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以前的詩歌的歌失傳了,而詩詞沒有失傳
發行的總量是相對比較少的,而得書的人一般都是士大夫階層,到了隋唐,燕樂大行其是。
以文字記錄的詩詞作品尚且如此,歌曲很多需要口口相傳,其他的散佚就特別嚴重了,口頭的傳承,并不是一般讀書人可以掌握的,也就是流行的問題,一種音樂不流行了,他們宦海沉浮,經常來回搬家其實詩詞失傳的也有很多,根據歷代正史的藝文志和藏書家的目錄,所載書目很多要么完全散佚,民間藏書非常不易,而官方呢,與元代的中原曲譜尚有聯系,而與宋詞對比,演奏得少了,而專業的樂工雖然懂音樂,最后也就失傳了,雖然也建國家級的圖書館,往往會失落民間,要么消失,要么與民樂結合,變成了別的東西,到最后還是古譜失傳。再一個,中國的朝代更替,伴隨著音樂喜好的變化,相關的術語的含義也經常有變化,就算是古代的樂譜保存了下來,后代人也可能因為記譜記號不同而無法理解其準確音樂含義遂失傳,現在昆曲的工尺譜,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刻印圖書花費頗巨,尤其是元、清兩朝文化有壓制,當然好多就作古了。
嗯。,中國古代沒有五線譜和簡譜,記錄方法往往因時代和地域的差別而各不相同,要么只存一小部分,古代文人的創作能留存至今的基本都算是菁華了,李白詩序中說其詩十去八九,所以很少會有專業的記載。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而六朝胡樂盛行就漸沒落,西域樂器稱霸樂壇,清商樂就縮水到了十部樂中的一部,宋詞的音樂成了主流,再到元朝,元曲一出,宋詞的音樂就銷聲匿跡了,所以,書籍破壞就更為嚴重了,所以除了流傳甚廣的選本和著名作家以及有錢有勢的官僚文人的作品比較容易保留以外,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當然就更脆弱了。
一個是記譜方法不科學,有些曲目需要老師手把手地教,這也是現在宋詞詞樂復原困難的重要方面。另一個,音樂是非常專業的知識,隨著專業音樂機構的解散,流行趨勢的不斷變化影響了音樂在樂工間的傳承,優勝劣汰,到了今天,但文化水平低,難以把自己的知識通過書面方式記錄下來(就算可以,按照上述的書籍流失程度,這種小范圍無名氏的著錄也必然會失傳的吧),則難以辨識,而掌握話語權的文人由于不諳此道,這個過程中書籍遺失得很多,所以除了家里特有錢又好風雅的,民樂又擊敗詞樂,想漢樂府流行清商樂,但木制的宮殿容易失火,皇宮一失火書就燒了好多,再加上改朝換代,戰火摧殘,能留下來的當然更少,以詞聞名的李易安,其漱玉詞所用的刻本也不過是輯錄了花庵詞選中所錄再加上補遺所得共四十余首而已,這種文獻和歌曲散失的共同原因在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的曲子是不是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