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柳永》梁衡讀后感600字
起魏晉風骨,我就不禁聯想起那一長串放蕩文人的名字,盡管那是一個的自暴自棄的時代——嵇康猖獗,身死猶彈廣陵散;阮籍猖狂,窮途末路空流淚.
他們太輕狂,太高傲,太灑脫;以至于后世人以為,那時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本身是一個又一個戰火紛亂的時代.
可幾百年過去了,當歷史的年輪碾轉來到北宋之時,我們不禁驚奇的發現,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詞人,風骨如魏晉;只不過多了份魏晉文人本有的清高與自傲,少了份魏晉文人天然的陰霾與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變,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他自傲,卻灑脫;他不羈,卻輕狂;時常往返于秦樓楚館之間,好作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御筆一揮“且去填詞”斷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貴功名,也截斷了他入居廟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輕狂,也絕不是一個沒有抱負的男人;他再灑脫,也終擺脫不了傳統儒學的束縛.他不是儒學的推崇者,可也絕不是禮教的叛逆者.
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人生本就如此.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終沒有親睞過他而已.從此以后任由他改頭換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終歸也只能與那條仕途之路越走越遠.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卻了,荒蕪了;且去填詞,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詞,奉旨填詞柳三變.
他的確不是一位循規蹈矩的君子,但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詞人.
薄情寡義如何,有才無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時行樂于娼館酒樓之間,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詞,悠也閑哉,好不快活!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他的確是有才,堪稱絕代詞人.短短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千百年來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悵.
風流才子,笑看豐韻神采;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雖然這些女子與他終究只是一場鏡花水月;盡管他們出生低賤,盡管他們受盡歧視,他還是用盡他真摯的感情和畢生的才華為她們寫下了一篇篇純正的詞章,氤氳了無數永載青史的千秋佳作.也正是如此,他的詩歌才會如此婉轉動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淚下.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他為妓女寫詞,而妓女也為他婉轉唱詞;而他的詞也自然迅速傳揚于天下.“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天下之人無不知柳永之詞,盡管其中既有追隨者也有厭惡者.
他的粉絲數量之多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令人吶嘆的.說實話,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歡柳永的,總以他的詞作俗氣為因而不屑一顧.可如今我還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因為不管是何時我的身旁都會有無數同學在向我感嘆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歡柳永,甚至連我的國學老師也如此而已.人云亦云,一開始我還刻當作沒聽見;可時間一長,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終于能靜下心來品味柳詞所謂的好,好到極端的好.此刻翻開宋詞三百首時我依舊是我,只不過腦海中無意鍵多了柳三變的痕跡.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永《八聲甘州》
東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詞俗,然如“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佳處,不過如此.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柳詞.氣概山河的弘闊氣象,催人淚下的惆悵感懷、余音繚繞的完美旋律……誠然,不得不讓人折服.
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他上承李煜余韻,下啟蘇軾豪情,開創了婉約詞中的柳詞一派;大量創作慢詞,改變改變了小令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后來長調詞家周邦彥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開始面向民間創作,將文學由士大夫領域引向了市民領域,促進了文化傳播.世俗文學發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沒.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滾滾長江東逝水,柳詞雖在,而人卻早已不在.這位落魄一生的絕代詞人,最終也如那默默聳立的柳七墳一般,靜靜的躺立在樂游原上,一去不復返.
但歷史卻會銘記柳永.盡管他的身影已隨歲月遠去,但他的靈魂卻永遠的印在了人們的心靈.
2. 求柳永,或柳永《八聲甘州》的相關選擇題及答案
翻開宋詞讀柳永
在文學絢如夏花的今天,坐在書桌前,翻開一本厚厚的宋詞,懷念一個叫柳永的人,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可是柳永總是不經意地從我打開的書頁里走出來,一手挽起寬大的衣袖,一手潑墨揮毫,把天地間的靈氣凝成珠璣一顆顆鑲進我的夢里,揮之不去。
柳永的幸運在于他生對了時代,詩歌走到宋朝,已經像一件被女人們穿膩的華麗衣裳,不復再有盛唐時的喧囂了。讀者需要變換一下口味,能夠拎起筆吟詠幾句的文人們,也需要轉變一下觀念,改變一下文風。詞的韻律比勞神費思的詩要強些吧,而且也適合于吟唱,事實上它也就是為吟唱而誕生的。感謝宋仁宗,沒有能夠讓柳永這位才情并茂的小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才得以讓我們今天有幸讀上《雨霖鈴》和《八聲甘州》。
創造婉約派的柳永該有一點我們在電視肥皂劇里常見的八旗子弟的樣子吧?吃飽了喝足了邁著悠閑的碎步四處撒情。好在這位秀才不遛鳥,只是愛逛逛很基層的小街道,混跡一下脂粉氣氤氳的青樓。體察下情抑或找找樂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不得志自我麻醉的同時,把十年寒窗苦倒進肚里的那點墨水曲線救身地變成了歌詞。一千年前的柳永當然不會想到失意之下的涂鴉會為他帶來盛名,他只是不停地詠嘆著小市民的生活,兼而為自己不幸的仕途發發牢騷,如此而已。這樣的詠嘆和牢騷被譜上曲,被歌女們彈唱,誰知道就這么流行呢?我們不知道是不是流行到“一夜之間紅遍全國”之類,但一位體察西夏的官員回到京城,就曾親口對皇帝說:“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這位西夏官員想來與凡俗的柳永不會有什么背后的交易。不靠包裝,不靠吹捧,憑著肚子里的墨水,點燈熬油一個字一個字地埋頭苦干,贏得“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待遇,柳永真的值得我們這些現代人好好學習。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柳永走到十里長亭,拉著友人的手,哭得一聲聲凝噎。醉身兒女情長,很不丈夫氣概,是不是?可誰又知道不能溜須拍馬屈膝逢迎的柳永不是觸景生情,在哭仕途多舛的自己?哭幾聲也罷,在皇帝老兒主宰一切,百姓有口難辯的封建王朝,你能指望所有的文人都能像辛棄疾一樣一手握著筆,一手揮著戰刀,“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有人這樣評價柳永的詞:“其詞格固不高,但論音律諧婉,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無出其右者。”翻遍一大本厚厚的宋詞,能夠得此殊榮者,有誰,還有誰呢?單憑了這一點,作為婉約派當家人的柳秀才也值得我們在啃著麥當勞之流文化快餐的同時,把他裝進我們的腦海里,閑暇之余,細細品咂。
3. 急求于一篇《讀柳永》的讀后感,有誰知道嗎
起魏晉風骨,我就不禁聯想起那一長串放蕩文人的名字,盡管那是一個的自暴自棄的時代——嵇康猖獗,身死猶彈廣陵散;阮籍猖狂,窮途末路空流淚。
他們太輕狂,太高傲,太灑脫;以至于后世人以為,那時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本身是一個又一個戰火紛亂的時代。
可幾百年過去了,當歷史的年輪碾轉來到北宋之時,我們不禁驚奇的發現,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詞人,風骨如魏晉;只不過多了份魏晉文人本有的清高與自傲,少了份魏晉文人天然的陰霾與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變,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他自傲,卻灑脫;他不羈,卻輕狂;時常往返于秦樓楚館之間,好作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御筆一揮“且去填詞”斷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貴功名,也截斷了他入居廟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輕狂,也絕不是一個沒有抱負的男人;他再灑脫,也終擺脫不了傳統儒學的束縛。他不是儒學的推崇者,可也絕不是禮教的叛逆者。
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人生本就如此。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終沒有親睞過他而已。從此以后任由他改頭換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終歸也只能與那條仕途之路越走越遠。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卻了,荒蕪了;且去填詞,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詞,奉旨填詞柳三變。
他的確不是一位循規蹈矩的君子,但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詞人。
薄情寡義如何,有才無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時行樂于娼館酒樓之間,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詞,悠也閑哉,好不快活!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他的確是有才,堪稱絕代詞人。短短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千百年來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悵。
風流才子,笑看豐韻神采;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雖然這些女子與他終究只是一場鏡花水月;盡管他們出生低賤,盡管他們受盡歧視,他還是用盡他真摯的感情和畢生的才華為她們寫下了一篇篇純正的詞章,氤氳了無數永載青史的千秋佳作。也正是如此,他的詩歌才會如此婉轉動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淚下。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他為妓女寫詞,而妓女也為他婉轉唱詞;而他的詞也自然迅速傳揚于天下。“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天下之人無不知柳永之詞,盡管其中既有追隨者也有厭惡者。
他的粉絲數量之多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令人吶嘆的。說實話,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歡柳永的,總以他的詞作俗氣為因而不屑一顧。可如今我還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因為不管是何時我的身旁都會有無數同學在向我感嘆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歡柳永,甚至連我的國學老師也如此而已。人云亦云,一開始我還刻當作沒聽見;可時間一長,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終于能靜下心來品味柳詞所謂的好,好到極端的好。此刻翻開宋詞三百首時我依舊是我,只不過腦海中無意鍵多了柳三變的痕跡。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永《八聲甘州》
東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詞俗,然如“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佳處,不過如此。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柳詞。氣概山河的弘闊氣象,催人淚下的惆悵感懷、余音繚繞的完美旋律……誠然,不得不讓人折服。
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他上承李煜余韻,下啟蘇軾豪情,開創了婉約詞中的柳詞一派;大量創作慢詞,改變改變了小令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后來長調詞家周邦彥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開始面向民間創作,將文學由士大夫領域引向了市民領域,促進了文化傳播。世俗文學發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沒。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滾滾長江東逝水,柳詞雖在,而人卻早已不在。這位落魄一生的絕代詞人,最終也如那默默聳立的柳七墳一般,靜靜的躺立在樂游原上,一去不復返。
但歷史卻會銘記柳永。盡管他的身影已隨歲月遠去,但他的靈魂卻永遠的印在了人們的心靈。
4. 為什么說柳永慢詞開啟了宋詞的新天地
北宋社會的繁榮推進了詞體和詞風的發展,慢詞長調(九十一字以外) 應運而生。
慢詞拍緩調長,演唱一首曲子的時間要比小令的時間長。北宋社會經過將近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比較安定繁榮,人們已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和從容的心境進行慢詞的創作,聆聽慢詞的演唱,因此慢詞繼小令之后興起也就成為了必然。
比較早地接觸到慢詞創作的詞人有歐陽修、張先、柳永等,據統計,張先存慢詞十九首,約占其全部存世詞作的10%,而歐陽修只占2。5%。
在慢詞體制的發展過程中,影響最大的詞人便是柳永。他曾因“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詞句而被宋仁宗取消了考進士的資格,從此一生漂泊,社會地位不高,但較多地接近民眾。
其詞作多是描繪都市風光、歌妓生活以及抒發羈旅情懷,內容略豐富于晏、歐,他精通音律,長期混跡于青樓中,與民間樂工、歌妓密切合作,創制了很多新調,大多數是更易于表現繁復多變的都市生活的慢曲長調。正如李清照在《詞論》中評價柳永說:“變舊聲作新聲,大得聲稱于世。
”此外柳永還發展了詞的俚俗性特征,語言通俗易懂,使之符合市民階層的審美口味,開創了“俚俗詞派”。 慢詞其實早在敦煌曲子詞中就已有,但自唐以來至宋初的文人卻比較矜 持,他們大多選用那些類似五、七言近體詩的短調,柳永是扭轉此風的第一人。
詞的篇幅變長了,容量自然也就加大了,表現手段也出現了變化。 柳永把六朝、隋唐小陚的技法引進了詞的 領域中,采取層層鋪敘、講究韻味 的表現手法。
當時(主要是指仁宗時 期),詞壇上是貴族詞(晏歐的小令 詞)與市民詞,雅詞與俚詞,小令與 慢詞長調雙峰對峙、二水分流的局 面。如果沒有柳永的出現,詞的創作 還很難擺脫小令的影響。
正是由于柳 永大量填寫慢詞并取得很大成功,蘇 軾和秦觀也才開始大量創作慢詞。 雖然這次轉變只是翻新了詞的音 樂外殼,未能從內容上根本突破“艷科”的藩籬,但至此宋詞完成了第一次轉 變,柳永慢詞開啟了宋詞的新天地。
正是因為柳永的出現,才使宋詞的創作走 向更為廣闊的道路,他的創作為宋詞的發展展示出燦爛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