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樓月這首詩的每句解釋
這是白居易給元稹的一首贈答詩。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監察御史使東川,不得不離開京都,離別正在京任翰林的摯友白居易。他獨自在嘉陵江岸驛樓中,見月圓明亮,波光蕩漾,遂浮想聯翩,作七律《江樓月》寄樂天,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后來,樂天作《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在題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憶舊事,不能一一曲敘,但隨而和之,唯予與元知之耳。”這首七律《江樓月》是其中第五首。
詩的前半是“追憶舊事”,寫離別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明月之夜,清輝照人,最能逗引離人幽思:月兒這樣圓滿,人卻相反,一個在嘉陵江岸,一個在曲江池畔;雖是一般明月,卻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觀賞,見月傷別,頃刻間往日歡聚步月的情景浮現眼前,涌上心頭。“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以“一宵”言“相憶”時間之長;以“潛”表深思的神態。由于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便從人的悲歡離合又想到月的陰晴圓缺,嘉陵江岸與曲江池畔相距甚遠,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離情別緒說得多么動人。“兩地陰晴遠不知”在詩的意境創造上堪稱別具機杼。第一聯里離人雖在兩地還可以共賞一輪團“明月”,而在第二聯里卻擔心著連這點聯系也難于存在,從而表現出更樸實真摯的情誼。
詩的后半則是處于“新境”,敘述對“舊事”的看法。“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正當”表現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誼。以“誰料”冠全聯,言懊惱之意,進一層表現出體貼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該早寄詩抒懷,免得嘗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詩之遲,暗寫思念時間之長,“共語”和“同悔”又表示出雙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樣的深沉。
這首詩,雖是白居易寫給元稹的,卻通篇都道雙方的思念之情,別具一格。詩在意境創造上有它獨特成功之處,主要是情與景的高度融合,看起來全詩句句抒情,實際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詩都會在讀者腦海中浮現出動人的景色,而且產生聯想。當你讀了前四句,不禁眼前閃現江樓、圓月,詩人在凝視吟賞的情景,這較之實寫景色更豐富、更動人。
2. 宋詞《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里暫滿還虧的還讀什么音暫滿還虧
HUAN,作動詞用 答案補充 ● 還 (還) huánㄏㄨㄢˊ ◎ 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鄉。
~俗。衣錦~鄉。
返老~童。 ◎ 回報別人對自己的行動。
~手。~擊。
以眼~眼。以牙~牙。
◎ 償付:歸~。償~。
~本。原物奉~。
◎ 古同“環”,環繞。 ◎ 姓。
其它字義 -------------------------------------------------------------------------------- ● 還 (還) háiㄏㄞˊ ◎ 依然,仍然:這本書~沒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鍛煉身體,~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強過得去:身體~好。
◎ 尚且:他~搬不動,何況我呢?。
3. 唐代元稹的詩《寄樂天》與白居易的詩《江樓月》的原文及分析鑒賞
寄樂天
本篇作于元和十三年(818)通州任所。元稹與白居易都是少懷壯志,年青氣盛,以濟世拯民為己任。兩人意氣相投,一同致力于朝政革新,但仕途險惡,同被遠謫。詩中回憶年青時的住事,對比今日的處境,不勝歲月蹉跎、有志難伸之感,為白居易悲傷,也是為自己悲傷。瞻望未來,前途何在?雖不曾意緒消沉,卻也迷惘困惑。詩人的九折回腸、百般傷感,在詩中以常語出之而淺中見深;表現出志士失路、才人淪落的悲哀,令人慨嘆不已。
江樓月:
這是白居易給元稹的一首贈答詩。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監察御史使東川,不得不離開京都,離別正在京任翰林的摯友白居易。他獨自在嘉陵江岸驛樓中,見月圓明亮,波光蕩漾,遂浮想聯翩,作七律《江樓月》寄樂天,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后來,樂天作《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在題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憶舊事,不能一一曲敘,但隨而和之,唯予與元知之耳。”這首七律《江樓月》是其中第五首。
詩的前半是“追憶舊事”,寫離別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明月之夜,清輝照人,最能逗引離人幽思:月兒這樣圓滿,人卻相反,一個在嘉陵江岸,一個在曲江池畔;雖是一般明月,卻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觀賞,見月傷別,頃刻間往日歡聚步月的情景浮現眼前,涌上心頭。“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以“一宵”言“相憶”時間之長;以“潛”表深思的神態。由于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便從人的悲歡離合又想到月的陰晴圓缺,嘉陵江岸與曲江池畔相距甚遠,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離情別緒說得多么動人。“兩地陰晴遠不知”在詩的意境創造上堪稱別具機杼。第一聯里離人雖在兩地還可以共賞一輪團“明月”,而在第二聯里卻擔心著連這點聯系也難于存在,從而表現出更樸實真摯的情誼。
詩的后半則是處于“新境”,敘述對“舊事”的看法。“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正當”表現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誼。以“誰料”冠全聯,言懊惱之意,進一層表現出體貼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該早寄詩抒懷,免得嘗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詩之遲,暗寫思念時間之長,“共語”和“同悔”又表示出雙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樣的深沉。
這首詩,雖是白居易寫給元稹的,卻通篇都道雙方的思念之情,別具一格。詩在意境創造上有它獨特成功之處,主要是情與景的高度融合,看起來全詩句句抒情,實際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詩都會在讀者腦海中浮現出動人的景色,而且產生聯想。當你讀了前四句,不禁眼前閃現江樓、圓月,詩人在凝視吟賞的情景,這較之實寫景色更豐富、更動人。
4.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小題1:不矛盾。上闋是從“相隨無別離”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樓月”;下闋是從“團圓”的角度,恨君卻似“暫滿還虧”的“江樓月”。
小題2:本詞藝術上的特點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頭可見的月亮到處相隨和暫滿還虧的兩種特性,正反設喻,把思婦對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明月這一古老意象煥發出新鮮的光彩。
小題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作者感情的分析。同樣都是“恨”,可是前者恨“不似”,后者恨“卻是”,看起來似乎非常矛盾,其實,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分析月亮的特點多樣性,主人公恨君不像月亮“只相隨無別離”——永遠陪伴自己,永不分離,同時又恨君像月亮那樣“暫滿還虧”——團圓是短暫的,虧損卻是長久的。無論是恨還是不恨都表達了主人公對君經常分離的無奈之情和思念之情。看似矛盾的句子,其實表達的思想是統一的,體現了辯證思維中的對立與統一。
小題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詩歌的藝術手法。解答這種類型題時,要先點出手法,并結合具體的詩句分析,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
5.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小題1:詩的首聯先點明了時間、地點、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氣氛,奠定了全詩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調;(2分)其次緊扣詩題抒寫自己江樓獨處,忽聞笛聲的寂寥;(2分)“怨”字,還是全詩的詩眼,點明全詩的主旨。
(1分)小題2:“頸聯抒發了詩人思鄉思親而不得歸的愁苦之情。(2分)通過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虛實結合等)來抒發情感的,詩人借“河漢”“孤雁”“瀟湘”之景象寫羈旅孤單、思念親人離家遙遠、歸途漫漫之情。
(2分)“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從妻子的角度寫妻子盼歸人之苦。(2分) 點評:詩歌借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
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于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6. 關于月的宋詞
水調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1、《采桑子》【宋】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柳永《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
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
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⑧,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