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軾烏臺詩案事件后貶職為黃州時期的詩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數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 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 寄馀生.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2. ''烏詩臺案''是什么一件
糾正一下:不是"烏詩臺案",而是"烏臺詩案"(弄顛倒了),說的是蘇東坡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么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么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但后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何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先后幾次被貶.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借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泄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伐耽崔甘詔仿措濕膽濺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于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臺審訊。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拭倒霉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下獄后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后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于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里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托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詩作完成后,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賞蘇軾的才華,并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余,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圣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3. 蘇軾前期詩詞是烏臺詩案前的嗎
詞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度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001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湖上初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冬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浣溪沙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水調歌頭 快哉亭作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漁家傲 送張元唐省親秦州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馬皂貂留不住.回首處,孤城不見天霖霧. 到日長安花似雨,故關楊柳初飛絮.漸見靴刀迎夾路.誰得似,風流膝上王文 《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西江月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 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滿江紅 懷子由作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 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馀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1、渝州寄放王道矩 曾聞五月到渝州,水拍長亭砌下流.惟有夢魂長繚繞,共論唐史更綢繆. 舟經故國歲時改,霜落寒江波浪收.歸夢不成冬夜永,厭聞船上報更籌. 3、4、新葺小園二首 其一 短竹蕭蕭倚北墻,斬茅披棘見幽芳.使君尚許分池綠,鄰舍何妨借樹涼. 亦有杏花充窈窕,更煩鶯舌奏鏗鏘.身閑酒美誰來勸,坐看花光照水光. 其二 三年輒去豈無鄉,種樹穿池亦漫忙.暫賞不須心汲汲,再來惟恐鬢蒼蒼. 應成庾信吟枯柳,誰記山公醉夕陽.去后莫憂人剪伐,西鄰幸許庇甘棠.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 30,31、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 其一 蜀江久不見滄浪,江上枯槎遠可將.去國尚能三犢載,汲泉何愛一夫忙. 崎嶇好事人應笑,冷淡為歡意自長.遙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其二 千年古木臥。
4. 鳥臺詩案 的受害人是
樓主問的應該是 烏臺詩案吧?
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受害人
受到牽連的人中,三個人的處罰較重。駙馬王詵因泄露機密給蘇軾,而且時常與他交往,調查時不及時交出蘇軾的詩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鞏,被御史附帶處置,發配西北。第三個是子由,他曾奏請朝廷赦免兄長,自己愿意納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他并沒有收到什么嚴重的毀謗詩,但由于家庭連帶關系,仍遭受降職處分,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 其他人,張方平與其他大官都是罰紅銅三十斤,司馬光和范鎮及蘇軾的十八個別的朋友,都各罰紅銅二十斤。 詩案總算了結了。蘇軾出獄當天又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要是由御史臺的人檢查起來,他又犯了對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雞”指的是賈昌,賈昌年老時告訴人他在少年時曾因斗雞而獲得唐天子的寵愛,而任宮廷的弄臣和伶人,這一點可引申而指朝廷當政的小人是宮廷中的弄臣和優伶,又是誹謗!
5. 蘇東坡寫了哪些詩詞引發烏臺詩案的
蘇軾“烏臺詩案”,宋時即已流傳,并有多種抄本、刊本記載。
今所見幾種刊本中,《涵海》本《東坡烏臺詩案》、《懺花庵叢書》本《烏臺詩案》為原案實錄,基本保存了詩案原貌;《苔溪漁隱從話》本按編輯詩話的要求做過刪改。蘇軾“烏臺詩案”即蘇軾四十四歲時下御史臺獄一案。
“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們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而且蘇軾案情涉及詩文,故史稱“烏臺詩案”。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日,蘇軾在知湖州任上,因朝中監察御史何大正、舒直、御史中從李正、國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進狀,舉發其詩文“謗記朝政”,被自湖州追回,八月十八日,下御史臺獄勘問,十三月二十七日結案,擇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這就是“烏臺詩案”的大致始末。
———————————————————————— 至于是那些詩詞引發了此案,說法不一,其實無外乎就是“文字誅心”和“牽強附會”而已。首先有版本說是蘇軾改詩而得罪了王安石,大概過程是:蘇東坡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
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么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
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
又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么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
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但是作為當朝宰相的王大BOSS,會因為改了首詩就貶別人嗎?NO,其實仇恨由來已久,根本原因就是蘇軾蘇先生反對王安石變法,政治敵人肯定要拼個你死我活。
以神宗、王安石為首的政治實權集團倡言改革,實施新政;以司馬光為首的一批元老舊臣,反對改革,抵制新法。蘇軾卻堅定地站在了司馬光一邊。
熙寧三年(1070),蘇軾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公開反對變法。接著,他又寫了“再論”和“三論”,這就注定了他坷坎一生、顛沛流離的命運。
熙寧四年(1071),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以后轉任密州、徐州,元豐二年(1079),他被調任為湖州太守。然后,蘇先生就開始嘲諷了,火力全開! 蘇軾調任湖州,照例應該寫一份謝恩表,他在謝恩表上寫道:“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意思是:您知道我又愚昧又不能適應形勢,難以追陪那些新進的權貴;但又看到我年雖老,卻不愛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 當時朝廷的詔令奏章是要刊行的,稱為“邸報”。
蘇軾的謝恩表在邸報上發表后,引起人們對變法派的無情嘲笑。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出,蘇先生對王大BOOS的單體嘲諷已經擴張到群嘲了。
御史大夫舒亶向皇帝上了一本,說道:“蘇軾的謝表譏切時事,搞得朝野轟動,爭相傳誦。他包藏禍心,怨望皇上,應口譏謗,訕瀆謾罵而沒有人臣之節,萬死也不足以謝圣上。”
他還從蘇軾在杭州等地寫的詩文中找出“訕上罵下”、“公為詆訾”的詞句六十多條,連同搜獲的《蘇軾錢塘詩集》等四本詩集,作為罪證,一并進上。舒亶還振振有詞地說:“陛下發青苗錢,本來是接濟貧民,他卻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教群吏學習法令,他卻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辦水利,他卻說‘造物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推行鹽法,他卻說‘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諸位可以看出,這樣的斷章取義牽強附會,真心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無論蘇先生是否有這個意思,都已經夠他喝一壺了。
字字求心術,狠。案子發到御史臺處理。
蘇軾被從湖州抓回京城,關進了御史臺監獄。開始,蘇軾只承認《山村絕句》等詩反映了一些民間疾苦,但絕無怨謗之心。
但是,隔天一次的審訊、折磨,使他身心交瘁,最后,他只有對這些被指控的“罪詩”,按照主審官的意圖,一一做出違心的解釋,并屈認:“有此罪愆,甘伏朝典。” 現在,重讀這些詩和蘇軾被逼招供的釋詩“供詞”,是很有意思的。
它告訴我們,中國“字字求心術”的文字羅網,是何等嚴酷,而中國文人在文字羅網中的沖決、掙扎,又是何等的可笑和無力。比如,《山村絕句》第一首云: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蘇軾的供詞是:“此詩意言山中之人饑貧無食,雖老猶自采筍蕨充饑,時鹽法峻急,僻遠之人,無鹽食用,動經數月……以譏鹽法太急也。” 又如,《山村絕句》第二首云:杖藜裹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