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軾的詩詞鑒賞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蘇軾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空鎖樓中燕。
古中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這首詞寫于元豐元年(1078)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詞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狀燕子樓小園清幽夜景,抒燕子樓驚夢后縈繞于懷的惆悵之情,言詞人由人去樓空而悟得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之理。作者題記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張尚書之愛妾,能歌善舞,風情萬種。張氏死后,盼盼念舊情不嫁,張尚書為其所建的燕子樓獨居了十多年。作者聲稱自己夜宿燕子樓,夢到盼盼,因作此詞。
上片寫夜宿燕子樓的四周景物和夢。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后的情感抒發。
接著景由大入小,由靜變動:曲港跳魚,圓荷瀉露。詞人以動襯靜,使本來就十分寂靜的深夜,顯得越發安謐了。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寂寞無人見”一句,含意頗深:園池中跳魚瀉露之景,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自己偶來,若是無心,雖眼前,亦不得見。
以下轉從聽覺寫夜之幽深、夢之驚斷: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夢被鼓聲葉聲驚醒,更覺黯然心傷。“紞如”和“鏗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片末三句,寫夢斷后之茫然心情:詞人夢醒后,盡管想重新尋夢,也無處重睹芳華了,把小園行遍,也毫無所見,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詞先寫夜景,后述驚夢游園,故夢與夜景,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
下片直抒感慨,議論風生。首三句寫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此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詞人無限的悵惘和感喟。“燕子樓空,佳人何,空鎖樓中燕”的喟嘆,由人亡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然后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古今”三句,由古時的盼盼聯系到現今的自己,由盼盼的舊歡新怨,聯系到自己的舊歡新怨,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表達了作者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結尾二句,從燕子樓想到黃樓,從今日又思及未來。黃樓為蘇軾所改建,是黃河決堤洪水退去后的紀念,也是蘇軾守徐州政績的象征。但詞人設想后人見黃樓憑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抒發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無窮感慨,把對歷史的詠嘆,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巧妙地結合一起,終于掙脫了由政治波折而帶來的巨大煩惱,精神獲得了解放。
這首詞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詞中“燕子樓空”三句,千古傳誦,深得后人贊賞。此三句之妙,正如鄭文焯手批《東坡史府》云,“殆以示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跡象也。
2. 蘇東坡的詩詞鑒賞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詠史懷古詞,是全宋詞中一首千古傳誦的詠史佳作。
這首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主要描寫赤壁的景色,同時兼懷古人,仿佛是由遠景、近景、特寫等一組不同的鏡頭組成的畫面組合。首三句,仿佛是遠景掃描,長江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亙古不變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風流人物。
次三句,鋪陳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戰場。“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處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戰場,只是借“赤壁”之名詠寫古事,抒發感嘆。
上片最后兩句,是整個上片景物描寫的總結,引起了下片對周瑜的追懷。下片懷古,詞人抓住周瑜年輕有為這個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
想當年,年輕的周瑜手執羽扇,頭戴綸巾,他是那樣的英俊瀟灑、倜儻風流;他又是那樣的富有謀略,談笑之間,曹軍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為,在年輕的時候便建立了世人矚目的赫赫功績,而自己現在已鬢染霜華,卻一事無成,一腔報國之志無處施展。
這是讓詩人無限感傷的原因所在。“多情應笑我”始,自我傷感之意由此可見。
華發早生,功業無成,失望之余,詞人不免產生人生如夢之感,因而結尾二句歸結為詞人深沉而又頗多消極的慨嘆。人生如夢,世事滄桑,面對滔滔東流的江水,詞人只有舉杯對月,自澆心中愁緒。
這首詞在吊古的基礎上傷今,回到現實,抒發自我的感傷。總體看來,這首詞寫得雄渾豪放,大開大闔,氣象恢弘,堪稱歷代詠史懷古詩詞之絕唱,亦開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靜,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
“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3. 蘇軾詩詞鑒賞
東坡詞中,有一個或顯或隱、貫穿始終的基調,我們不妨稱之為“人生詠嘆調”。
和之相伴隨的,則是作者持續不斷的人生思索摘要:其廣度和深度在詞史上都是前無古人的。 東坡詞所體現的人生思索主要有以下三對人生矛盾摘要: 一、出仕和退隱。
蘇軾早在26歲時即踏上仕途,長時間在宦海浮沉,反復地面臨著人生抉擇,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貶竄之時。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豪言壯語,最能代表他對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無多,便漸漸傾向恬退摘要:“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在經歷了宦海浮沉之后,詞人更體悟到仕途的曲折和險惡摘要:“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里煙浪云帆。”其退隱的內在要求自然格外強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歸”卻又想到功業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來摘要:“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可見詞人仍在出入之間徘徊。
在詞人看來,解決這一矛盾最好的辦法是功成身退摘要:“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 二、理想和現實。
詞人盡管懷抱著“致君堯舜”的理想,但現實卻難盡如人意摘要:煩冗的宦務和頻繁的調動使他身不由己摘要:“長恨此身非我的,何時忘卻營營”;“人生底事,來往如梭”。他的飄泊感、淪落感、厭倦感也油然而生摘要:“生人到處萍飄泊”;“天邊同是傷淪落”。
烏臺詩案,黃州及嶺海兩度流貶,都曾使詞人的理想破碎,“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迭”。詞句飽含曲折和難言的苦衷!詞人忽而迷惘摘要:“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忽而自嘲摘要:“三入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忽而負屈摘要:“問公何事,不語書空”;忽而沉痛摘要:“珠淚濺,丹衷碎”;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發的。
詞人從現實出發,走向理想的步履為什么那樣艱難?一是朝廷黨爭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訐,爭斗不休,使蘇軾難以大展經綸。二是宋王朝國力的貧弱,再加上國策的保守,決定了統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為,“道大難容,才高見嫉”(薛瑞生語)的蘇軾的命運不問可知。
那么,如何解決理想和現實的種種矛盾?蘇軾的回答大致是摘要:淡化功名意識;守著“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隨機應變的人生哲學;抱定“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 三、宇宙和人生。
這是一個沉重的帶有根本性的課題。“閬苑先生須自責,蟠桃動是千秋。
不知人生苦厭求”。蘇軾在帶有神話色彩的奇想中觸及了宇宙無窮和人生短暫的深刻矛盾。
有見于此,他對于日居月諸時不我待異常敏感摘要:“人事凄涼,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種對于人生短促的慨嘆,和其惜花傷春之詞同樣表現出對生命本體的憂思。
但蘇軾并非一味浩嘆,他在《赤壁賦》中就從宏觀的角度提出了一種達觀的詮釋摘要:“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和我皆無盡也”。他在詞作中經常表現出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就和這種達觀的態度相表里。
我以為東坡詞中最值得關注的,還是那些富有積極思想意義的部分。表現為摘要: 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這在前期的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表現得十分充分。即使詞人身處逆境,我們仍能看到他積極進取的態度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摘要:“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還有更多的作品寫對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的瀟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樣顯示了詞人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嗎? 在順境中的淡泊。元豐末年至元?年間,蘇軾時來運轉,甚至有過“未周歲而閱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處”時,卻懷念黃州東坡雪堂“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他還告誡自己說摘要:“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同前)。元?六年三月,將自杭州知州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時作《八聲甘州·寄參廖子》詞,偏要表白自己摘要:“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蘇軾這種在順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難能可貴。 在逆境中的從容。
作于黃州時期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便是一個顯例。上片寫途中遇雨時的情景摘要:“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實際上,詞人用象征手法寫出自己在突如其來的政治風雨面前內心的坦蕩和氣度的從容。
作于同一時期的《念奴驕·中秋》,則有著更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詞人的心靈仿佛是在“萬里云無留跡”的“長空”中自由翱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間,“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靈魂向著“自由王國”的飛升。所以相對說來,此詞更能表現詞人精神的自由。
毫無疑問,詞人在逆境中的這些心態,都是經過自我調節的結果摘要:他已從一次次政治斗爭的噩夢中醒來,懼怕、驚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盡,這種在逆境中隨遇自適的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是十分難得的。 面對境遇變化時的通達。
這里說的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思維方法。同是境遇變化時登樓,蘇軾說摘要:“見說。
4. 蘇軾詩詞鑒賞
明月、大江是蘇軾文學中經常描寫的物質意象,它們是作者主觀世界的外在顯現。
分別反映著作者婉約的一面和豪放的一面,寄托著作者極具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歷史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本文試圖從蘇軾的明月、大江詩詞中,來了解蘇軾一生曲折起伏的思想,從而多角度地認識這位文學巨匠。
關鍵詞:蘇軾;明月;大江;婉約;豪放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生與宰相無緣,始進時魏公誤抑之,中歲時荊公力扼之,即論免役,溫公亦深厭其言,賢奸雖殊,同悵君門違萬里;到處有西湖作伴,通判時杭州得詩名,出守時穎州以政名,重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經宦轍便千秋。”
這兩副對聯,基本概括了蘇軾的文學成就和一生遭遇。第一副對聯是說蘇家一門出了蘇洵、蘇軾、蘇轍三大名家,而蘇軾一人就集文學家、政治家、書畫鑒賞家、史學家于一身。
第二副對聯中,“魏公”是宰相韓琦,1065年宋英宗準備破格調蘇軾入翰林院任知制誥,韓琦要先按常規考試再鍛煉培養一段時間后再正式任命,這并非惡意,蘇軾知道后也說“公可謂愛人以德”,所以說“誤抑”。荊公即王安石,蘇軾因對王安石新法有不同意見而被王安石所不容,他把蘇軾排擠出朝廷任開封推官,后來又迫使他申請外調任杭州通判。
溫公即司馬光,他任相后要把新法不分好壞一刀砍,蘇軾認為其中“免役法”也有好處,建議“較量厲害,參用所長”。司馬光便視蘇軾為第二個王安石,從而使他接連遠貶杭州、穎州、惠州等地。
下聯指出一種有趣的現象,蘇軾所到之杭州、穎州、惠州均有西湖。 蘇軾,一向被推為宋代最偉大的文學家。
他在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舉進士,以后進入仕途。曾任密州、徐州、湖州、杭州、定州等處地方官,也曾任知制浩、侍讀、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和龍圖閣之類的京官。
在外放中,蘇軾更有機會接近大自然,因此,明月、大江成為蘇軾詩詞中經常描寫的物質意象。一般來說,“明月”反映著作者婉約的一面:親情、愛情、思鄉情;“大江”反映著作者豪放的一面: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
本文試圖從這兩個方面來多角度認識這位文學巨匠。 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此時蘇軾的父親已經去世,妻子也去世了,背負著失去親人的痛苦,蘇軾遠離他鄉在密州任職,與弟蘇轍有六七年沒有見面了。對久別親人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恰逢異鄉的中秋月圓之夜,蘇軾滿腹惆悵,感慨萬千對月抒懷,寫下了這首中秋的詠月詞。
詞的上片敘述了作者的身世之惑和思想矛盾。開篇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句子,開篇直入,點明是飲酒賞月。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筆勢回轉,表面描寫月色,實際上也暗合著不知道當時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問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作者思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表面上是說作者想回到神仙居住的“瓊樓玉宇”中去,又害怕天上太寒冷,自己經受不住。實際上表明了“出世”與“入世”的困惑: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難以容身;歸隱去吧,又與自己報國理想相違背。
實在是進退兩難啊! 詞的下片由詠月轉為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是寫月光照人無眠,照應開頭“歡飲達旦”。
于是作者發出質問“何時長向別時圓?”而作者立即又回轉心情,自我安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是啊,哪會有十全十美的呢,只要我們兄弟彼此都能保重,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這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也是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
這首詞清婉雅麗,飄逸空靈。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詞中雖然有“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但并沒有脫離現實,格調是健康的,再加上詞中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這首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蘇軾的另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是受到廣泛的贊譽的悼亡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
寫十年里,夫妻陰陽相隔,就算不特意思量,往日深情仍然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內心深處的愁苦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自己是“塵滿面,鬢如霜”,想象著即使與妻子相逢,妻子也會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的遭遇相互交融,既寫出了死者的凄涼,也寫出了生者的辛酸。
詞的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為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的生活細節來寫,凸現出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景,表現了昔日的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境遇的悲涼。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涌上心。
5. 蘇軾詩詞的賞析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
意氣風發,豪氣干云,發前人未發之語,寒風烈酒,盡洗綺羅香澤之態,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詞也須執鐵板唱來,方能入耳。氣勢如挾風雷,東坡為人豪爽豁達,才能作此等佳篇流傳于世。
6. 蘇東坡的詩詞鑒賞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簡析]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沈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贊嘆他們的豪杰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象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于,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煉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令人不能不驚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流人物",這里就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一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發開去。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這是現場寫景,必不可少。一句說,亂石象崩墜的云;一句說,驚濤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亂石和驚濤搏斗,無數浪花卷成了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里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請看,在"公瑾當年"后面忽然接上"小喬初嫁了",然后再補上"雄姿英發",真象在兩座懸崖之間,橫架一道獨木小橋,是險絕的事,又是使人嘆絕的事。說它險絕,因為這里原插不上小喬這個人物,如今硬插進去,似乎不大相稱。所以確是十分冒險的一筆。說它又使人嘆絕,因為插上了這個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風流俊雅極有精神地描畫出來。從藝術角度來說,真乃傳神之筆。那風神搖之處,決不是用別的句子能夠飽滿地表現的。
"羽扇綸巾"──這四個字,充分顯示周瑜的風度閑雅,是"小喬初嫁了"的進一步勾勒和補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從這里就轉入對個人身世的感慨。"故國神游",是說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象自己的靈魂向遠古游歷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難免要早生華發(花白的頭發),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這里,作者對自己無從建立功業,年紀又大了──對比起周瑜破曹時只有三十四歲,仍然只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于是只好曠達一番。反正,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這里用"如夢",正好回應開頭的"浪淘盡"。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著呢!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著的、同現實世界表現離心傾向的一道暗流。階級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著。
綜觀整首詞,說它很是昂揚積極,并不見得;可是它卻告訴我們,詞這個東西,絕不是只能在酒邊花間做一名奴隸的。這就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劃時代的進展。
詞壇的新天地就是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逐步發展并且擴大其領域的。蘇軾這首《念奴嬌》,正是一個卓越的開頭。至今為止,仍然象豐碑似地屹立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