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的特點
指一種由元曲發展過來的戲劇形式。
“傳奇”一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內涵比較寬泛。唐代傳奇是指文人文言小說;宋代諸宮調、戲文均可稱為傳奇;元代戲劇也有人稱為傳奇。
到明代以后,它既包括南戲一派的戲劇形式,也可指采用唐代傳奇手法寫作的文言小說。 造成明代雜劇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明代傳奇的興盛,明代傳奇是指在宋元南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
南戲與傳奇盡管是同源一脈,但二者仍有區別。從總體上看,南戲是早期比較持樸的民間戲劇形式,傳奇則經由文人進行了雅化,體制上更為宏偉,藝術上也趨于精美。
南戲全唱南曲,傳奇則兼用北曲。南戲多為民間俚曲小調,宮調沒有嚴格的規定,傳奇則用宮調區分曲牌。
明代傳奇與雜劇在形式上的區別 第一,在體制規模上,元雜劇以一本四折為通例,明代雜劇雖然有所突破,但規模仍然不大;而明代傳奇短的也有十幾出,一般都在幾十出以上,有的甚至長達一百多出,在體制規模上更加自由和龐大。 第二,在曲調曲牌上,雜劇一折用一套曲子,曲子可多可少,但都要使用同一宮調。
明代傳奇則不受這種限制,可以“借宮犯調”,而且除南曲外還適當采用北曲曲牌。 第三,在演唱方式上,元雜劇是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對話和動作。
傳奇則有多種演唱方式,抒情和敘事的形式更加自由靈活。第四,在角色行當上,明代傳奇比雜劇酌劃分更為細致,包括生、旦、外、貼、丑、凈、壟謠有小生,小外、老旦、小旦、小丑、副凈、副末等。
由于明代傳奇在體制上吸收而又超越了南戲和雜劇,使得它在形式上更加活潑,規模宏大,所以文人將它作為施展自己才華、寄托情志的重要媒介,民眾則喜歡用這種內,容豐富、情節曲折、聲調悅耳的藝術形式作為消遣和如樂的途徑。因此它在明代很快發展流行起、來,成為戲曲舞臺上居于主導地位的形式。
望設為好評 謝謝。
2. 搜集外國人學習中國唐詩宋詞的趣事和另外
外國人學中文的尷尬趣事 -------------------------------------------------------------------------------- 多倫多信息港 2004-12-23 22:20:00 深圳新聞網 【多倫多信息港】望文生意 洋人:“你們中國人的確是一個勤奮的民族。”
中國人:“怎見得?” 洋人:“每當我早晨經過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寫著‘早點’兩個大字,提醒過路上班的人,不要遲到。” 老外評老外 初到美國時,幾個中國同學請我到一家中餐館上給我接風洗塵。
小林看到鄰桌幾個洋人在用筷子,便說:“現在會用筷子的老外越來越多了!” 小王接著說:“那些老外不但會用筷子,還會點菜呢。他們再也不是只會叫雜碎、春卷了。”
小張正要開口,只見鄰桌一個已吃飽喝足的老外慢條斯理地走到我們桌前來,用他那極其標準的京片子說:“請你們搞清楚,在這里,你們才是老外。” 打架三次 一位美國友人回國,請他談談觀感。
他說:“在你們這兒吃一餐飯,要打三次架。” 他解釋說:“一進餐廳,為了推讓座位,主客就開始互相拉扯,接著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擋一番,最后為了付賬,更會展開一場精彩激烈的爭奪戰。”
無法控制 一位外國留學生在大陸某地參加“普通話演講比賽”,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諸位女士、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我與貴國語文的關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關系一樣,我很愛它,卻又無法控制它。”
外國人的好與更好 有一個剛來中國不久的外國人,他只會說兩句中國話:“很好”、“更好”。 一天,仆人說:“我要請假兩星期。”
外國人說:“很好。” 仆人說:“因為我父親死了。”
外國人說:“更好。” 不是東西 一位自命為中國通的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時說:“中國人把物品稱為‘東西’,例如桌椅、電視機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例如蟲、鳥、獸、人……等等,所以,你和他都不是東西,我自然也不是東西!” 外國人看麻球 有個好吃的洋人,從中國帶了幾個麻球回國去,逢人便說:“你們看中國的麻球,真稀奇! 沒有洞,豆沙是怎么放進去的?再說,你們看,這芝麻,一顆顆地貼,需要多少時間啊!” 中國太奇妙了 有位美國朋友訪問了中國后,對翻譯說:“你們的中國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
譬如: ‘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是說中國隊勝了;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又是說中國隊勝了。總之,勝利永遠屬于你們。”
處處都漂亮 一位外國朋友不知道中國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謙詞。一次他參加一對年輕華僑的婚禮時,很有禮貌地贊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說了聲:“哪里!哪里!”不料,這位朋友卻嚇了一大跳!想不到籠統地贊美,中國人還不過癮,還需舉例說明,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國話說:“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結果引起全場哄堂大笑。
數學中文 一位美國數學系的研究生來臺灣搜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資料,朋友請我代為招待。他是首次來到東方,也沒有學過中文,可是竟在短短半小時內學會寫錯綜復雜的“張”字——而且還是草書。
驚訝之余,不免向這位天才請教。他說:“這沒有什么,我只是用一筆把三又四分之十三這個數字寫出來而已。”
“吻”字新義 美國青年比利學習中文。當學到“吻”這個字時,比利提出了疑問:“吻字會意就是‘勿’,‘口’,不動口如何接吻?” 有人想了想,笑著回答:“中國人個性比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說話’的意思。
你接吻的時候,會說話嗎?” 吃水餃 在紐約的一家中國餐館,我親眼看見一位外國朋友吃水餃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習慣,先喝湯;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湯先喝完,然后開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將每一只餃子切開,使肉餡和餃子皮分開,然后吃一口餃子皮,再吃一口餡…… 慢慢咀嚼、品嘗,吃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向我投來微微的一笑。我見狀,走近問:“好吃嗎?”他用生硬的中國話答:“如果再能配上一點果子醬和奶油,那會更加OK。”
魏什么 德友人魏特茂,娶了中國太太。某日遇一老翁,兩人寒暄起來。
老翁:“您貴姓?” 德佬:“我姓魏。” 老翁:“魏什么?” 德佬:“為什么?姓魏也要為什么?” 各種各樣的“汁” 有一次,專考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托福”試卷上出現了一道填空題:“絞盡___汁”。
試卷收上來,老師發現答案多種多樣,但都沒答對,如: “絞盡墨汁”; “絞盡乳汁”; “絞盡果汁”; “絞盡湯汁”; 老師在后來評講試卷時,對這批未來的來華留學生說:“你們真是‘絞盡腦汁’也沒寫出‘絞盡腦汁’。”。
3. 唐詩宋詞發展的原因
唐詩發展原因很多:1、唐朝的科舉制度極力推崇詩歌,科舉考試分進士和明經。
自高宗起規定以詩賦作為進士考試的內容,玄宗時以詩賦取士以蔚然成風。 2、魏晉詩歌發展,為唐朝詩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唐朝經濟繁榮,促進了詩歌的發展。 4、唐朝的文化交流頻繁,對于詩歌也是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5、唐朝的風氣開放,對于詩歌的發展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發展軌跡:魏晉時期的詩歌已經在音律和形式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唐朝初期的詩歌律詩的發展以沈宋為代表,五言律詩形成雛形。 以初唐四杰為代表,五言律詩得到進一步發展。
之后各個流派出現并發展成熟,像王孟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以王昌齡、岑參王維代表的邊塞詩派。這時除了內容,形式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后來隨著李杜的出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流派得到迅速發展。隨著這兩位大詩人的出現,之后,唐朝詩歌便逐漸衰落。
中晚唐詩歌的發展相對低落。只是簡述,太多了,這個問題。
贊同6| 評論 宋詞興盛的原因 清代潘德輿說:「詞之有北宋, 猶詩之有盛唐。」宋是詞的興盛時期, 上自帝王卿相, 下至倡優歌妓, 莫不競作新聲。
據唐圭璋《全宋詞》輯入兩宋詞人一千二百馀家, 詞二萬一千六百馀首。 可見, 宋代詞人之多, 詞作之富, 任何時代都不能與之比擬。
宋詞興盛, 大致有以下諸方面的原因: (1) 經濟的繁榮 北宋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治統治, 加強了集權制度, 抑制了地方勢力的興起, 使國內局勢較安定; 宋室還采用一系列措施, 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興起, 城市經濟頗為繁榮。 北宋前期, 中原地區百馀年間沒有受到兵禍, 與社會經濟繁榮相適應的藝術文化也迅速地發展起來, 其中特別是形式簡短, 以歌唱為特色的詞, 如同盛唐之詩,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發展。
(2) 教坊與歌樓的設立 為了適應當時統治者的娛賓遣興,歌舞升平的需要, 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樓妓館, 貴族豪紳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這都促使歌詞更加普遍地發展。 (3) 文學本身的發展 詩歌發展到唐末, 無論長篇短制,古體律絕, 都達到成熟的階段, 作家再難有新的突破, 另一種文體代之而興, 而詞正是代詩而起的新形式。
詞在晚唐五代專門摹寫閨情, 而在宋代, 詞則成為士大夫享樂的一部分。由於晚唐五代的詞境界狹窄, 這便給宋代作家留下充分馳騁才情的廣闊天地。
他們運用自然而通俗的腔調, 表達著真摯而坦率的感情, 因此詞的題材越加廣闊, 詞的體制也逐漸完備, 藝術風格上也呈現多樣化, 可謂進入詞的黃金時代。 。
4. 唐詩宋詞與我何關
以你這種邏輯,那歷史都遠去、新聞政治民生之事大都是別人的事……如此等等都于我何干?于我相干的也就唯有自己腳下這方寸地,自己碗里那二兩米了。
人終究是為精神而活著、因思維而為人,精神的愉悅和充實、思維的歷練需要一些載體,而唐詩宋詞就是之一。就象從中學往后的課堂教育中,有很多生活實際中未必用到的東西就是充當這樣的作用。
具體講,唐宋詩詞于我們的關系有三:一、給予美的享受和愉悅。文學是一種藝術,詩詞是文學的一種形式,唐詩宋詞可以說是詩詞的精品,是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優秀藝術品,所以它必然具有藝術的共性,即能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
如果你沒感受到那說明你的文學素養不夠,正說明你該學習。二、提高人文和思想內涵。
古往今來時移事變,惟有人性不變,人性永遠是相通的。古詩詞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印記和人文信息,細細品位可以收益很多的。
三、增強語言表達與溝通的能力。人是群體動物生活在社會中的,唐詩宋詞作為我們的文化傳承,廣為大眾接受,尤其很多典故、章句因其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在我們的文字和口頭的語言表達中廣為引用。
用是語言表達需要,別人用你不懂,那說明你語言能力底下甚至愚昧,這就是溝通需要。如果你對唐詩宋詞不太感興趣的話,不必要去作考據研究,但多讀多接觸一些還是必需的,排斥是絕不應該的。
5. 關于語文的新聞
△ 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新聞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1)新聞三個特點: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3)記敘的六個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 新聞的語言特點:
(1)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2)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 新聞的特點:
(1)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2)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3)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4)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與名師同行
----初中語文教研組活動
2011年10月27日上午,李冰校長和我校初中語文教研組九位教師一同前往西北大學附屬中學參加了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的公開授課和學術報告活動。
余映潮老師是湖北荊州市教科院中學語文教研員,全國優秀語文教師。中學語文“板塊式教學思路”的創造者,中學語文“活動充分、積累豐富”代表人。全國中語會兩任理事長張定遠先生和陳金明先生譽之為“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領軍人物”、“中青年語文教育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余映潮老師與西北大學附中初一、初二學生分別合作,帶給我們了兩節精彩的語文課。《詠雪》一課以朗讀訓練串起整個課堂,從“讀得清楚”、“讀得好聽”、“讀得有味”三個層次角度出發,訓練學生“文序停頓”、“音步停頓”、“特殊句式停頓”三種朗讀方法。《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則選擇將閱讀能力訓練作為整節課的中心,精致品析寓言中人物對話,令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主動體驗朗讀以獲得閱讀經驗,用訓練推進課堂。這兩節課課堂設計不同,卻都處處滲透著余老師作為一個“語文人”的智慧。
隨后,大家又傾聽了余映潮老師《怎樣的課才是好課》的專題報告。報告中談到我們一般的授課大都是解讀性質的課,而真正的好課應該是有知識的課,有訓練的課,有深度的課,有美度的課。好課應該有以下八個標準:(一)充分有效利用課文的課,充分設計學生有效活動的課;(二)讓學生真有收獲的課,讓學生大有收獲的課;(三)關注語言教學的課,關注能力訓練的課;(四)得體的課,得法的課;(五)著力于思路清晰的課,著力于提問簡潔的課;(六)內容集中深入的課,學生集體訓練的課;(七)注重細化角度的課,注重深化方法的課;(八)講求教師素養的課,講求教師教學藝術的課。
當日下午的學科教研活動中,參加聽課的老師積極熱情地介紹了聽課和報告的內容,全組老師積極研討,都表示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促進專業的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的這條路沒有止境,在教學這條路上,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一個有智慧的教育者!
6. 求南京市高中必修一教材中的唐詩宋詞名家名篇
這個是高中語文必修1教材目錄,所有的課文都有電子課本,
/gybx1/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 沁園春 長沙
2 詩兩首
雨巷
再別康橋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單元
4 燭之武退秦師
5 荊軻刺秦王
6 鴻門宴
第三單元
7 紀念劉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第四單元
10 短新聞兩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11 包身工
12* 飛向太空的航程
表達交流
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園丁贊歌 記敘要選好角度
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
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
朗誦
梳理探究
優美的漢字
奇妙的對聯
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
名著導讀
《論語》
《大衛·科波菲爾》
7. 唐詩宋詞與我何關
以你這種邏輯,那歷史都遠去、新聞政治民生之事大都是別人的事……如此等等都于我何干?于我相干的也就唯有自己腳下這方寸地,自己碗里那二兩米了。人終究是為精神而活著、因思維而為人,精神的愉悅和充實、思維的歷練需要一些載體,而唐詩宋詞就是之一。就象從中學往后的課堂教育中,有很多生活實際中未必用到的東西就是充當這樣的作用。
具體講,唐宋詩詞于我們的關系有三:
一、給予美的享受和愉悅。文學是一種藝術,詩詞是文學的一種形式,唐詩宋詞可以說是詩詞的精品,是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優秀藝術品,所以它必然具有藝術的共性,即能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如果你沒感受到那說明你的文學素養不夠,正說明你該學習。
二、提高人文和思想內涵。古往今來時移事變,惟有人性不變,人性永遠是相通的。古詩詞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印記和人文信息,細細品位可以收益很多的。
三、增強語言表達與溝通的能力。人是群體動物生活在社會中的,唐詩宋詞作為我們的文化傳承,廣為大眾接受,尤其很多典故、章句因其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在我們的文字和口頭的語言表達中廣為引用。用是語言表達需要,別人用你不懂,那說明你語言能力底下甚至愚昧,這就是溝通需要。
如果你對唐詩宋詞不太感興趣的話,不必要去作考據研究,但多讀多接觸一些還是必需的,排斥是絕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