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宋詞的賞析論文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盲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
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
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2. 宋詞賞析
“金風玉露”二句由敘述轉為議論,表達作者的愛情理想:他們雖然難得見面,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會,在那清涼的秋風白露中,他們對訴衷腸,互吐心音,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這豈不遠遠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孕蓄無限于有限)“兩情若是”二句對牛郎織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這一驚世駭俗、震聾發聵之筆,使全詞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
(以有限體現無限)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3. 宋詞鑒賞論文
二月東風吹客袂。
蘇小門前,楊柳如腰細。 蝴蝶識人游冶地,舊曾來處花開未? 幾夜湖山生夢寐。
評泊尋芳,只怕春寒里。 今歲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濺裙水。
【鑒賞】: 李商隱作有一詩,“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想思一寸灰”(《無題》)。
這是寫他早春時的一段戀情:時令適至驚蟄,簾外東風細雨,耳畔陣陣輕雷,詩人心頭的“春情”(艷情)隨著大好春光的即將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馬上告誡自己:“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樣爭發,那么他日的痛苦與懺悔就越象香灰那樣積得深厚。這后兩句詩實是一種“反說”,從中不難見其熱戀之情的熾烈,以及與它所同時交織著的萬般痛楚。
同李商隱這位唐代著名詩人《無題》詩一樣,史達祖的這首《蝶戀花》詞,也是寫他悄然而來的艷遇。當然,跟李詩相比,這首詞缺了一些悲劇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濃濃的令人心馳神往的韻味。
這首詞是首先從作者重返杭州城時的心情落筆,而逐步展開的。 “二月東風吹客袂”,是寫時值二月而身從客地歸來。
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動地描繪了他回轉杭城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形象,也暗點了他“近鄉情更怯”的興奮和迷惘的心情。“蘇小門前,楊柳如腰細”,迎接他的,正是“蘇小門前柳萬條,毿毿金線拂平橋”(溫庭筠《楊柳枝》)的初春景象。
而在“蘇小”兩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潛藏著作者內心的一段“艷事”。果然,“柳如腰細”句就象白居易《楊柳枝》“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所寫的那樣,“呼之欲出”地隱嵌著一個“倩影”——當然她并沒有真正出現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這里用了一個“如”字。
但詞人此來,卻又實是“奔”她而來,所以他就循著舊日的路徑繼續向前走去,企圖早早尋覓到她的影蹤。你看,雖然時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卻還認得昔日我與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們正翩翩飛入柳陌深處去呢。
不過,寫到此處,作者的詞筆陡然來了個大轉變,“舊曾來處花開未”?此句表面是說自己此行來得太早,或許當年共游處的叢花至今未開,因而她尚未踐約在此相候;其實也是寫他害怕“不見伊人”的擔憂心理,不過用一問句更顯得婉約纏綿。而事實上,聯系下文看,則他此行確實是“撲”了一個“空”,所以又馬上折入下闋:“幾夜湖山生夢寐”。
這從行文用筆上言,是一種“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時針“反撥”到以前的歲月中去:在沒有回來之前,自己的夢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現過與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鏡頭”!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
這個“生”字不光是單純的“產生”、“生成”之意,而且還包含有“創造”、“想象”之意在內。也就是說,多少個夜晚,我都在努力把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會,想象得更纏綿、更熱烈一些,因而所生的夢境也就越發美好、越發溫馨。
但以上這些又僅僅是“夢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評泊尋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開、人不見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來“評泊尋芳”(意即謂:在萬花叢中評論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評論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來重踐“花前月下”的舊約?這里用了一個“只怕”,雖屬心理估測之辭,然卻又是“實寫”,——同上文“花開未”的問句一樣,它就使感情的表達更顯得委婉有致。
詞情至此,就暫告一個段落,即由開頭歸來時的亢奮迫切而結之于撲空后的惆悵,由開頭蝶嬉楊柳的欣慰高興而結之于情人不見的寂寞。前幾夜的好夢,歸來時風吹衣袂的歡快,蝴蝶領路時的盼望,所有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沖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當口,詞筆卻又陡轉,推出了“絕處逢生”的新境界來:在這無可奈何的現實環境中,詞人卻還有自己的“法寶”,——于是他那無法壓抑的熱情,立刻就展開著“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漲地飛騰起來:“今歲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濺裙水”,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們知道,清明節本是一個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時杭城市民“尋芳討勝,極意縱游,……無日不在春風鼓舞中”(《武林舊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傾都禊飲踏青”(《夢粱錄》卷二)。
今年,則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飲之盛況更將空前。所以作者遙想,今日暫未得見的伊人,到時必將出現在“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行列中間(到時就必能重踐舊日的盟約)。
所以,盡管現在還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飛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顛倒的石榴裙邊去了!拿一句成語來講,這一種想象真有點兒“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現在下列兩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寫“三月三日天氣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繪“繡羅衣裳照暮春”的麗人倩影(以上兩句為杜甫《麗人行》詩句),而是用了一個“濺裙水”的意象把這兩者概括在一起寫,這就顯得既“經濟”,又“香艷”(請想象一下:一群麗人佳娘正在湖濱掬水嬉戲,濺得繡裙上水痕點點,這是一幅多么優美艷麗的“仕女嬉水圖”),確是作者的一個“發明”。
第二,它。
4. 文學,詩詞鑒賞
蘇軾定風波 【序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
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5. 宋詞欣賞
春日即事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1,對首句中的“網”字的賞析。
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緒?作簡要分析。 釋義簡析 首句寫暮春時節的絲絲細雨,連續不斷,相互交織,像是張開了一張彌天大網,要把即將逝去的春天網住。
說雨絲如同網絲,將滿天絲雨想象成彌天大網,這還是比較平常的聯想和比擬,但說雨絲“欲網春”,則是詩人的獨特想象。無邊絲雨細如愁,這春日的絲雨容易喚起人們春光即失的寂寞惆悵,而含愁得思緒與小雨絲絲之間又存在某種形象上、意念上的聯系。
因此由雨絲之網-----愁緒之網,進一步聯想到它欲網春,就非常自然了。 絲雨雖欲網春,但春畢竟網留不住。
眼前所見,唯有“落花狼藉近黃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風雨摧殘的結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標志。
春殘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詩人的寂寞愁悵也更深了。 第三四句轉到詩人自身的處境。
“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閑居之所,既表現門庭的冷落,更含有對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慨嘆。
宿鳥反托出冷寂。“自掩門”的“自”,傳出了一種空廓無聊賴的意味,暗示這樣的寂寞自處、與外界隔絕已非一日。
這里雖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時又含有對炎涼世態的不屑之意。
6. 幾首宋詞的鑒賞
《望江南》賞析 下面以李煜的《望江南》為例,談談情感表達上的反襯。
這種反襯是利用情感落差來表現抒情主人公的某種強烈而深刻的感情。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首詞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國入宋后寫的。
他被曹雪芹稱為“古之傷心人”,由堂堂的凌駕萬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淪落為任人凌辱的階下囚,經歷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這首詞就表達了他對現實處境的無限凄涼之情。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開頭兩句比較直白,感情強烈。作者做了一場什么樣的夢呢?為何引起許多恨呢?這就吸引人讀下去。
以下三句均寫夢境。“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上苑,是皇帝的園林。這里,作者選取了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熱鬧繁華場景:車如流水,馬似游龍。
形象地渲染出了上苑車馬的喧闐和游人的興會。緊接著“花月正春風”一句點明了游賞的時間和觀賞的對象。
春意融融,游人如織,賞花玩月,興致勃勃。這是一年中游上苑的最好時節,也象征著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春風得意的時刻。
一個“正”字聯綴起“花月”和“春風”。更突出了景之濃麗,情之強烈。
這時候,全詞卻戛然而止,也就是意味著作者所沉醉的歡樂達到高潮之際,夢突然醒了。可以想見詩人醒來后的無限悲痛、凄涼,照應開頭的“多少恨,昨夜夢魂中”,產生一種回腸蕩氣的效果。
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涼便越是沉重壓抑;對舊日的歡樂眷戀越深,今日的處境就越凄涼難耐。這種“正面不寫,寫反面”的手法,就是反襯,它利用情感的大喜大悲的落差,有力地襯托了主人公的痛苦心情,使人不禁為之感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相見歡》賞析 《相見歡》是李煜入宋后的代表作之一。該詞上片寫景。
起筆意境宏大,寫滿林子的花漫天飄落的盛況。這是一場華美而凄婉的告別演出。
“謝了”二字含有低回不盡的哀婉。“了”字雖然是個助詞,卻不宜輕輕帶過。
詞學大師葉嘉瑩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做節目時,將“了”字念得很重,令聽眾百感交集,五味雜陳,感受到一種眾芳蕪穢、萬象歸空的蒼茫。“春紅”即春天的落花。
見花落淚本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季候病,對于寄人籬下的亡國奴李煜來說,這種病就來得尤其厲害。看著無數落花紛紛奔赴死亡之旅,詞人不由得發出深重的嘆息:“太匆匆。”
然而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不僅時光無情,自然界的風雨也對美好的事物橫加摧殘。“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用互文的形式,寫出了林花朝朝晚晚遭受雨雨風風摧殘的情形,讀來令人心酸。
下片由寫景轉入人事。看著在風雨中瑟瑟發抖的枝頭的殘花,詞人將之想象成楚楚可憐的淚美人,她在與詞人的對視中充滿無限的依戀之情。
她似乎哀告詞人趁殘紅猶在多喝幾杯,也許明天的枝頭就空空如也了。是啊,“幾時重?”也許永遠不能重逢了。
更何況,即使明天殘紅猶在,朝不保夕的詞人可能也已經命歸黃泉。“相留醉”三字,將花的命運與詞人身世緊密聯系在一起,花戀人,人戀花,如癡如醉,已難分彼此。
另外,“胭脂淚”表面看來是由花面到人面的自然聯想,對于作者來說卻是再貼切不過的寫真。李煜入宋后,基本上過的是以淚洗面的日子。
因此這里的人花對泣,既有對美好事物行將毀滅的傷感,更有“故國不堪回首”的無限絕望。種種悲感,最終化為一聲仰天長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一九字長句如江河決堤,是詞人從肺腑中傾瀉而出的情感激流。
兩個“長”字相加,渲染了一種“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深悲大痛。 這首詞以寫景開始,以寫人結束。
在漫天落花中登場,在滾滾江水中作結。寫景意境宏大,寫人悲恨無盡。
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說“詞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這首即景抒情的小詞,同樣體現了這一點。
《醉花陰》賞析 上闋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后,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
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半夜涼初透”,不只是時令轉涼,而是別有一番凄涼滋味。
下闋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句意,暗寫她無法排遣的對丈夫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讓人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菊花,菊瓣纖長,菊枝瘦細,而斗風傲霜,人則悲秋傷別,消愁無計,此時頓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黃花瘦”作結,取譬多端,含蘊豐富。
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涂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 《蝶戀花》 這是深閨佳人的傷春詞。
作者以含蘊的筆法描寫了幽居深院的少婦傷春及懷人的復雜思緒和怨情。不寫佳人先寫佳人居處。
三迭“深”字,則佳人禁錮高門,內外隔絕、閨房寂落之況,可以想見。樹多霧濃、簾幕嚴密,愈見其深。
“章臺路”當指伊人“游冶處”,望而不見正由宅深樓高而來。可知物質環境之華貴,終難彌補感情世界之凄清。
望所歡而不見,感青春之難留,佳。
7. 介紹首宋詞賞析
烏夜啼 李煜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品評: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籍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襲,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浴雨?所以,此句同樣即是嘆花,又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
“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紅瘦鮫肖,狀如胭脂。
“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戀難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帽呈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自己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撼,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我高中老師給我們補充的,太喜歡我就一字一句打進電腦收藏。需要的話還有一些。
這首詞很美,課本沒有卻是必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