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棄疾寫的詩及其的大概意思求辛棄疾寫的詩及其的意思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類別:【】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注釋】 ①元夕:陰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④玉壺:指月亮. ⑤魚龍舞:指舞魚、龍燈. ⑥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的首飾.這里指盛妝的婦女. ⑦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 ⑧驀然:突然,猛然. ⑨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評解】 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 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滿城張燈結彩,盛況空前.接著即寫游人車馬徹夜游賞的歡 樂景象.觀燈的人有的乘坐香車寶馬而來,也有頭插蛾兒、雪柳的女子結伴而來.在傾 城狂歡之中,詞人卻置意于觀燈之夜,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猛見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結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賞,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 格.全詞構思新穎,語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盡. 【集評】 彭孫遹《金粟詞話》:稼軒“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秦、周之佳境也. 譚獻《譚評詞辨》:稼軒心胸發其才氣,改之而下則擴.起二句賦色瑰異,收處和 婉.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玉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 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 不許也. 《唐宋詞選析》人們稱贊辛棄疾的豪放沉郁的詞作,也贊美他婉約含蓄的詞作,這 首《青玉案》詞就是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歷來多有美評.它的好,在于創造出了 一種境界. --------------------------------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并無什么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 ,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 上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發現那人的一瞬間 ,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 ,還須添足 :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 ”,方才前后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 ”,“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 .此特借詞喻事 ,與文學賞析并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希望能給你幫助!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 ,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2. 誰有關于辛棄疾的介紹和他寫的宋詞(丑奴兒)的理解
丑奴兒① 書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③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④ 欲說還休, 卻道新涼好個秋。 【注釋】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 廬山香爐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④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多少事,欲 說還休。” 【品評】 這首詞以“少年”與“而今”對比,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
上片說 少年時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
下片轉入“而今”,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余,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 “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新涼好個秋”了。
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
故意說得輕松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周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
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辛棄疾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于一腔熱情;作為一個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純正”;他的理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臺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保存了詞作六百多首。
一、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女真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
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
3. 辛棄疾寫的詩及其的大概意思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類別:【】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注釋】 ①元夕:陰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④玉壺:指月亮。
⑤魚龍舞:指舞魚、龍燈。 ⑥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的首飾。
這里指盛妝的婦女。 ⑦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
⑧驀然:突然,猛然。 ⑨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評解】 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
花千樹, 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滿城張燈結彩,盛況空前。
接著即寫游人車馬徹夜游賞的歡 樂景象。觀燈的人有的乘坐香車寶馬而來,也有頭插蛾兒、雪柳的女子結伴而來。
在傾 城狂歡之中,詞人卻置意于觀燈之夜,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猛見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結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賞,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 格。
全詞構思新穎,語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盡。 【集評】 彭孫遹《金粟詞話》:稼軒“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秦、周之佳境也。 譚獻《譚評詞辨》:稼軒心胸發其才氣,改之而下則擴。
起二句賦色瑰異,收處和 婉。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玉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 處。”
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 不許也。
《唐宋詞選析》人們稱贊辛棄疾的豪放沉郁的詞作,也贊美他婉約含蓄的詞作,這 首《青玉案》詞就是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歷來多有美評。它的好,在于創造出了 一種境界。
--------------------------------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并無什么獨特之處。
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
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
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 ,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 上闋,專門寫人。
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發現那人的一瞬間 ,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 ,還須添足 :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 ”,方才前后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
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 ”,“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 。此特借詞喻事 ,與文學賞析并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
、希望能給你幫助!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 ,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4. 宋代詩人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
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擴展資料:早年經歷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黨懷英一同受學于劉瞻(《宋史》作蔡伯堅),并稱“辛黨”。
起義反金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步入仕途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人生起落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
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并且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于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
鵝湖之會后,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紹熙五年(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云野鶴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
百度百科 辛棄疾。
5. 宋詞蘇試,李清照,辛棄疾的各一首加注釋注釋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注釋
①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
⑤“笑應我多情早生華發”的倒裝。
⑥酹: 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釋
1.丑奴兒: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3.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4.不識:不明白。
5.層樓:高樓。
6.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強:勉強地,硬要
7.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8.欲說還休:想說而最終沒有說
9.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6. 宋詞欣賞 蘇軾和辛棄疾
宋代,蘇軾和辛棄疾是兩位在詞壇上比較有影響力的詞人。
蘇軾是北宋繼柳永之后另一位對詞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的人,主要表現在他的“以詩為詞”的新理念的提出,在當時詞壇掀起大波,具體的關于“以詩為詞”已經在上一篇我的期中論文中已經作了具體的闡述。另外蘇在詞的方面農村詞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可是影響還是很廣遠的。
說到辛棄疾,卻是位愛國情懷澎湃的詞人,為當時的抗金而輾轉反側,到處奔波。但是后來他退居江西上饒和鉛山的二十多年中,他更多地發現了農村生活的詩意,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詩情,從而以農村生活作為詞的重要抒寫對象,在詞中表達對農民的敬愛和贊美,對農村秀美風光的沉湎和謳歌,于是期間作了很多關于農村題材的詞。
現在,我就他們在以農村為題材的詞上作個分析比較。從他們的農村詞代表作上逐個分析。
農村詞是蘇軾詞體革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蘇軾在詞的花圃里開墾出來的一片新土。蘇軾是宋代第一個有意識把詞筆伸向農村的人,而過去治蘇詞者極少論及。
蘇的農村詞體現對民生的深切關懷和同情,對農村的主人及其生活的描寫以及歸隱田園的思想是蘇軾農村詞的主要思想內容。 蘇軾雖然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階層,但他卻深諳“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所以他無論是得意官場,還是被貶遠處,都深切關懷著下層勞動人民。
蘇軾貶居黃州時所作的五首著名的農村詞《浣溪沙》最能體現出他對民生的關懷。最后一篇: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依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徐太守帶了酒攜了歌妓,借賞雪來慰藉蘇軾。
蘇軾理當高高興興才對,可是他在“翠袖倚風縈柳帶,絳唇得酒爛櫻珠”面前,卻心不在焉,老是“尊前呵手鑷霜須”。他在想什么呢?蘇軾在一首詞中寫道“不用訴離腸,痛飲從來別有腸”(《南鄉子?和楊元素》),看來此時的蘇軾是“別有腸”了,我們只有分析原詞才能知曉原因。
原來蘇軾是對農民苦難生活表示了深切同情和關懷,這同歷史上那些以勸農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語。 蘇軾在善于在詞中塑造有血有肉的各種農村人物形象,描繪了農村繁忙的生活。
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在徐州填的《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是最為人稱道的一篇。還有《浣紗溪》第一首描繪了一幅農村美麗寧靜的畫面:水中的魚,天上的鳥,怡然自樂的采桑姑、黃童、白叟,不驚自去的麋鹿,不呼自來的猿猱,仿佛是一個童話世界。
第二首描寫了農村婦女爭睹使君風采和麥收后農村賽神宴飲的歡快場面。第三首寫農民忙于煮繭及詢問老農農作物生長的情況。
第四首最為有名:棗花簌簌飄落,紡車機聲轟隆,在賴洋洋的太陽下,困酣乏力口渴難耐的太守,輕輕地叩門討水喝。這是一幅多么和諧古樸的農村風情畫啊!第五首敘述雨后日出的農村美景并以躬耕愿望作結。
“使君元是此中人”,作者驚喜地發現自己本來就屬于莊稼人。 無限清新幽美的農村春景,竟使作者有“疑非塵世”之感,表明了蘇軾對山光水色、田園美景的流連,已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
農村的人民是如此淳樸真誠,農村的景物是如此清新幽美,這自然會引發貶居江湖的詞人產生了了之心,萌生歸去之意。 可以說,蘇軾農村詞不僅從一個側面比較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復雜的思想經歷,而且開拓了詞的題材,擴大了詞表現社會生活的功能,為后來詞人如辛棄疾創作農村詞開了先河。
下面我對辛棄疾的農村詞作下淺析。辛棄疾一生寫詞很多,其中農村詞為14首,在整個辛詞創作中。
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是宋代七百多位詞人中無一人可比擬的。
辛棄疾寫農民,是帶著感情去寫的,帶著羨慕和贊賞去寫的。在勞動中去刻劃他們,在鄉村詩意畫面里去塑造他們。
這些農民的形象真切、自然,極富藝術感染力。 值得一看的還有《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 三三兩兩誰家女,聽取鳴禽枝上語。
提壺沽酒已多時,婆餅焦時須早去。 醉中忘卻來時路,借問行人家住處。
只尋古廟那邊行,更過溪南烏桕樹。 這首小令十分俏皮活潑。
詞人寫了幾個農村姑娘,一路嘻嘻哈哈,慢悠悠地沽酒回來,卻被樹上鳥兒“提壺沽酒已多時,婆餅焦時須早去”的叫聲所驚悟。才發覺出來很久了,得趕緊回去,因為家里人還等著喝呢!下片更是妙趣橫生:詞人自己喝醉酒了,想著該回家去,卻連自己的家在哪都忘了,反而去問別人。
“只尋古廟那邊行,更過溪南烏桕樹。”簡單兩句答對,本極平淡,卻寫出了鄉民的淳樸厚道,親睦友好。
全詞通俗平易,明白如話,而又含蓄幽默,耐人尋味。 辛棄疾的農村詞寫人與寫景其實是揉合在一起的。
他寫農民群象的詞都寫了農村風光,并且都是些如詩如畫的山水美景,正是這種美景才襯托了人物形象美、情性美。這里所探討的農村風光詞是就其偏重方面而言的。
辛棄疾用重筆濃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清朗秀麗、幽雅恬靜的農村夜景、農村雨景、農村豐收之景,更是一幅幅令人一洗塵雜、心馳神往之景。 通過蘇軾和辛棄疾在農村詞上比較,我這么覺得:在詞的表現內容上,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詞的傳統,并超越了蘇詞。
7. 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資料
【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
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
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
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
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
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為豪放派愛國詩人,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
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
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生平】 一、青少年時期。止于23歲南渡以前。
這是他一生最為意氣風發的時期。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
未幾,率部歸耿京起義軍,并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余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
此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從此辛棄疾投奔南宋,官為江陰簽判。
二、青壯年時期: 1162年至1181年,從辛棄疾23歲到42歲,是一生中游宦時期。這一時期的辛棄疾,雄心勃勃,壯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陳抗金撫國方略。但他的意見并未被當權者采納。
在此期間,他由簽判到知州,由提點刑獄到安撫使,雖然宦跡無常,但政績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僅半年,當地“荒陋之氣”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帥任,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他不失為一個有清醒政治頭腦憂國憂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時期: 1182年至1202年,從43歲到63歲。這期間除了53歲至55歲一度出任閩中外,兩次遭彈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過,是他一生被迫歸隱時期。
在長期隱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園,留戀山水,追慕陶淵明,寫了大量田園詞,山水詞,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的愛國激情在某些唱和贈答詞中,也有強烈表達。
四、晚年時期: 1203年至1207年,辛棄疾64歲到68歲四年間。辛棄疾64歲高齡時,仍不以久閑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奉令出任。
但事未成就又遭罷免。 辛棄疾自66歲秋,罷居鉛山后,雖屢見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樞密院都城旨要職,但總以年老多病,力辭未就,卒年68歲。
【成就】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著作】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
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于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
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
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
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8. 宋代詩人辛棄疾所寫過的詩詞
辛棄疾的詩詞: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清平樂.村居
送劍與傅巖叟
滿江紅
卜算子 修竹翠羅寒
采桑子 此生自斷天休問
采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
丑奴兒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定風波
定風波
東坡引
漢宮春 立春
浣溪沙
浣溪紗
浪淘沙
臨江仙
臨江仙
露天曉角
摸魚兒
木蘭花慢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沁園春 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青玉案 元夕
清平樂
清平樂
鵲橋仙 己酉山行書所見
阮郎歸
生查子
生查子
生查子 獨游雨巖
水龍吟
水龍吟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
西江月 遣興
一剪梅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玉樓春
玉樓春 戲賦云山
玉樓春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宋詞的詩人辛棄疾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