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萬里長城。
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
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
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
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具備。
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然后燒掉。
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農歷十月初一進行。
民間在十月初一,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
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
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
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農歷十月初一,婦女忌出行。
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
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制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
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所以叫"寒農節"。
據說這個節日來源于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說。
即墨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
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興旺。
節日當天,則由旅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瑩前祭拜,叫"上大墳"。
現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
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淡化,許多人特別是城里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過去,十月初一還是長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節"。
雇主要在這一天設筵犒勞雇工、清算工錢,宣布是否繼續留用,留下自叫"打冬"或'"打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莊稼都已收打完畢,即墨、嶗山、平度、膠州、膠南、萊西都有"十月一凈坡"和"十月一坡了(凈)場光"的俗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民間十月初一有什么禁忌