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舉幾個有比興手法的古詩詞的例子,最好是自創的
很多啊,網絡上的詩詞——比喻的句子加引號:
1、尋常相見淡悠悠,怎奈塵囂漫是憂。心被輕云攜遠際,滿來風,海闊沙鷗,莫嘆蜉蝣。“春風帶雨細如愁,落筆題情煙水流”。朝識只今將夕別,緣自遇,或許扁舟,或上憑樓。
2、追!“電抹光陰去不來”。應珍惜、歲老莫徘徊。
欲言此物先言他物的——
1、古今塵世等閑傳,玉兔寒宮仙女眠。欹枕涼庭觀幻想,嫦娥奔月幾時圓?
2、暗云風,自東;思千古,人雄。院里尋常, 堪經惹亂復何妨?院外櫻狂,嫣枝肆意探逾墻。寥言怨,不思量;銷魂末了,恨悠長。
2. 比興手法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后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托之意。 比興手法最早出現于《詩經》。
《關雎》首章就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鳴的鳥興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間多少有一些意義、氣氛上的關聯處,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寫“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開頭就是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自然降臨到了她的頭上。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借此抒發女主人公對丈夫喜新厭舊行為的怨憤。
最后一章中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無邊無涯。“隰”是隨處可見的低濕之地,“淇”則是女主人公與氓婚前幽會和結婚時及被棄后所必經的河流,用來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見深意。
這樣既激發讀者的聯想,又增強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3. 比興手法的例子
比就是類比,是基于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借助喻體的特征,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
①《衛風·碩人》中,描繪莊姜之美,用了一連串的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該句的白話譯文為:手像春荑好柔嫩,膚如凝脂多白潤,頸似蝤蠐真優美,齒若瓠子最齊整。
額角豐滿眉細長,嫣然一笑動人心,秋波一轉攝人魂。 ②《國風·鄭風·有女同車》中,描寫姜姓女子的美麗時,“將翱將翔,佩玉瓊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該句的白話譯文為:體態輕盈如飛鳥,珍貴佩玉泛光芒。
她是美麗姜姑娘,舉止嫻雅又大方。 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
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①《國風·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和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三句都以桃花起興。
②《詩經·陳風·月出》中,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該句的白話譯文為:月亮出來多明亮,美人儀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輕盈,讓我思念心煩憂。 擴展資料:在寫作中采用比興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激發讀者想象,不由得人不從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這樣就給全詩籠罩上一種悲劇氣氛,起了統攝全詩、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又如《歸園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來表現詩人厭惡官場、回歸自然的心情。也有單句并沒有用比興手法,而整個形象都是比,如《迢迢牽牛星》,整首詩借牛郎與織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團聚的民間故事來比喻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的相思之情,含蓄蘊藉而又哀婉動人。
總之,比興手法的運用,加強了古代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了古代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國的古代詩歌永遠散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 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
由于“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開頭。 《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
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4. 舉例說明什么是比興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例如: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春秋無名氏《衛風·氓》)白話文:桑樹葉子未落時,綴滿枝頭綠萋萋。噓噓那些斑鳩兒,別把桑葚吃嘴里。
在這里,既有“比”,也有“興”。比單純的“興”或“比”更富于藝術魅力。詩人以桑葉來比喻棄婦由青春煥發到芳華己逝的轉變。
桑葉“沃若”與“黃隕”的對比,不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與“氓”的愛情由盛而衰。由鳩食桑葚引出女子對負心男子的沉迷,充滿了沉痛和悲哀。
擴展資料:
一、學術定義
“比”、“興”既是創作修辭方法,也是思維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學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倫理功能。“興”具有更多的藝術因素而超越了出倫理的范疇,它直接連接了萬物與人類自我,而在自我與自然之間,也存在著“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觀照。
二、手法意義
用比興來談詞,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內蘊,也就是前人所謂要有“寄托”。 ”人們的感情波動,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這也就是比興手法在詩歌語言藝術上占著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
這“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詩詞怎樣運用語言藝術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比興手法的基本精神。觸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把“沒要緊語”轉化為“極要緊語”,而使作者內蘊的深厚情感,成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弦外之音。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比興
5. 急
查了半天,也不知道該咋寫 不過這些可能有用: 假如我是螢火蟲, 我會在黑夜里默默的發出淡淡的光芒, 為在夜里迷路的孩子指引回家的方向。
假如我是雨, 我愿自己五馬分尸, 下在沙漠里為困在里面的人創出一片綠洲。 假如我是云, 我愿獻出身體, 為人們遮擋夏日酷熱的陽光。
假如我是大樹, 我愿意自己一動不動的站立, 為在夏日里做出微笑的貢獻。 假如我是希望之光, 我會用自己微弱的光芒, 盡可能的去幫助每一個迷失自我的人。
假如我是一名導游, 我會將我國最美好的地方介紹給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 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知道,中國很強大 “運動場上彩旗飄,體育健兒真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