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新建一小 李小明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
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
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
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
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
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
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
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四、誦詩想象,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
2. 人教版小學語文所有古詩教案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憫農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
《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
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
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 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
3. 古詩教案怎么寫
給個例子給你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
《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
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
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
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
4. 小學語文的教案小學語文課文的教案,隨便幾年級的,詩詞優先考慮,
5.《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百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誦以前學過的他寫的古詩。 2、了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詩人納蘭性德,閱讀他們的作品。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好不好?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鄉)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著團員之意,所以詩人寫的思鄉詩中,常常提到月亮。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鄉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節日,都會勾起游子的思鄉之情。
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表達思鄉之情的詩詞,體會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鄉愁呢?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3、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多讀) 三、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你最欣賞詩中哪句呢? 2、剛剛同學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我們一塊兒來讀一讀吧。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齊讀。)
3、能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詩嗎? 4、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說什么。
5、同桌之間互相讀與練說。 6、小結: 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7、那就用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 可為什么詩中只有一種“綠”色呢?仔細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指名答:(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9、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手指課題“船”字)(生答: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 (生答:綠色),讓作者那么明顯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來了) 10、你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哦,它僅僅是告訴你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呢?。 (感受到春天就單單是個“綠”也各有各的美;這個“綠”有著層次美,遠近各不相同;”綠”也寫出了春天景物的變化……) 11、同學們理解的多準確呀!把你感受到的“綠”再讀出來吧。
(分男女生賽讀。) 12、小小的“綠”字卻有大大的文章!請同學們閱讀課后的資料袋,介紹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3、聽完“綠”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4、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了一個字更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 我想,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5、這首詩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讓人們更加贊賞。
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你的贊嘆吧。 四、品評詩句,升華情感 1、詩人想回哪里去?詩中的家鄉是指哪? 引導從課題的船停泊在“瓜洲”“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理解。
2、你能到這個地圖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嗎?先好好讀讀古詩。 3、你從哪里能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到家鄉呢? 引導從“一水間”“只隔幾重山”“又”“何時找我還”這些詞句理解。
4、練習讀出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歸整體,深化體驗 1、這真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是多么的牽腸掛肚呀!讓我們一塊再來感受一下詩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讀。
3、學到這,我們再來想想為什么人們對這首詩如此偏愛? 4、背誦課文,我們下堂課時檢查大家背誦的情況。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學們都已經理解背誦了。
下面我們請同學們來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胸中滿溢的情懷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讀準、讀通,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學生讀,正音。(注意讀準“意萬重”“聒”。)
(教師播放教學課件) 1、看看詩詞的題目,你能發現什么? 2、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復讀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讀了這么多遍,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選一首說。
三、再讀課文,品悟情感 1、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都藏在哪個句子中呢? 2、“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3、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滿腹惆悵、心事重重的感覺。
4、這句詩中詩人是借什么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5、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嗎?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6、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
5. 小學古詩詞應該怎么教
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6.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gwdhd
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在于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433623764礎。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樂于學習。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最主要的教學環境就是課堂,學生和教師大部分的相處時間都是在課堂上。那么,教師如果想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要為其營造出一個輕松、有趣、歡愉的課堂環境。教師要根據每一堂課需要學生學習的知識點.去創造設計一些有趣的情境。由于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其學習計劃主要包括課前對要學的知識的預習,上課的聽講過程,對于課上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試復習等等,通過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學生可以合理的安全學習的時間,進而達到學習的目的。進一步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制定的學習計劃一定要合理,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并且在實施的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夠進一步的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課本上面的知識是有限的,有時候還會讓學生感到有一些枯燥。那么教師就應該通過網絡和一些課外讀物去搜集一些跟課本上的知識點相關的圖片、視頻和幽默小故事。這樣學生在娛樂過程中不但可以學到一些與課本相關的知識重點,還可以
7. 教師應該怎樣進行高效的古詩詞教學呢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詩詞試題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會出現的內容。那么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境意高遠,蘊涵哲理,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
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上完六年級古詩詞復習,我對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進行了一次測試評估,有以下幾種評估題式: (1)把詩句填寫完整;(2)把詩句、作者、詩題用線連起來;(3)根據下列節日寫出對應的詩句;(4)根據景物寫出相對應的詩句;(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6)按要求默寫古詩。
題目并不難,但范圍比較廣。評價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些以前學過的詩句大部分學生毫無印象,就連去年每人背出并都會默寫、在我心目中已經過關了的詩句寫對的同學也寥寥無幾。
為什么會這樣?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啊!帶著一頭的霧水,我冷靜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采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
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后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于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
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于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
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于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
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后理解詩意后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
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后,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
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
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云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準基點激情感。
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
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
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
用規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三、以讀為主悟詩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小學小學宋詞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