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鑒賞力的細致與情感的細致》想到的
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石 陽 添加時間:2007-4-11 11:47:00
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近代不可知論的著名代表。
《鑒賞力的細致與情感的細致》選自休謨的散文集《論人性的高貴與卑賤》,是休謨一系列論人性的文章中的名篇。
文中一、二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情感的細致”和“鑒賞力的細致”;三、四自然段對這兩種“細致”進行分析,得出“鑒賞力方面的敏感是值得我們追求和培養的,而情感上的敏感則是可悲的,只要可能,就應當加以矯正”的結論;后面作者從兩個方面對經過訓練后的文藝鑒賞力對人心靈和態度的積極作用進行了充分的闡述。
作者從個人心理、生理條件尋找造成鑒賞力巨大差異的原因,既看到了鑒賞力中情感的直接性,又注意到了其中理性的因素,堅持了樸素的辯證法。
文章條理清楚,說理深入淺出,很容易被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休謨稱自己的哲學是“人性的科學”,在他看來,人性乃是一切科學的“首都或心臟”,所有科學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人性有關,本文也體現了休謨哲學的這一特點。
本文的主旨在于討論“鑒賞力的細致”的特點與好處,卻從分析人性中“情感的細致”的弊端入手。
在休謨看來,“情感的細致”會受到外物的牽累,使人或喜或悲,難以超越,難以得到一種寧靜的幸福;而“鑒賞力的細致”不為外物所牽累,會使人由鑒賞的快感獲得幸福。
由此,休謨高度肯定了“鑒賞力的細致”的地位,也高度肯定了培養鑒賞力的必要性。
在休謨看來,培養人“鑒賞力的細致”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增進了我們感性能力的一切素質和一切適當的熱情,同時使心靈拒絕那些比較粗鄙狂暴的感情”,就是說鑒賞力可以使我們的心靈更加“精細”,從而拒絕我們情感中那些“粗鄙狂暴”的東西。
對于這個好處休謨提出了兩條理由:第一,對于改進人們的氣質和性情來說,沒有什么比學習詩歌、雄辯、音樂或繪畫中的美更有益的了。
它能給人以某些超群出俗的優雅的感受。
客觀存在所激起的情感是溫和柔美的,它使心靈擺脫各種事務和利益的匆忙勞碌;愉悅我們的思考;使我們寧靜,產生一種適當的傷感情緒,這種傷感是一切心情中最宜于愛情和友誼的。
第二,鑒賞力的敏銳精致,對于愛情和友誼是很有益的,因為它幫助我們選擇少數人作為對象,使我們在同大多數人的交往和談話中持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
鑒賞力可以給人“優雅的享受”,激起“溫和柔美的”情感,產生一種“適當的感情”使我們的交往和談話“持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這些字眼無不昭示著休謨將培養人的“鑒賞力的細致”上升為對人類情感的溫和、理性地規約,這不僅使我們感受到這位經驗主義哲學家“理性的”一面,而且使我們發現了中西鑒賞理論中互通的一面——這和中國文論中的“中和”之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其相似!
休謨將培養人細致的鑒賞力看作是對人類情感的溫和理性的規約,這對我們審視當下學校的藝術教育和美育的功能極有啟發。
青少年正處在一個多愁善感的年齡,感情敏銳而細膩,會經常地在得意忘形和垂頭喪氣之間搖擺,甚至在自我的情感世界中放逐自己,滿足于感官的快樂,這很難使他們懂得真正的幸福。
這使我們看到了,藝術教育和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我們通過藝術教育和美育來培養學生“鑒賞力的細致”,可以使學生學會用鑒賞力來規約自己過于敏感細膩的情感,使自己“年青時代的熱烈情欲”演變成一種“優雅的感情”,從而實現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統一,體會那寧靜而永恒的幸福。
培養“鑒賞力的細致”真該成為學校藝術教育和美育的重要目標,因為“美”和“善”本來就是相通的
這本書相當不錯,可惜的是我并沒有找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論人性的高貴與卑賤作者:「英」大衛·休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