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楚辭漢賦,宋詞元曲的區別
【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
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
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后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
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后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
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
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后,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
《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
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
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從賦的形式上看,在于“鋪采擒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
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
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于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賦的結構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
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贊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的類別 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
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匯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制。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賦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漢代文體。作為文體名稱,它淵源于 荀子 的《賦》;作為文學體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極大影響。
由于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 賦作為一種文體,早在戰國時代后期便已經產生了。
最早寫作賦體作品并以賦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據《漢書?藝文志》載,荀子有賦10篇(現存《禮》、《知》、《云》、《蠶》、《箴》5篇),是用通俗“隱語”鋪寫五種事物。
舊傳楚國宋玉也有賦體作品,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等,辭藻華美,且有諷諫用意,較之荀賦,似與漢賦更為接近,但或疑為后人偽托,尚無定論。從現存荀賦來看,這時賦體還屬萌芽狀態。
賦體的進一步發展,當受到戰國后期縱橫家的散文和新興文體楚辭的巨大影響。賦體的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接近于散文,但在發展中它吸收了楚辭的某些特點——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手法,因而豐富了自己的體制。
正由于賦體的發展與楚辭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漢代往往把辭賦連稱,西漢初年的所謂“騷體賦”,確實與楚辭相當接近,頗難加以明顯的區分。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余緒,這時流行的主要是所謂“騷體賦”,其后則逐漸演變為有獨立特征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東漢中葉以后,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漢賦的這種發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狀況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一時期 自漢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當時所謂“大漢初定,日不暇給”,封建統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錮不嚴,儒家思想尚未占據統治地位。
當時諸王納士,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的辭賦,主要仍是繼承《楚辭》的傳統,內容多是抒發作者。
2. 賦和詩詞的區別在哪
詩詞是詩歌和詞的統稱。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
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于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
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于詩體。.。
3. 賦與詩詞的區別
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而且,賦大多使用駢句,而詩則……嗯,我想基本古體詩不講求格律,而曹丕則首創七言,之后有五言、六言等等。
總的來說是三種不同的文學形式。
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只不過那時候是四言的詩。到后來發展成樂府、古體詩和近體詩。樂府可以合著聲唱。古體詩不太講究格律。近體詩講究格律,分為律詩和絕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詩在唐代到達頂峰,所以說唐詩。
詞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可以配著曲子唱,所以有詞牌。又名長短句,顧名思義,與詩不同,句子有長短。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樂府是合樂的聲詩,以后凡是可傳唱的詩歌,都可稱為樂府,因此樂府不僅是齊言的詩,連長短句的詞、曲,也稱為樂府,如蘇軾的東坡樂府、張可久的小山樂府等便是。所以樂府分兩種,詞雖然稱為樂府,但其實和早期的如漢樂府已經相去甚遠,不能混為一談。
賦,本來是一種寫作手法,解作鋪的意思,指鋪陳言志的手法。戰國后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看到了兩者的密切關系,并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趨于散文化,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謹嚴,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體的流變大體經歷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代表的漢賦,魏晉南北朝流行駢賦和琴賦 ,唐代盛行科舉考試專用的律賦,唐宋時代趨向散文化的文賦各個階段。
這樣大概就比較明確了吧。
參考資料:*
4. 宋詩和宋詞有什么區別
1、和音樂的關系的差異 詩體和詞體的文學特征有著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以格律詩和詞的對比來說明詩體和詞體文學特征的差異。
首先,詩詞和音樂的關系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并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
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音樂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異 外部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句式、句法、韻律、對仗等方面。
首先從句式上看,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古詩長短隨意;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但是詞的唱段不齊也是由格律規定的;其次,詩詞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詩句法相對固定,二三、二二三節奏;詞的句法卻靈活多樣,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煙波;再次,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一樣,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規定;最后,詩詞的對仗規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詩第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如鼎足對,可對可不對。
《眼兒媚》 3、題材內容的差異 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4、語言特色的差異 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艷。 5、風格的差異 詩詞風格上的差異被精練地概括為詩莊詞媚(清李東琪語),即使題材內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大相徑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詩詞作品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
這與詩詞題材內容和語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關系。
5. 詩,詞,賦的區別和聯系及代表作
1、具體區別
1)從時間上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詩就可以從《詩經》追溯起。
賦,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
2)從文學體裁方面
詩,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
賦,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
3)從和音樂的關系方面
詩,將浪漫、神秘的心與靈外化為文字,閱讀者少;
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2、代表作
1)詩
《詩經》
2)詞
《回波樂》、《好時光》、《漁歌》、《轉應曲》、《調笑》
3)賦
《子虛賦》、《甘泉》、《兩都賦》
擴展材料:
1、詩、詞、賦的概念:
1)詩
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2)詞
是由詩衍化而來的。詞的用韻、平仄、字數、句數與近體詩一樣,都有嚴格的規定,并且詞是歌唱的文學,因而詞有詞調,詞牌就是詞調的名稱,信人作詞,要以詞牌來寫,所以又叫填詞。
3)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
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2、詩、詞、賦的特點及聯系
1)在句法及修辭上,
詩: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風多雙數句),每句字數相同,措辭嚴謹
詞:各詩句長短不一,語言較典雅
賦: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并追求駢偶。
2)在藝術手法中,賦是詩最基本的運用手法。
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
百度百科-詞
百度百科-賦
6. 詞、詩、賦有什么區別
三者在形成時間、文學體裁、和音樂的關系有所不同。
一、形成時間: 1、詞: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2、詩:可以從周代《詩經》追溯起。
3、賦: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 二、文學體裁 1、詞:是一種詩的別體。
2、詩: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
3、賦: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
三、和音樂的關系 1、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2、詩:將浪漫、神秘的心與靈外化為文字,閱讀者少。
古代的詩是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 3、賦:因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
所以與音樂關系較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賦。
7. 詩,詞,賦的區別和聯系及代表作
1、具體區別 1)從時間上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詩就可以從《詩經》追溯起。
賦,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 2)從文學體裁方面 詩,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 賦,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
3)從和音樂的關系方面 詩,將浪漫、神秘的心與靈外化為文字,閱讀者少; 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2、代表作 1)詩 《詩經》 2)詞 《回波樂》、《好時光》、《漁歌》、《轉應曲》、《調笑》 3)賦 《子虛賦》、《甘泉》、《兩都賦》 擴展材料: 1、詩、詞、賦的概念: 1)詩 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2)詞 是由詩衍化而來的。
詞的用韻、平仄、字數、句數與近體詩一樣,都有嚴格的規定,并且詞是歌唱的文學,因而詞有詞調,詞牌就是詞調的名稱,信人作詞,要以詞牌來寫,所以又叫填詞。 3)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
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 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2、詩、詞、賦的特點及聯系 1)在句法及修辭上, 詩: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風多雙數句),每句字數相同,措辭嚴謹 詞:各詩句長短不一,語言較典雅 賦: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并追求駢偶。
2)在藝術手法中,賦是詩最基本的運用手法。 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 百度百科-詞 百度百科-賦。
8. 詩和賦有何異同
詩詞歌賦,詩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詞要有一定的格式,由詞牌名確定。歌,就是一種寫作體裁。而賦,一定要講求對偶,華麗工整。
詩詞歌賦,詩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詞要有一定的格式,由詞牌名確定。歌,就是一種寫作體裁。而賦,一定要講求對偶,華麗工整。
詩: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詩有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賦: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于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賦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只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于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后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在遠承《詩經》賦頌傳統,近《楚辭》的基礎上,兼收戰國縱橫之文的鋪張恣意之風和先秦諸子作品的相關因素,最后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的燦爛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