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后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擴展資料:
劉備人物分析:
1、籠絡豪杰,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于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
劉備年輕時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
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于曹操的地方。
曹氏父子占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占有明顯的優勢。
但是劉備在民心上勝于曹氏父子。
2、識人善用,終成大事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
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認為:"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
"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
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公孫瓚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
曹操兩次都免殺.并以禮相待,后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
他也曾依賴劉表,忍辱存身,以圖稱霸。
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劉備的主要事跡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