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原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注釋】
淘盡:蕩滌一空。
漁樵:漁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
【鑒賞】
這是楊慎所做《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
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
“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 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 觀。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哀、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下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
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詞似懷古,似物志。
開篇從大處落筆,切入歷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
下片則具體刻畫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環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從而表現出一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此句甚為豪邁、悲壯,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獨感,又含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澹泊、輕視。
臨江豪邁的英世偉業的消逝,像滾滾長江一樣,洶涌東逝,不可拒,空留偉業。
而我認為此句比起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有悲壯和凄婉之情。
盡管當初英雄們意氣風發,春風得意,但曾經的浴血廝殺,曾經的金戈鐵馬,已隨時間遠去,一切成敗得失功過是非都已經過去,被歷史的長河所吞噬。
歷史給人的感受是濃厚、深沉的,不似單刀直入的快意,而似歷盡榮辱后的滄桑。
“青山依舊在”即象是對英雄偉業的映證,又象對其的否定,但這些都不必深究,“幾度夕陽紅”,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仿佛也凝固了。
“依舊”和“幾度”在變與不變的現實中掙扎。
或許世界真的就是如此,充滿著變與不變。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發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風。
但“慣”字又表現出了莫名的孤獨與滄涼。
或許當一切都過去的時候,心中才會有這份憑吊古戰場的蒼涼而從容,沉郁而超然。
“一壺濁酒喜相逢”使這份孤獨與滄涼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給這首的詞的寧靜氣氛增加了幾份動感。
“濁酒”顯現出了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在這些高山隱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只不過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何足道哉!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家。
字用修,號升庵。
新都(今屬四川)人。
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人皆驚嘆不已。
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
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
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
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
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楊慎謫戍云南永昌衛,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
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占比重很大。
他在被謫滇時,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深摯凄婉。
《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里樓。
"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襯出離愁的痛苦。
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
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敘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滾滾長江東逝水全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