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并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
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納。
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與道教。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
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
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
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
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
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
基本上 道家哲學并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于社會責任的態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
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后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老莊哲學的人生智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