既交代了作者被虜途中陰云橫飛密布,十分惡劣的天氣,又暗喻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還表達了作者被虜背井離鄉的痛苦心情。
“轆轆車聲如水去”既寫出了作者乘敵囚車離鄉北去,不知所往的傷感,又以“如水去”的生動比喻,寫出了此行永不能回返的悲痛心情。小題2:上片“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不僅描繪了敵區北國戰亂的荒涼景況,更流露出作者對人民、對國家前途擔憂的悲苦心情,體現出女詞人的愛國情懷。
2分。下片“百結愁腸,既有父母兄長之亡喪的愁,也有國破愁。
“2分。回首鄉關歸路難”鄉關,乃親人、祖國之所在,家之國破,身為敵虜,充滿了家國破亡之悲,也寫出了難以再見家園,再回故國的痛苦,充溢著愛國之情。
2分。
4. 古詩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下句是
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下句是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白話譯文:
傳說在北國寒門這個地方,住著一條燭龍,它以目光為日月,張目就是白晝而閉目就是黑夜。
這里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風怒號而來。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飄落在軒轅臺上。
在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個思婦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緊鎖。
她倚著大門凝望著來往的行人,盼望她到長城打仗的丈夫回來,長城可是一個苦寒要命的地方啊。
丈夫臨別時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金柄的箭袋。
里面裝著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堵上。上面結滿了蜘蛛網,沾滿了塵埃。
如今其箭雖在,可是人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已戰死在邊城了啊!
人之不存,我何忍見此舊物乎?于是將其焚之為灰矣。
黃河雖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離死別之恨,如同這漫漫的北風雨雪一樣鋪天蓋地,無邊無垠。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天(一說冬天),當時李白游幽州(今北京、天津與遼寧朝陽一帶)。王琦注:“鮑照有《北風行》,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李白擬之而作。”
《北風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古詩。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詩人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全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它抓住焚毀白羽箭的行動來刻劃思婦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狀態,捧土塞黃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婦“恨難裁”的憤怒心情,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等,也歷來被人們稱為詩歌中夸張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