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意境
(一)走進作者,探知意境詩詞的創作,特別是古代詩詞,距離我們的年代久遠,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謂“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有所了解,這有助于學生更快進入詩詞的意境。
例如,在教讀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我沒有介紹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只是要求學生先熟讀幾遍,然后就逐句解釋,特別重點講解了“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講明這兩句流露出濃重的傷感情調,抒發傷感國事,心系家人的悲愁,學生聽著記著,但一問他們是否真正理解詩人的感情,詩歌的意境,他們卻無法說清。因為他們對作者及寫作背景一無所知,只是被動地聽記,對作品內涵并沒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學生補充韓愈寫此詩的背景。
當聽了背景的補充介紹后,學生們不再顯得迷茫,對詩中包含的悲愁之情也能領會。通過上面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引導學生探知詩歌的意境,走進作者,走進其寫作背景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走進關鍵詞,領會意境讀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分析。讀詩詞亦然。
那種一句一句分析,甚至用白話解釋詩詞句的方法,破壞了作品的意境美,無任何意義。領會詩詞的意境,應該抓關鍵詞語,由詞語入手,分析作品寫了那些事物,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理清這些事物是如何聯系起來,由此,在腦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進而走進這幅畫面所傳遞出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從字面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再直白不過,不就寫國都淪陷,山河還在,京城的春天草木荒涼。不錯,但要真正領會此中的意境,就要引導學生抓關鍵的幾個詞,再驅遣著想像去看,國都淪陷用了一個“破”字,可謂“國破”的殘垣斷壁,讓人觸目驚心,緊隨一個“深”字,又讓人滿目凄涼。
“城春”本應明媚悅人,這里卻是“草木深”的荒涼之景,所以,這兩句為全詩渲染了一種濃烈的悲愁氣息。詩人面對眼前的局勢,所以看花也流淚,聽鳥鳴也驚心。
再讀后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個“連”字,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燒的時間長,一個“抵”字道出了作者渴盼“家書”切切的思家之情。再注意尾聯,國都破敗,烽火連遍,家信不通,詩人的白發更加稀少,以致髻子都插不上。
這樣,抓住了整首詩的幾個關鍵詞語,加以分析,我們的眼前會出現一個于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中日益衰老﹑白發蒼蒼的詩人形象。可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么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就會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走進意象,體味意境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因此,說到詩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談詩歌的意象,因為它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條件。
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其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典型的意象,作者用意象與意象疊加的方式,渲染一種蕭殺荒涼的氛圍,從而體現了主人公落寞的心境。這種看似簡單的意象組合,卻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撞擊人們的心扉,真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由此可見,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詞意境的關鍵。(四)走進聯想和想象,開拓詩詞意境如果說詩歌是翱翔高空的鳥,那么聯想和想像往往是一雙不可缺少的翅膀,一旦失去其一,就相當于失掉一半的生命力。
作者在創作中,總是將其思想感情由聯想﹑想像化為具體的形象,訴諸于語言文字。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些文字,運用聯想和想像去開拓詩詞意境呢?其一,啟發學生的再造想象,深入理解詩情畫意。
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欣賞的再創造。讀意境優美的詩詞,就要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在豐富的想象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幾幅優美的移動圖畫,把讀者帶入靜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讀者在產生豐富想象中分享詞人對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詞人閑適的情感和心境;作者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來營造美的意境。
2. 談談你所理解的《唐詩宋詞》
同: 都是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 都是時代在精神人文上的縮影 都是同道之人的互相了解,理解的方式 異: 唐詩是更加貴族化的文化,是文人“顯擺”水平,“標榜”身份的 唐詩是大唐的象征,是簡約而深遠的文化,是能包容其他的文化的 唐詩是高雅的藝術,它本身在格式上的嚴苛讓它更有氣勢,講求制度,規矩工整 宋詞是平民化的文化,是市井傳唱的藝術,宋詞類似于現在的流行音樂 人人都可以哼上幾句,卻不是人人都可以譜曲填詞的, 就像一個宋代只有一個蘇軾,一個辛棄疾李清照;而現在也只有一個方文山 宋詞在句式上的要求放寬,所以有“長短句”的別稱,這就造就了它的隨意通俗,人人都能接受 記得頂我,好歹是我自己寫的。
3. 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唐詩宋詞的鑒賞能力
中國的古詩文綿延流傳了千百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國人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的積淀,更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經典。
我們可以從中體悟到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古典詩歌是中學生乃至每個人最寶貴、最豐富的文學源泉,她能豐富學生的思想,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能讓學生從文學的源頭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學之水,也能讓學生在吟詠古詩詞時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從一句句詩,一個個典故,一幅幅畫面中感受一脈相承的經典。中國的孩子都應該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孩子,都應該是富有書香的孩子,都應該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讓精神和性情都安靜下來力量。
所以古詩詞不僅僅是文學,更是成為篤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學習古典詩歌,是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徑。
古詩文教學實際是用文學的形式來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詩宋詞,一篇篇楚辭漢賦,文思奇妙,詞彩華麗,情趣高雅,賞心悅目。
對高中生而言,從詩歌鑒賞中吸收前人思想精華,感受詩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標。但是,當代中學生對學習古詩文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疏離感。
中華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學生難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古董”,遠不如言情武打小說、流行歌詞那么風行。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語文課本將古詩文的比例增加,可見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古代經典的傳承。
但在現實中,古詩文教學僵死的教學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條分縷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譯,導致教學內容支離破碎,學生興趣減退,只是拘泥于有跡象的文字,而不領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沒有用心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沒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詩文教學非文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從學的方面看,學生只停留于翻譯背誦的層面上,而缺少對古詩文的鑒賞興趣和鑒賞能力的培養。
再加上學生學業壓力非常大,作業任務非常繁重,這使得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賞詩歌,古典詩詞及其相關知識的積累就顯得薄弱甚至很貧瘠。還有,當前的考查模式難度較大,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巧經常讓她們在面對考題時茫然失措、抓耳撓腮,他們很難從古典詩詞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當然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前進的動力。
因此,要讓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文并將它發揚光大,就得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古詩文之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便是當務之急了,讓學生在鑒賞中發現中國古文化語言的無窮魅力,喜歡上它并傳承下去。如何提高學生的鑒賞興趣和鑒賞能力呢?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知識主要來源于課堂,所以,課堂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主陣地。
但是,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課堂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體的問題:1.學生基礎薄弱,文學積淀匱乏。
字詞理解有困難,不能很好地讀懂意思;表達能力欠缺,將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聯想思維差欠缺,進入意境較難;對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兩種最為明顯。2.課堂視野狹窄,教師很少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系統性的引導、培養。
就筆者所觀摩的諸多課例來看,教師普遍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略形象思維的發展,表現為注重對作品內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對語言情味、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以及對作品情感因素、審美因素的體味。文化底蘊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義、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藝術性的文學課變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術課。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以自己的課堂為實驗田,從朗誦、思維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學鑒賞中思維活動內涵與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與方法,強化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希望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素養有所幫助。一、誦讀——涵永功夫興味長 古詩學習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它的起點是朗讀背誦,反復吟誦,品賞韻味。
吟詠隨詩人的感情而出,吟詠同時又生發著詩人的感情,聲情相隨,聲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則是詩人聲與情的文字記錄。那么,讀者在閱讀時則可通過吟誦揣摩詩人的聲氣口吻,通過聲音達到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互交流的境界。
因此,吟詠是閱讀欣賞詩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誦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更可以讓學生在朗朗讀書聲中順著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朗誦方法,從而提高鑒賞水平。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
所以,讀詩,首先要熟讀,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課文內容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感知。
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沒有感情的朗誦肯定是不成功的。
朗讀課文以至于成誦,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生同病相憐人世一嘆;誦“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傷之情;讀“出師未捷。
4. 學習宋詞的目的是什么呢
小學生可以來背誦唐詩宋詞,這也算是一種文化積累,一種積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通過背誦,變別人的為自己的,化知識為生命,這可能是很聰明的選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選擇要精,不要泛。要讀就要讀最好的三百首,最有代表性的三百首,而不是泛泛而誦。第二,要熟讀。三百首要反過來復過去的讀,讀到透讀到爛為止。我相信定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看看現在的初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就知道在小學時期多背誦些東西有多么的重要。
而且,小學生所處的階段是打基礎的時期,對培養以后的興趣,語文修養,甚至人文修養都有很大的好處和必要。
5. 為什么孩子要讀唐詩宋詞
藝術首先需要感知,幼兒學古詩并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覺得古典詩詞陌生難懂,這是大人的事,孩子則沒有這種疏離感.兒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取代古詩.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如果家長拿出讀兒歌的輕松和愉快來教孩子讀古詩,孩子是感受不到這兩種文字在愉悅感和美感上的差別的.
另外,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里,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
人們因為古詩“難懂”產生的另一個錯誤想法是,教孩子學古詩時,要盡可能給他講解,把每一句都“翻譯”成“白話”.事實是,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其原因,一是基于對兒童領悟力的信任;二是詩文中的意境美與文字美重在體會,它們原本就是無須解釋的,一解釋就是對想象力的束縛,就是對語言美的破壞.
在孩子兩三歲前,讀詩不用解釋,只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歲,懂些事情時,再加進“講解”.但這講解一定要簡單,簡要地說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把影響到理解的一些詞解釋一下就行了.
6. 學習唐詩宋詞的好方法 (我是個高二學生,江蘇的)
唐詩宋詞也是當時時代的映照,所以你要對歷史也有所了解,盡量去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而不是只停留在辭藻這些表面的東西上。
古人寫東西總是喜歡用典故,而唐詩宋詞很多語言也是極為精煉,但含義豐富,推薦你《全唐詩典故辭典》、《全宋詞典故辭典》,這兩部書都可以作為工具書來用,遇到不明白的典故,你可以查找,也更能理解詩人的情感。此外,學習唐詩宋詞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多讀,全唐詩,全宋詞,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這些都可以多看看。
平時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多看下別人對于詩詞有什么理解,開闊下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