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高中語文的詩詞鑒賞 練習題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1)你覺得頷聯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好,為什么? (2)詩人早年曾熱心于功名,頗有抱負,然而科舉失利,時有懷才不遇之感。
尾聯語意雙關,"望春臺"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義。詩人這樣寫,含蓄地表達了什么樣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開于百花之先,已見其"早";而"一枝"又先于眾梅,就更顯示出此梅不同尋常,就更加突出了題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達了他不甘寂寞孤獨,希望能在明年(他年)應時而發,在望春臺上獨占鰲頭。
(3分)4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①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
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____;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__;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_的手法。
(3分)②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系? (1分)③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
(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上;反襯。(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
(1分) ③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2分)4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6分)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1)這首詩主要描寫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5個字)(1分);初夏天氣的總體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4個字)(1分)(2)散文創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說,請用這個說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與"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風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
(各1分)(2)這首詩的"散"與"不散":就天氣情況說,有雨景,有晴景;就距離情況說,有遠景(南山),有近景(柳樹、葵花);就自然情況說,有清風,有陽光。(2分)而詩人的情懷可謂"不散":前二句雖然寫雨寫晴,但側重點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雖然寫柳樹寫葵花,但側重點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詩人對晴朗風物的喜悅心情使上下文聯系起來,形成一體。
(2分)[評分標準]"散"與"不散"各2分:只概括說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結合傷口分析,只給1分。45、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6分) 慶庵寺桃花 [南宋]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注]謝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東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擊元兵,兵敗后潛入山中,隱居達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強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絕食而死。
此詩即寫于隱居期間。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①謝詩"尋"和白詩"覓"的對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兩詩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②請從兩首詩中選出一首,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要側重一個角度,結合詩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對比(擬人)。(4分,每空1分)②此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鑒賞時應側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點具體來談,不可談得過于散亂。(2分) 46、閱讀下面宋詩,完成(1)-(2)題(6分) 北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雙禽來占竹,深秋一蝶下尋花。 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
野性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注]此詩為文同任興元府知府時所作;文同是蘇軾的表兄,北齋是他庭院中的書齋。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中國詩與中國畫本來密不可分,細讀文同的《北齋雨后》,可見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將下屬請到北齋處理公務。
C.北齋可賞奇,詩人曾在雨后看枝頭好鳥,待到深秋還可賞玩彩蝶戲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氣;"雙禽"、"一蝶"乃為對仗所造,數詞不必實解。
E.北齋雨后之景與品茗賞畫之樂予人"野性",更令詩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從你所認定的第(1)題的答案中任選一項,說說它為什么"不恰當"?答:(1)B C(共4分,選對一項得2分)(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說免了下屬的例行參見(戀北齋而推委公事),故B項不恰當。
第三、四兩中的"雨后"與"深秋"互文見義,詩人觀鳥看蝶是同時(深秋雨后),故C項不恰當。(只就其中一項回答。
意思對即可。)4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6分) 雨過山村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注:浴蠶,指古代時用鹽水選蠶種。 前人這樣評論這首詩的末句:“心思之巧,詞句之秀,最易啟人聰穎。”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請作簡要賞析。(80字左右) 答:要點:(1)側面落筆,以“閑”寫忙,興味尤繞。
(2)牽入梔子花,豐富了詩意。雨浥梔子,意象甚美。
(3)含蓄不發,搖曳生姿。(6分。
2. 高中詩詞鑒賞的答題模式
有關詩歌(1)詩歌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①、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也屬于寫景詩,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②、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謙的《石灰吟》等。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王維、王昌齡等。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邊塞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詠懷詩: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發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隱等。
⑤、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
(2)詩人風格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注意詩人總體創作風格之外的“變格”。
(3)語言特點①清新。②平淡,也稱質樸。
③絢麗。④明快。
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⑤含蓄。
⑥簡潔。 (4)表現手法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
①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五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a)有動靜結合(b)虛實結合等的不同(c)點面結合(d)正面側面(e)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的描寫(f)明暗、冷暖等色調形態(g)各種感覺:視、聽、觸、嗅(h)細節(I)場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②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③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④其他寫作技巧包括:(a)賦比興、(b)襯托、(c)對比、(d)渲染、(e)卒章顯志、(f)欲揚先抑、(g)聯想想象、(h)語序倒置等。(5)古代詩歌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a、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b、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借助于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c、側面描寫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d、語言特點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 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詩情畫意: e、議論類 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 f、語言風格類 行云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
簡潔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平淡無奇 、質樸清新 、淡雅 、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沉郁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雄健 雄渾:雄壯、強健、渾厚。 g、文章結構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后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照應:前后的互相聯系。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3. 高中古代詩歌鑒賞題目加答案
給你幾個例子:《終南山》、《登樓》、《書憤》的詩歌鑒賞!!! 要求如下: 按照這個格式—— 這是一首_________(內容、題材),通過__________等意象,運用__________手法,描寫了___________(的畫面),表現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答案:寫景 山、云、霞 夸張 互文 動靜結合 高大磅礴、如畫中景 熱愛自然、陶醉山水 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回望剛剛在身前退向兩邊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霧,又彌漫成了朦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里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疑難點注釋:①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也是終南山的別名,在唐京長安城南約四十里處。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陜縣,綿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 ②連山句: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③ 兩句詩互文。即“白云入看無,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霧氣。青靄,也是霧氣,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屬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郡區域相對應,稱某地為某星之分野。
⑤人處:人家、村子。 賞析點撥: 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
作者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首聯是遠觀,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
尾聯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次,重點鑒賞詩的第二聯。這一聯詩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來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
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
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答案:寫懷詩 花、樓、浮云、廟、日 借景抒情、古今對比、用典 山河破碎、國破家亡 愛國、憂國憂民 【注解】: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陜州(今河南陜縣),后郭子儀收復京城,轉危為安。
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
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樂府篇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
但現存《梁父吟》歌詞,系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曲。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 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 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 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 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評析】:。
4. 高中古詩詞鑒賞 要有答案的
春 雨 周邦彥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
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雖然這兩首詩抒發的情感相近,但在藝術表現上卻有很多不同之處。
你喜歡哪一首?請自選一個角度略作分析,說說自己偏愛其的理由。【答案】杜詩要點: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風格(“好雨知時節”);②借擬人修辭塑造形象(“知時節……潛入夜,潤物細無聲”);③展開想像,寄托情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④虛實結合,富于變化(眼見與想像)⑤言有盡而意無窮(“紅濕”“花重”聯想到滋潤萬物)周詩要點: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風格(全詩不見一個“喜”字);②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耕人”、“花”、“鷗”的作用);。
5. 高中詩詞鑒賞的答題模式
有關詩歌(1)詩歌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①、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也屬于寫景詩,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②、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謙的《石灰吟》等。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王維、王昌齡等。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邊塞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詠懷詩: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發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隱等。
⑤、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
(2)詩人風格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注意詩人總體創作風格之外的“變格”。
(3)語言特點①清新。②平淡,也稱質樸。
③絢麗。④明快。
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⑤含蓄。
⑥簡潔。 (4)表現手法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
①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五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a)有動靜結合(b)虛實結合等的不同(c)點面結合(d)正面側面(e)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的描寫(f)明暗、冷暖等色調形態(g)各種感覺:視、聽、觸、嗅(h)細節(I)場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②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③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④其他寫作技巧包括:(a)賦比興、(b)襯托、(c)對比、(d)渲染、(e)卒章顯志、(f)欲揚先抑、(g)聯想想象、(h)語序倒置等。(5)古代詩歌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a、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b、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借助于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c、側面描寫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d、語言特點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 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詩情畫意: e、議論類 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 f、語言風格類 行云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
簡潔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平淡無奇 、質樸清新 、淡雅 、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沉郁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雄健 雄渾:雄壯、強健、渾厚。 g、文章結構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后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照應:前后的互相聯系。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h、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虛,多。
6. 高一語文宋詞及鑒賞,課外
水龍吟
【宋】蘇軾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①。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③。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
【注釋】
①從教墜:任楊花墜落。②有思:即有情。③綴:連接。
【簡析】
小雨初晴的欣喜,使院庭的晚照也這般紅麗!倒影芙蓉池的樓臺,搖漾著動人的金碧,春晚的風,吹動飄拂的柳,含怎樣依依的情!池面的嫩荷,不正如伊人飾戴的細巧青細?然而,時光畢竟已流過七載,故園依舊,良月好侶卻已零散!過片的贊美由此化為惋嘆,朱顏已老的詞人,已再無心情賞景主。于是斜陽漸隱,金翠的樓臺上,只剩下這位落拓歸客的身影,坐對著暮靄四起的黃昏……
永遇樂
蘇 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注:□(纟+沈去掉三點水)
【簡析】
詞人蒞臨徐州,宿于唐代名妓關盼盼的燕子樓。是夜,明月皎潔如霜,好風清涼如水,此為大景,以靜襯托夜之深。魚跳曲港,露瀉圓荷,此為小景,以動反襯夜之靜。如此靜夜,自能夢遇佳人。然三更鼓響,一片葉落,忽然驚醒,于是悵然若失,起而尋夢上征融情入景,若夢若醒,亦真亦幻,給人以惝恍迷離之感。下片由人亡樓空,直抒感慨,把故園之思,今昔這感、人生如夢之嘆,打成一片。他從自己今日憑吊燕子樓,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將憑吊自己所建的黃樓,一種人生須臾、榮枯無常的感慨襲上心頭,使他深有"古今如夢,何嘗夢覺"之慨。看來,這燕子樓的一夢,也不特是艷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高一宋詞鑒賞訓練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