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元曲有何不同
產生及流派各有差異: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
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
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
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后來為什么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并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于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
在文字產生之后,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
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
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
由于這種情況,后來人們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盲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
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
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宋詞的流派1.a.婉約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詞風影響,以婉約為主。
這類詞作以小令為主,辭句婉麗,內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鄉之嘆,遠人別離之恨。格調含蓄婉約,后世推為詞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詞是北宋詞壇之大突破。這類作品,氣勢豪邁,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隨意抒寫。
題材廣泛,內容或抒發感情,或議論說理,境界較婉約派擴大,感情亦較奔放。c.格律派:格律派詞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創新詞調,作品格律嚴謹,音調諧美,辭句工巧典麗,內容以抒情和詠物為主。
2. 宋詞的代表作家作家 時代 風格特色 詞集名稱李煜 字重光,世稱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宮庭生活,格調華麗后期傾訴亡國之痛,格調哀怨 《南唐二主詞》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變 北宋 多寫都市繁榮生活工於羈旅行役擅寫長調語言顯淺平易 《樂章集》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北宋 不喜剪裁以。
2. 唐詩宋詞元曲相比,哪個更好
繼唐朝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
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 它更有了一點民族風味,但這來源于金。不太被人們所接受,所以竟管它在唐,宋之后卻不太受人喜歡。
沒有誰好,誰不好的。看你偏愛什么了,我喜歡詞的那種形式,以及它多委婉,而又不失豪放。
如果你對元曲的歷史,人文了解的足夠,也可能會喜歡上。
3. 唐詩宋詞元曲有什么概念
唐詩有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唐詩主要是五、七言詩,詞則要按詞牌填詞,句型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曲和詞類似,要按曲牌填寫。所以唐人作詩可以叫寫詩,宋人作詞和元人作曲則叫填詞、填曲。宋詞的詞牌是中原地區的曲調,元曲則是來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4. 唐詩、宋詞、元曲有什么關系
我國古代詩歌代有新變,詩之余為詞,詞之余為曲,各相爭雄。文學史上所說唐詩、宋詞、元曲,就是在形式、語言、風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種不同的詩體。唐詩基本上是五、七言詩,詞、曲則都是長短句。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三個階段是詩、詞與散曲。詩以唐朝為最盛,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講究押韻。詞與散曲在本質上都屬于詩,它們和詩一樣,有著大體相同的淵源;共發生和發展都和音樂密切相關;它們都 既可唱可詠,又同樣要倚聲填詞,合轍押韻,講究形、音、意的俱現。詞與散曲原本都是“民間物”,屬于民歌一類,久已有之。其曲調,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異, 因時代的改換而有所變遷。詞和散曲產生后都走了一條由俗到雅,由民間而人文人的道路。
5. 唐詩\宋詞\元曲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古人根據不同的內容表達需要,創造了詩、詞、曲這三類詩歌體式,并在各自體式中擁有不同的樣式種類,可謂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詩歌是任何一個民族最早產生的文學樣式,我國也是如此。從《詩經》算起,詩歌發展歷史已有幾千年,詩歌的形式也難以言計。
大而言之,詩可分為不大講格律的古體詩和講究格律的近體詩。古體詩中又有詩經體、楚辭體、樂府體(古樂府、新樂府)、民歌體、七言古詩、五言古詩等。
這種區分,除了時間上的不同外,在表達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們總的特色是古樸、凝重,反映現實比較直接,表達形式自由。
近體詩包括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它們總的特色是精練、優美、含蓄,反映現實間接,格律嚴整,詩句間跳躍性大,絕句更強調蘊藉空靈的韻味。 唐宋后,詞這一新的詩歌樣式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與詩并駕齊驅。
詞由于要和樂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會上歌唱,因而比詩更講究含蓄蘊藉、形式精巧、音調和諧。詞又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小令精巧輕盈,空靈蘊藉,韻味悠長;中調與七言近體詩規模相近,分為上下兩闕,但講究變化,曉暢中見蘊藉,分隔中見整體;長調因其歌唱時一般節拍舒緩、篇幅較長,故又稱慢詞。由于長調篇幅長,容量大(最長的《鶯啼序》,256字),因此詞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敘事、抒情、寫景、議理從容展開,結構上講究轉折變化,渾成統一。
元代興起的曲(元曲分為劇曲、散曲,前者指雜劇中的唱詞,這里指后者),雖有配樂歌唱,承詞而發展,但又別有風味。 詩詞曲的不同體式,就如人們不同的服飾,以適應不同季節和審美的需要。
認識到這一點,再來閱讀,不能不讓后人佩服古人創造不同詩體的聰明才智。對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認識到,作過不少論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國維認為“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有的過于直觀,如王士禎以晏殊詞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與湯顯祖《牡丹亭》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為例說明詞、曲的不同;有的過于簡單,如李漁認為詞“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實,三者之間不同的特色體現在題材、意境、風格、手法、形式等諸方面。
6. 唐詩,宋詞,元曲有什么區別
1、所屬形式的區別:
唐詩的特點:
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
唐詩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英雄氣概,或兒女情長。
宋詞的特點:
宋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它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它包括有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樂性,韻律美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文字新形式.詞與詩有著密切的聯系,詞分豪放,婉約兩大流派。
元曲的特點:
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由宋詞開始,在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詞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藝術色彩都較多較濃.特定時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詞曲均不限形式,基本點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詩莊,詞媚,曲諧——詞有詞牌,曲有曲牌,這是最基本的評斷,應該說這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產物。
2、創作要求的區別:
唐詩注重于音韻格調,例如近體詩的絕句和律詩,在一首詩中,詩的句數有限定(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也有一定的規律和要求(最簡單的平仄相對),韻腳不能轉換等;在律詩當中,還要求中間四句要形成對仗。
宋詞的創作形式多種多樣。按照長短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按照音樂性質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按照拍節可分為:令、引、近、慢。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是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又有較大的靈活性。在句中,允許加字和加句,平仄雖有規則但也可以平仄通押。
所以唐人作詩可以叫寫詩,宋人作詞和元人作曲則叫填詞、填曲。
3、風格上的區別:
唐詩的風格在于嚴謹規矩,詩句押韻上口。
宋詞的風格更為瀟灑,陪之以音樂更有助于欣賞。
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也更利于民間的傳唱。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峰,雄渾飄逸的唐詩,精致婉約的宋詞,活潑生動的元曲,無不為后人所向往和敬慕。“拼將眼淚雙雙落,換取心花瓣瓣開。”
作者心靈上執著的追求,可以讓我們感悟到一種擔荷的精神,一種不求逃避的堅定的力量。細細品讀《唐詩·宋詞·元曲》,是一場心靈的洗禮,精神的升華。
擴展資料:
1、唐詩,宋詞,元曲共同點
宋詞,如一片璀璨的星空,閃耀著迷人的光芒,令人陶醉,令人神往。風骨則有風騷本色,睿智則如妙筆丹青,深沉如風生海上,壯闊似天馬行空,豪放足以使懦夫立志,婉約足以使石人動情。
宋詞,足以怡情,足以悅耳,足以滌蕩凡俗,足以開拓胸襟,足以慰藉早已疲憊不堪的心靈……
2、元曲比那個王朝遼闊的疆域更具有綿長的生命力。隨口吟來,莫不令人銷魂。但最銷魂不是心頭最美的那抹朱砂,而是萬縷情絲。夜闌人靜,不經意間輾轉吟誦,便是三更無眠。
曲中漫及人生感懷,世事悟道,塞北西風雖烈,也不乏江南小巷的繞指柔情。
3、唐詩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英雄氣概或兒女情長。
7. 唐詩宋詞元曲,想看全一點的,各位大神有沒有資料
沒有這種合集的。
至少我沒見過,要分開買。
詩詞方面的書我瀏覽過太多了,給點我覺得不錯的。唐詩最全的是《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詞是《全宋詞》,中華書局;元曲嘛是《全園曲》,河北教育出版社。
書店一般買不到的,建議上網買,當當或者卓越都行。不過我覺得你沒啥必要看這么多,除非你想搞專業研究,里面太多垃圾了,一輩子也讀不完的垃圾詩詞。
我自己就是捧著《全唐詩》讀的,很多詩我都覺得爛到不行。其實你真的想學習詩詞曲,去讀《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元曲鑒賞辭典》,編寫非常不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元曲有必要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