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怎么寫
有很多詞譜的 比如憶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你寫些字對著詞譜填 平仄相同就可以了 這樣的詞譜還很多 蝶戀花 浣溪沙 都是 自己去找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
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國古代詩樂一體,《詩三百篇》與漢魏六朝樂府詩大都是合于音樂而可歌唱的。
“樂府”原為漢時政府音樂機關之名。漢以后的五、七言古體詩和唐以后的近體詩始為徒詩而不可歌。
唐人的擬樂府古題與新樂府不再合樂,實為古體詩了。唐代絕句也有可配樂歌唱的,或稱“唐人樂府”,有時與詞相混,如《陽關曲》《楊柳枝》等,也被作為詞調名。
唐宋之詞,系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可說是前代樂府民歌的變種。當時新興樂曲主要系民間樂曲和邊疆少數民族及域外傳入的曲調,其章節抑場抗墜、變化多端,與以“中和”為主的傳統音樂大異其趣;歌詞的句式也隨之長短、錯落、奇偶相間,比起大體整齊的傳統古近體詩歌來大有發展,具有特殊表現力。
曲子詞、近體樂府、詩余、長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詞一般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歌詞。
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宋詞唱法雖早已失傳,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后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頓挫,令人回腸蕩氣,別有一種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的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有的主張62字以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
詞調中除少數小令不分段稱為“單調”外,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
“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
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詞雖分片,仍屬一首。
故上、下片的關系,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異,而于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們看到宋代許多詞人于此慘淡經營,創造出離合回旋、若往若還、前后映照的藝術妙境,在一首詞中增添了層次、深度和蕩漾波瀾。
大部分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押韻也變化多端。例如為唐宋詞人所常用的詞調《菩薩蠻》,系唐代時據從東南亞傳入的樂曲所制。
北宋魏夫人依此調所填的詞云: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本詞調全首八句,句句押韻。上片前兩句七言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上聲“紙”韻;后兩句五言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麻”韻。
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兩句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的去聲“遇”和“御”韻;后兩句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微”韻。通常近體詩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個韻,首句也有押韻的。
兩者比較,詞調顯然別呈錯綜參差之美。本詞上片寫景色,下片寫女主人公的行動與心理活動,環境與人物、人物的動作與內心,通過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麻”“微”平韻和“上”“去”仄韻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層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諸韻分別具有聲情之美。一般說來,平聲聲調長,不升不降,宜于慢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
仄也稱“側”,是不平之意。詩詞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都是短的。
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特別短促。以欹側短促的仄聲押韻,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
不少詞調中平仄諸韻遞押,也就是長短聲調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不僅聲調抑楊頓挫,激蕩而和諧,蘊蓄的感情也顯得更加豐富曲折。這是我們誦讀宋詞時所值提注意的。
詞調有一般詩體中罕見的一字、兩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長句,交錯迭出。例如蔡伸《蒼梧謠》(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圓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嬋娟”。開頭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搖曳的余韻。
再看辛棄疾的《唐河傳》: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夢攜西子。
覺來村巷夕陽斜。幾家? 短墻紅杏花。
晚云做些兒雨,折花去。岸上誰家女?太狂顛! 那邊,柳棉,被風吹上天。
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韻的、仄韻中上、去聲的,錯綜遞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描繪出無邊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嬌憨,全詞在寫作上對前舉魏夫人《菩薩蠻》似有所借鑒,而寫來更加清新活潑、跌宕多姿,也與所用詞調更加靈活多變有關。相對說來,《菩薩蠻》句式保留較多五、七言詩體痕跡。
詞中的長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轉,氣勢更見浩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
2. 宋詞怎么寫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詩詞理解能力。
平時要多看一些古詩詞,文言文之類的。 寫詩要注重平仄,押韻,對仗等。
所謂押韻,是把同一韻部,也就是同一韻母組成的字,放在詩的固定位置上,以構成和諧的音樂美。在絕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處,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韻腳就是“光”、“霜”、“鄉”。絕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須是仄音的。
押韻是詩歌必不可少的要素。從上古的<<詩經>>、<<楚辭>>,到定型的唐詩,一直到今天的詩歌,都是要講押韻的。
沒有和諧的音韻,吟詠起來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舊時韻書“平水韻”,但該詩韻有107個韻部,使用不易,因為分韻太窄;也可用新韻,即以普通話語音來押韻,韻目只有18個韻部。
正格絕句,平起首句不入韻和仄起首句不入韻,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韻即可;別格絕句,平起首句入韻和仄起首句入韻,必須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韻,以構成和諧而美妙的音樂性。 平仄,是聲調的講究。
平聲即陰平聲、陽平聲字,仄聲即上聲、去聲和入聲字。簡單地說就是平聲是漢語拼音中的一二聲,仄聲就是三四聲。
絕句的格律,有四種格式,分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舉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詠樹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邊風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葉千張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躍樹枝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脈, 仄仄平平仄, 放鴨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為何颯颯起風濤。
平平仄仄平。 清波蕩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語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隨意弄迷離,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遠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費苦思。
仄仄仄平平。 蘭水一詩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風濤初識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帶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聲來枕邊。
3、仄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暴風 李頻·渡雙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陣狂飆如猛獸, 仄仄平平仄, 嶺外音書斷,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飛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經冬復歷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樹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鄉情更怯, '。
3. 長短句怎么寫啊
長短句即句子長短不齊的詩體。在宋代以后,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因此,寫長短句可以說就是填詞。填詞需要依照詞譜,按照詞牌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格式來填寫。不同的詞牌對平仄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常用詞譜和參考書籍如下:
《欽定詞譜》 【清】陳廷敬、王奕清 纂 詞譜標準,然亦有疏漏和錯誤
《白香詞譜》 【清】舒夢蘭 編 入門級詞譜
《詞律》 【清】萬樹 編
《詞林正韻》【清】 戈載 編
《中華詞律》 謝映先 編
《中華詞律辭典》 潘慎、秋楓編
4. 請教:宋詞的格式寫法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
一般來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而詞牌與題目用“·”隔開,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并且各不相同。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
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分片是由于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
片與片之間的關系,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
一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闋(片)像對聯一樣相對)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6.詞有時會不符合上述規律,因為早期是和著曲子寫的,因此它最注重的還是與曲的配合。(蒙元時期,詞與曲是兩相和的,因為元曲與詞差不多,只是曲沒有闕,詞有闕。)
7.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8.字聲配合更嚴密。
詞的字聲組織基本上和近體詩相近似,但變化很多,而且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
作詞要審音用字,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
在音樂吃緊的地方更須嚴辨字聲,以求協律和美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