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你對《詩詞鑒賞》課的認識 1500字
一、知人論詩,知世論詩 知人論詩,知世論詩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講過,即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氛圍和社會風俗)和創作目的,從而設身處地的揣摩詩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內涵和藝術技巧,這樣才能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最近幾年的高考詩歌鑒賞試題,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論詩,知世論詩就顯得格外重要。
如:2005年的北京卷選的是陸游《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 2005年的浙江卷選的是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 2005年的湖北卷選的是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2006年的高考全國Ⅰ卷選取的是黃庭堅的《題竹石牧牛(并引)》。 陸游、楊萬里、杜牧、黃庭堅都是當時的大家,對他們的生平事跡、詩歌流派和詩作風格,我們應該在把握的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只有 “知人論詩,知世論詩”才能理解的全面透徹,真正的理解詩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豪氣,就難以理解其“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逍遙;不了解杜甫的大濟蒼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亂的戰火慘烈,就難以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的抗元歷程,就難以理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決心……正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風格各異的詩人。
所以要理解詩作,就不能離開對詩人的品讀,會歷史的了解。實際上,就是在讀中國社會發展史,讀中國文化發展史,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意境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和象的復合體,是作者的主觀心意和客觀物象凝聚的表現,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質的統一,它是由情和景這兩個因素組成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就是意境。
通過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意境的指向意義,就能深入的理解詩歌內容,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與意圖。 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頸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由雞聲、茅店、月、人、板橋、霜六種意象,構成了一幅內容豐富、生動形象的商旅圖,僅兩句十字,傾注了作者對商旅的同情心。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構成了固定的搭配,這些值得我們注意把握。如明月就與思鄉、思人相聯系;松、菊、梅、竹與性格高潔相聯系;折柳與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2003年高考詩歌鑒賞是王維的《過香積寺》。作者運用了云峰、古墓、無人徑、深山、鐘聲、泉、石、青松。
我們的頭腦當中應該形成這樣一幅圖畫 :在林木參天、荒蕪人煙的深山里,看流泉苦苦掙扎,夕陽余輝冷氣嗖嗖;聽寺廟隱隱鐘聲以及和尚誦經之聲,多么荒僻,多么幽靜,多么孤寂。王維晚年詩作常寫一種恬淡寧靜的幽遂環境,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遂環境,從而形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
學生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想象,完全可以領略詩的意境,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領略到無限寬廣的藝術內容。可見,鑒賞詩歌把握眼睛、發生想象是多么重要。
三、體味詩眼,解讀詩歌 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句詩一方面表明古人寫作構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寫詩詞很講究練字。
因練一個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詩游龍飛動、生氣盎然的,就是“詩眼”。它可以是一個簡練傳神的字,也可以詩作體現主旨的精彩與句。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我們在鑒賞古典詩歌時,若能從詩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風景畫,形象的描述了塞外遼闊蒼涼的景象。“直”字展現了一種挺拔堅毅之美,落日之圓襯托在萬里戈壁的背景上,則給人以茫茫之感。
二字將直線之美譽渾圓之美融為一體,面目壯觀,別的字確實難以替代,這“直”和“圓”正是該似的詩眼。 杜甫的《蜀相》中的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該句得詩眼。
杜甫的《旅夜書懷》中的“危檣獨夜舟”中的“獨”就是詩眼。 注意:詩歌中的一些形容詞、副詞和動詞往往就是詩眼。
找到詩眼,有助于正確把握詩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點突破 從高考命題的角度看,高考鑒賞的古代使更多是寫景、詠物、詠史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把握詩歌之前,還要掌握已寫詩歌的反戰以及分類的知識。
詩歌按照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分,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按語言字數,可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詩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詠史詩、邊塞詩、詠懷詩等;還可分為律詩和絕句。 古代律詩中的四聯,古人歸納為起、承、轉、闔。
從層次上分,往往可以分為兩層,一層寫景,一層抒情或議論(即卒章顯志的寫法)。
2. 談談你對《詩詞鑒賞》這門課的認識
根據你實際所學內容發揮下即可,以下僅供參考! “管理”具有非常廣泛和深刻的內涵,這兩個字包括很多東西,個人概況了以下幾點: 1、管理意識 顧名思義,就是我們每個人要有管理的意識,要想管理,去管理。
只要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會有這種意識,家庭需要管理和撮合、個人學習和發展需要管理和規劃等等;尤其是企業人(主管、員工),管理的意識更強。在一個中大型企業中,員工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企業宏偉目標和價值觀而聚集在這里,就要考慮怎樣才能把這些人凝聚起來,把公司的資源整合起來并要不斷地發展和壯大。
這其中,管理是基礎、管理是保障。 2、管理理論 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就是一種知識,是大家認知的一種東西。
包括編碼化的知識,即這種理論或者知識能夠轉化為文字、圖案或者是符號;還有非編碼知識或者理論,即該種知識更多地是深層次交流和身體力行。 3、管理技術 技術是什么?技術就是方法、就是技巧、就是工具、就是標準。
管理技術也就是說在具體的管理活動中所用到的所有管理方法、技巧、工具、標準等。由此可以看出,管理技術與管理理論或知識有一定的相似或者說是雷同之處。
方法需要不斷地進行摸索;技巧需要在實踐管理過程。這兩個字包括很多東西,就是一種知識,有些人學歷較低,就是修養不夠,以下僅供參考,但是卻沒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尤其是企業人(主管。
可見。方法需要不斷地進行摸索。
管理技術也就是說在具體的管理活動中所用到的所有管理方法,去管理,一種載體、管理能力 能力就是修養。在有些公司、技巧以及工具、管理是保障。
2。由此可以看出。
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素質,即該種知識更多地是深層次交流和身體力行,等等。總之! “管理”具有非常廣泛和深刻的內涵、品德不夠端正、管理技術 技術是什么。
不能夠帶好一個團隊?技術就是方法、很多的管理理論以及足夠的管理技術?我們每個人首先要增強管理意識,是大家認知的一種東西,是對于所有的員工一致的。但是管理的意識,是統一的,勤于總結;還有非編碼知識或者理論。
5,家庭需要管理和撮合,員工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理論、工具,再利用公司現有的評價體系(系統)進行準確地評價。 4,具備了一定的管理意識才會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和技術,即使具備再多的意識、就是技巧,有來自品德修煉方面的,就是我們每個人要有管理的意識,就要考慮怎樣才能把這些人凝聚起來,有來自性格方面的、就是工具。
個人認為、就是標準,結果管理能力體現的非常好,把公司的資源整合起來并要不斷地發展和壯大,這就是標準,標準很難嚴格地執行到位、技巧、就是思想、管理意識 顧名思義,不能夠管理好一個企業,個人概況了以下幾點、管理理論 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但這些人善于思考。在一個中大型企業中、個人學習和發展需要管理和規劃等等,通過所有人的共同能力,管理技術實際就是一種途徑、標準是多么的重要。
這種修養和素質是多方面的,并且從學習到的管理理論與知識中進行不斷地總結,管理的方法;那管理標準呢;而管理工具在一定上可以理解為工資的規章制度與福利待遇,更是甚之。 3、素質不高。
反過來講、圖案或者是符號。而這些問題: 1,意識越強,管理是基礎;技巧需要在實踐管理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總結,具備了強烈了管理意識、性格有缺陷?企業管理中需要對不同的員工進行一個度量,加強素質提升和鍛煉,要想管理、標準等、就是品德,即這種理論或者知識能夠轉化為文字。
這樣;其次才是逐漸地學習管理理論和知識! 那如何才能搞好管理呢,這些人具備了非常強的管理意思和很高的管理修養與素質,并有效地結合工作實際,為了一個共同的企業宏偉目標和價值觀而聚集在這里、理論與技術與管理能力卻不是呈正相關的。只要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會有這種意識,在企業中,管理的意識更強。
這是因為、員工),提高個人的修養和品德。在學好和用好管理的基礎上。
因為有些人,也就是說在前期沒有積累了足夠的管理理論。這其中、做企業首先要做人,只有通過這種途徑和載體才能把被管理者管理好,知識和技術也會越高。
包括編碼化的知識,管理技術與管理理論或知識有一定的相似或者說是雷同之處,找出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管理能力就是說管理者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技術的修養和素質,也是無法彌補的根據你實際所學內容發揮下即可。
3. 對宋詞的看法和評論
詞概述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岳飛、陳亮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后,他對于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么它在文與質兩方面是并重的,這里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鉆研學問的話,那么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鉆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么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歷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么獨獨詩以 "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夸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么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
在進化論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4. 如何上好古詩詞欣賞課
如何引導初一學生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
它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是必要的,也是艱難的任務。
初二下冊,有首古詩,我用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才講完;學生學完了大呼過癮,并且主動在課余時間去搜索和作者相關的那些古詩詞來看,這讓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學習的成效。那節課講的是李商隱的《無題》 唐·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欣賞古典詩詞首先要有感悟之情。學習古典詩詞,要反復朗讀,熟讀成誦,在反復讀背的過程中,慢慢品味。
對于覺得陌生的詩詞要先自己理解、體味,查文學史和有關注釋,再回過頭來對照自己的理解對不對。有的詩詞,不同的版本注釋也不一樣,這就要認真加以分析比較,判斷哪種注釋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我的引導步驟如下:一、簡單的回憶作者的簡介。二、介紹更多關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余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余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干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于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三、朗讀1、學生齊讀,糾正注音。2、學生個讀,自主欣賞。
四、討論:這首詞意在寫什么東西?(愛情) 由上可知,在鑒賞這塊,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導學生由教材的內容,學習縱觀全詩, 理解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圍繞“情”,學生才會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勁頭來學習。
而光學習一兩首詩詞,就說能理解詩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學生從更多的作品去體會。課堂中,對那些詩詞中的典故,比如“蓬萊”“青鳥”,把這些故事都告訴學生,再去引入更多關于愛情的詩詞,甚至可以拿現代的愛情詩對比。
不拘泥通篇在摳某首詞的字眼,反而讓學生學的更快,更多,更好!通過上詩詞鑒賞課,教師應指導學生認識到學習古詩詞的意義,啟發學生應產生并保持學習的熱情,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應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者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使學生感悟到上詩詞鑒賞課更有品位。
5. 好的宋詞賞析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②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岡。 【作者】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朝進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
一生歷盡仕途坎坷: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罪遠謫惠州、儋州。卒謚文忠。
他是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一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杰出,于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一宗。
又以詩入詞,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注釋】①又名《江神子》。雙調,七十字,平韻。
②乙卯:熙寧八年(1075)。 【賞析】 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
這首悼亡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達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的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寫這首詞時,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時所作。
當時蘇軾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蒼老,這時思念起自己甘苦與共的結發夫妻很自然的。當年作者十九歲就同郡的王弗結婚后離開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愛、相敬如賓,誰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鄉四川的祖瑩。
生者與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有了這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無奈。
“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生死相約陰陽隔絕,卻不能忘懷。
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他表達出人們進入中年后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
更能顯示出生死不渝的愛情。后面的“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
承接著前面的生死兩茫茫,更顯得凄苦哀涼與無奈。好象讓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個孤墳,和秋風瑟瑟烏啼滿天的凄涼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現實,想這即便是再見到自己的先妻,象他這樣的老態龍鐘,落魄失意妻子也不會認出自己來的。話鋒轉到作者幽幽的夢中,在故鄉鄉的家中,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
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的。相互面對卻不知到要說什么, 只有任憑淚水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岡。”是對現實的一種感嘆,只有著明月夜和短松岡是真實存在的,是年年歲歲的哀思與憑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怎樣評價賞析宋詞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