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卻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啟發;如果不是能說卻說不清楚,就不要告訴他答案;如果給學生舉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卻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就不要再教給他更多的東西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評析】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
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初(莫通暮,翻譯為晚春 暮春,其意為春夏之交,不是初)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了,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論語》句子賞析以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