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宋詞派別:
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岳飛等。
擴展資料:
宋詞簡介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
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
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宋詞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宋詞歷史
2. 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歷程:
1、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2、北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張先、晏幾道二人,
在承襲“余緒”的同時,已出現“革新”的苗頭。張先創制了若干慢詞為詞體的變革作了準備。晏幾道在思想內容上為宋詞的革新開了先例,至張先、晏幾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
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體制,將詞大眾化,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之后的蘇軾繼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徹底破除“詩尊詞卑”,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開創了辛派詞人的先河。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周邦彥兼采眾家之所長,進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進詞體的成熟。在思想內容上增強了詞的“體質”;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注重詞調的整理與規范化,為詞的創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現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局面,社會上唱詞之風仍然盛行,為歌詞創作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大變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動蕩必然波及詞壇與歌壇,對詞體的發展演變產生一定的影響。
李清照親身經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巨大變化使詞的內容、情調,乃至色彩、音響,都隨之發生了變化,由明麗清新變為低徊惆悵、深哀入骨,但是,詞的“本色”未變,她的創作為南渡作家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其詞體被尊為“易安體”。
之后的陸游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辛棄疾“以文為詞”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吳文英等人的成就則在于他們對于詞的藝術表現所作的探討與嘗試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詞的發展與蛻變。
3. 簡述唐宋詞發展歷程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
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4. 宋詞的發展歷程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漢族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也就不再另擬題目了。
5. 簡述唐宋詞發展歷程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6. 詞的發展有幾個階段
一、詞的產生 詞產生在唐代初期,它開始是民間傳唱的一種曲子詞,后經文人模仿創作,逐漸變成一種新詩體。
詞的產生與發展與唐代的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唐代經濟文化繁榮促進了詞的產生與發展。
其次,詞的興起與音樂的發展密切相關。 其三,詞的興起也是詩體發展的結果。
詞最早產生于民間,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中,大量的民間無名氏創作保留了詞的原始面貌。 溫庭筠被稱為“花劍鼻祖”后面出現宋詞的大發展,婉約派、豪放派就是代表,最有明的如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周邦彥、姜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