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唐代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由于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2. 試概括宋詞的發展概括
起源
曲子詞源自漢族民間,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于漢族民間俗文學的觀點已得到廣泛承認。隋唐之際發生、形成的曲子詞,原是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歌唱的。“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 發展在唐朝時已經出現,最初在漢族民間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宋詞以描寫艷情為主。
巔峰蘇軾應該可以說是文人抒情詞傳統的最終奠定者,而一些人認為,這也正是歷史發展的下坡路的開始,宋詞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陳師道用“以詩為詞”評價蘇詞,道中蘇詞革新的本質。從整體上觀照,詞的“雅化”進程,某種意義上也是詞逐漸向詩靠攏的一個過程,努力跨越“言志”與“言情”界限的過程,所以,陸輔之才說:“雅正為尚,仍詩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詞。”蘇軾以前,這個過程是漸進的,至蘇軾卻是一種突飛猛進的演變。首先,蘇軾詞擴大了詞境。蘇軾之性情、襟懷、學問悉見之于詩,也同樣融之于詞。至此,詞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質性的突破。
3. 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宋詞派別: 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岳飛等。 擴展資料: 宋詞簡介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 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 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歷史。
4. 誰能一下簡述"宋詞"的發展歷史.
宋詞的發展歷史 北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晏殊與歐陽修生當承平之世,二人喜愛南唐馮延巳詞,而又無有馮延巳的經歷與感慨,其所作詞,或“風流蘊藉”、“溫潤秀潔”而多帶“富貴氣”,或“疏雋”、“深婉”而兼有“鄙褻之語”,與西蜀“花間”并有許多共通之處。晏殊的《珠玉詞》以及歐陽修的《近體樂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內容上,未曾突破傳統題材,在藝術形式上,也未見新的創造。
在北宋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中,晏殊、歐陽修的創作,主要在于繼承;張先、晏幾道的創作,則已稍露宋人特色。張先、晏幾道二人,在承襲“余緒”的同時,已出現“革新”的苗頭。
張先歌詞創作,宛轉典麗,思想內容雖未曾突破“花間”范圍,但他創制了若干慢詞,在藝術形式上,為詞體的變革作了準備。晏幾道的創作,在藝術形式上,雖仍為“花間”式的令詞小曲,但其“寓以詩人句法,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黃庭堅《小山集序》),在思想內容上為宋詞的革新開了先例,不可視之為“追逼花間”(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而已。
宋詞發展至張先、晏幾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過渡。然而,在這一過渡階段中,宋詞的變革已經開始。
其中,第一位變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歲,比歐陽修大12歲,三人同屬于北宋前期的歌詞作家。
但是,柳永的影響卻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個北宋詞壇。柳永所走的道路與晏、歐完全不同。
晏、歐是政界、文壇的顯要人物,柳永卻是個“失意無聊,流連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他的創作廣泛地接觸了社會人生,除了男女戀情,還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側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部分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而且,他還善于吸取民間歌詞的養分,采摘民間曲調入詞,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體制。因此,柳永的創作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北宋中后期,蘇軾登上詞壇,為北宋詞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蘇軾把詞當作“詩之裔”(《祭張子野文》),在柳永開拓疆界、擴大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變革”。
《東坡樂府》中出現了〔沁園春〕“孤館燈青”、〔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及〔念奴嬌〕“大江東去”等一類篇章,為北宋詞壇增添異彩。詞至蘇軾,“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卷四),已成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在歐、晏時,詞的創作已不僅僅為了應歌,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蘇軾的出現,促進了北宋詞朝著多極方向發展。一方面,柳永的影響極為深遠,北宋慢詞創作,自蘇軾、秦觀繼起之后,更加興盛;另一方面,蘇軾同時及稍后,若干追隨者學其作詞,雖各有所得,卻不拘一格,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柳、蘇的“變革”及其相互競爭的結果,使得北宋詞壇出現了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發展變革階段中的北宋詞,并非所謂“婉約”“豪放”兩種風格、兩種流派所能概括。
在這一階段中,除了柳永、蘇軾的“變革”,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也為北宋詞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進作用。秦觀出于蘇軾門下,他“自辟蹊徑,卓然名家”(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
他的詞“俊逸精妙”(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與蘇軾并不相近。趙令畤為蘇軾門客,學蘇軾作詞,亦未得其真髓。
但是,秦觀所作〔調笑令〕10首(并詩),歌詠歷史上許多美女的故事,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12首,將張生、崔鶯鶯的故事譜入歌詞,構成了大曲的雛形,不僅為后世戲劇之濫觴,而且也為多種風格的北宋詞增加了品種。此外,賀鑄的歌詞,“高絕一世,盛麗如游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張耒《賀方回樂府序》),這同樣也為發展中的北宋詞增添了姿態。
北宋后期,周邦彥兼采眾家之所長,進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進詞體的成熟。在歌詞創作的思想內容上,周邦彥“以旁搜遠紹之才,寄情長短句”(劉肅《片玉集》序),增強了詞的“體質”;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周邦彥“多用唐人語檃括入律”(《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 并注重詞調的整理與規范化,為詞的創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歌詞創作出現了新的情況。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現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局面,社會上唱詞之風仍然盛行,為歌詞創作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大變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動蕩必然波及詞壇與歌壇,對詞體的發展演變產生一定的影響。
南宋時期的歌詞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創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態度與方法。
5. 簡述唐宋詞發展歷程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6. 簡述唐宋詞發展歷程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
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7. 宋詞的發展史是什么
原發布者:君臨天下
探尋宋詞之宋詞發展歷程
提起中國文化,古今中外的學者都會傾服于它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文化不斷發展創新,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明清小說,直至現在的網絡文學,就如百花齊放一般,各具魅力。尤其是唐詩、宋詞,這是綻放在中國文壇上的兩朵奇葩,一個優美絕倫,一個豪邁大氣,獨具風騷的影響了一代代的文人學者。因此,對唐詩宋詞的研究也成了文人學者的愛好,可知每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都有其來源和逐步的發展歷程,當然,作為中華文明燦爛的長卷之中最為絢麗的華章之一的宋詞也有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下面讓我們一起翻開這一頁頁篇章。
篇章一:序幕————“詞”的來源
詞,正如我們所知,興盛于宋,所以后人提起詞才會直接稱為宋詞。但追述詞的發展歷史,可源自五代十國,甚至更早,不過真正作為一種文體出現則是形成于唐,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燕樂的廣泛流傳,使得人們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之后又出現了“敦煌曲子詞”,這就是所考究來的最早的詞了。不得不提的是,詞,在唐代還衍生了幾種別稱,除了“曲子詞”外,還被稱作“詩余”,“長短句”等等,這些我相信我們都可以從詞的特征得出一些命名的規律。盡管依然帶有點詩歌的韻味,側重于描述浪漫文風,但已漸接近民間口語。至于有唐詞之冠之稱的溫庭筠,其在詞上的造詣,就不用
8. 簡述宋詞發展的四個時期及其發代表詩人
宋詞的發展歷程前賢今哲多有論述,然因視角不同,觀點亦異[1].本文則試圖從詞人群體的更迭、政治環境的變化、抒情范式的變革等方面來分期考察宋詞的發展歷程.
兩宋三百馀年的詞壇,先后共出現過六代詞人群體[2],宋詞的發展歷程也相應地經歷了六個階段.
一、第一代詞人群(1017—1067)的因革[3]
第一代詞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張先(990-1078)、晏殊(991—1055)、歐陽修(1007—1072)等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們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兩朝的“承平”時代,個體的社會地位都比較顯達,除柳永、張先以外,差不多都是臺閣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歐陽修官至宰輔,位極人臣,人生命運相對來說比較順利適意.其詞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時代的享樂意識和樂極生悲后對人生的反思.
這一代詞人,從創作傾向上可分為兩個創作陣營:柳永、張先為一陣營,晏殊、歐陽修、范仲淹、宋祁等為一個陣營.
二、第二代詞人群(1068—1125)的開創
第二代詞人群,是以蘇軾(1036—1101)、黃庭堅(1045—1105)、晏幾道(1038—1110)[5]、秦觀(1049—1100)、賀鑄(1052—1125)、周邦彥(1055—1121)等為代表的元佑詞人群.此外著名的詞人還有王安石(1021—1086)、王觀、李之儀(1048—1127)[6]、趙令畤(1051—1134)、晁補之(1053—1100)、陳師道(1063—1101)、毛滂(1064—1121)等.
這代詞人的創作歷時半個世紀,大致始于十一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終于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初.第一代詞人柳永、范仲淹、晏殊等已于十一世紀五十年代先后去世,只有張先、歐陽修兩位詞壇老將活到七十年代而親手傳下接力棒.第二代詞人中,王安石、蘇軾的詞創作開始于六十年代.而作為一代詞壇領袖的蘇軾,其詞風直到七十年代,亦即歐陽修、張先行將退出詞壇之際,才走向成熟.其他如黃庭堅、秦觀、賀鑄等,也是到七十年代后才嶄露頭角.故第二代詞人的創作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